摘要:相比于其他性质的工程来说,岩土工程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并且气候条件与水文条件经常会产生不稳定的状态,导致整体工程的难度以及施工复杂程度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虽然,我国当前的岩土工程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技术的不断产生,倘若施工人员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任务,那么只会导致岩土工程产生止步不前的状态。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应用新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应用对策
前言:在土木工程的组成体系中,岩土工程是一项新兴起的工程体系。在岩土工程推进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岩石本体与土地本体进行勘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地基处理施工任务。通过多年的发展,在当前的行业领域中,我国岩土工程的前景比较良好,并且发展趋势也得到了较大的好转。但就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材料的融合这一因素来说,却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会对整体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一、岩土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首先,就我国当前的岩土工程发展情况来说,大部分施工单位内部都不具备能力较强、素质较为完善的工作人员。很多施工人员自身都存在较强的传统意识,无法结合创新性的思维开展施工任务,在面对新技术时,其也无法形成快速了解、掌握的状态,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施工效果。
其次,在岩土工程中,大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展之前,都没有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以及施工标准,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形成了盲目状态,影响了整体的工程质量[1]。
第三,就我国的岩土工程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研究并不深,并且其发展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并没有充足的人才能够开展岩土工程。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人员自身不具备能力以及素养,整体的施工质量大打折扣。
最后,在岩土工程中,很多工作人员都会由于自身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对新技术以及新观念形成“嗤之以鼻”的状态,并且很多施工人员也会故意抗拒应用新技术。这不仅会影响到技术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体的工程效益以及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对此,在具体施工中,岩土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者必须要形成高度关注。
二、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的应用
(一)岩土工程新材料技术
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应用到轻量土材料、土体固化剂材料以及盾构用气泡剂材料。
首先,轻量土材料指的是一种混合型的物质材料。其主要由水泥、水以及化学制苯乙烯所混合而成。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土质材料来说,轻量土的强度以及可调节性都比较强,并且由于其自身的重量比较小,所以在工程中,其所形成的运输成本以及运输难度都比较低,能够广泛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岩土工程中。同时在具体施工中,施工人员也可以应用淤泥土壤对水泥进行替换,以此制作标准轻质土,其不仅能够强化整体的工作效果以及工程收益,同时,由于淤泥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所以其也能够对环境形成一定的保护,有效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次,土体固化剂指的是一种应用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进行混合,形成的化学工程材料[2]。该种材料主要应用于岩土路基不稳定、或者基床产生冒浆问题的工程中。通过对土体固化剂的应用,施工人员能够有效对岩土工程中的冒浆问题以及威胁进行抑制,控制工程问题的产生概率。此外,该种材料的应用方式为将其与其他类型的材料进行整合。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施工人员可以将混凝土与固化剂进行完全整合,然后进行浇筑工作,有效强化混凝土本身的强度以及剪切力度,改善其自身的CDR性能指数。同时,由于土体固化剂的全面应用,其可以对传统的水泥材料、碎石材料以及粉煤灰材料进行替代,并能够提升整体的工程技术指标以及工程效率。
最后,盾构用气泡剂指的是一种由活性剂、渗透剂以及稳定剂进行综合匹配的一种化学用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对其进行应用前,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与工程水进行融合稀释,并需要对已经稀释完毕的气泡剂材料进行空气压缩,将其注入到工作模具中。在对其进行应用时,工作人员会发现,经过压缩后的气泡剂会形成膏状物体以及泡沫物体,这些物体能够强化材料的润滑程度,从而能够均匀的与土壤进行整合,并能够对土壤中的空隙进行有效填补,强化土壤的巩固性能以及工作性能。
(二)岩土工程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首先,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指的是在开展岩土工程时,当施工人员完成灌注桩施工后,在其桩体内部进行注浆导管埋设,并通过其进行泥浆注入的一种施工技术[3]。通过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人员能够有效强化岩石地基的稳固性,并能够将桩柱底部的土壤进行粘性处理,使之能够与地基内的粗颗粒土进行有效融合,强化土壤的饱和性以及紧固性。同时在此期间,通过灌注桩施工,施工人员也能够强化侧桩的阻力以及终端的受压迫力,有效提升整体工程的承载能力。经调查分析显示,相比于传统的注浆技术来说,灌注桩后注浆施工能够有效提升桩体的承载力,并保证承载力能够提升40%~80%,有效强化灌注桩的应用年限以及工程效益。但在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时,施工人员应该注意,一定要严格控制各项材料的配比,并且要在灌注桩形成后,进行注浆,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质量损害。
(三)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在岩土工程中,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能够有效强化岩土工程的结构性以及稳固性,同时在此期间,施工人员也可以结合这一技术,对深层搅拌机进行应用,并通过由上到下的施工原则对现场的岩石土壤进行合理切割。在完成切割工作后,工作人员可以将事前配备好的水泥浆固化剂进行检查,确保其配比情况合理的状态下,将其注入到土壤内部,以此强化土体自身的融合性以及连续性。此外,在具体施工中,施工人员还应该注意,一定要在泥浆成形前,将型钢插入到泥土中,在凝固过程中,加强水泥与型钢之间的连接性以及支护程度。最后,在施工期间,由于该种技术不会形成较大的噪音以及施工浪费,所以其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提升整体的工程效益[4]。
(四)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
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指的是一种能够应用于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的施工技术。通过该种技术,施工人员能够有效强化混凝土内部的结构稳定性,对其自身的综合体系进行有效完善。而该种施工技术的应用原理为,通过钢结构构件的加工调整,强化结构的适应性以及应用性。同时由于该结构可以进行拆卸以及重新组装,所以整体的应用程度较为广泛,施工难度以及所形成的工程成本也比较低。但在对该种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事前对组合内的支撑结构进行检查,确保各个衔接点的稳固衔接,有效的立即进行埋设应用,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工程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推动岩土工程的有效开展。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质丰富的国家,不同地区所展现出的地质情况以及地理环境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开展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所面临的工作挑战以及施工难度就比较大。因此,施工人员们就应该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对新材料以及新技术展开合理的应用,通过后注浆技术、搅拌桩支护技术以及工具组合支撑技术,对岩土工程进行质量强化以及体系完善,推动我国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少坤,郭月亮.岩土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讨论[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3):239-241.
[2]王世忠.浅析岩土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4):92-93.
[3]朱煜娟.探讨岩土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7(24):192+189.
[4]刘文成,芮永康.岩土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08):19-20.
[5]王庆森,付坤桃.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1):73-74.
[6]廖亚楠.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5):162-163.
论文作者:欧阳尼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岩土工程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技术论文; 固化剂论文; 材料论文; 岩土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