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区域经济论文,体制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经济整合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区域经济整合的根本动力是市场机制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出现多年企盼的积极变化,包括两省一市领导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15+1”的城市领导参加的“市长论坛”,交通、旅游、人才、金融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和协调机制等等。推动区域经济整合有多种因素,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形成的内在要求,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过去,我们也试图用行政力量去培育经济区,但总的来说不成功。现在各城市主动加强横向合作,正是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增强各自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二)区域经济整合是适应新一轮工业化的战略要求
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发生阶段性转换,工业主导部门从传统的纺织、轻工等为主的轻工业向以汽车、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重化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大运量物流的特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对近距离配套的要求,决定了经济活动集聚的合理性。长江三角洲推动区域经济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分工深化,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发展规模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整合是全球化环境下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竞争加剧的态势下,长江三角洲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形成战略联盟和共同经济体,必将形成更高的产业集聚规模、更密集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更具有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基础。各城市向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空间耦合和联动发展格局,区域优势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可以使发展潜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在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中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四)区域经济整合有利于在东亚区域格局中赢得有利地位
在东亚区域竞争格局中,长江三角洲是后来者,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近年来以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区域。2003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40.8%,出口占全国的31.5%,正在向具有世界意义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发展。长江三角洲强化区域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东亚区域竞争格局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五)区域经济整合有利于分摊技术创新成本和增强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产业整合和形成各种增值链,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分摊高额研发投资;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企业间的技术组合能力,在整体上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功能。规模经济的发展使技术研发在商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依赖引进技术的状况,使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创新技术的源地。
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具条件推进区域经济整合的经济区之一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长江三角洲都是我国在跨省市尺度上推进区域经济整合最具条件的经济区之一。从目前国内几大主要经济区看,珠江三角洲处于一省范围内,在行政管理上容易协调,但不属于跨省区经济区的概念。环渤海经济区由于腹地不一致,加之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障碍,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需要时日。内陆地区的经济区,如长江中游的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和上游的成渝经济区,由于区内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还较大,尚不完全具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江浙沪三地经济相互联系源远流长,是一个长期发育形成的区域经济体系。从自然地理上看,同属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单元,属大河冲积平原,不仅能够共享舟楫之利,而且地势平缓,适宜发展区内贸易。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从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接近,虽然也有差异,但比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内部差异要小得多。
第三,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等纵横交错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内货物交流和物流资源整合,规划中覆盖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三小时经济圈”,将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的通达程度,多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套和相互协调,形成快速便捷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四,区域市场整合进程快于其他地区。特别是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城乡市场的统一,总体水平要高于国内其他经济区,如期货市场、产权市场、票据市场等在规模、覆盖范围上都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第五,在市场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中,政府行为趋于理性和成熟。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城市间打破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加强分工与合作,建立各种协调机制,达到多赢的目的。
第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江浙沪经济发展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分工关系,发挥各自的经济、产业优势。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提出建设全国经济中心,90年代提出建设国际经济、商贸、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国际大都市,反映上海的目标越来越高。上海在功能上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所在地,现代制造业还有相当规模,但商贸、金融中心功能和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正在逐步增强,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毋庸置疑。江苏传统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外商投资的大量增加,现代制造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世界级的生产基地,将来会逐步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浙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民间资本走过了原始积累的道路,现在开始向较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在日用工业品和现代商贸业发展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
总体上看,江浙沪三地在产业层次、资本结构和经济功能上各显其长,凸现整体优势和竞争合力。区域经济整合过程将是市场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政府行为趋于理性、成熟的过程。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区域经济整合体制和机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现在,体制和机制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和市场层面的,这是不受行政边界制约,而是受利益驱动的。另一个是政府层面的,这是有行政边界的,同样受到利益驱动。一般而言,企业是无数的,动机是利己的,相互间是竞争的;政府是惟一的,动机是秉公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但事实上,地方政府也是有利益的,相互间也是竞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也是“经济人”,如果没有某种约束,也会表现出利己主义。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与政府间无序竞争、利益驱动和缺乏约束是关联的。
(一)市场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适应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市场体系尚未发育成熟,市场壁垒尚未完全消除,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总体上商品市场的壁垒已经逐步弱化,但劳动力、资金、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壁垒还未完全消除,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在市场层面上促进区域经济整合,核心是要促进市场的统一,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的扭曲,形成公平、公正和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二)政府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间的“无序”竞争
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各城市间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在产业发展上盲目重复建设,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损害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利益。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同构化还比较突出,消除同床异梦还有待时日。
2、缺乏适应横向经济联系的扁平化管理体系
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变化。横向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不断加强,但扁平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交易成本依然偏高,制约了内部经济整合和有序发展。区域经济整合必然要求发展横向的经济联系和扁平化管理体系,这些都对变革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3、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
区域经济整合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快速通道、港口、机场等人流、物流设施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复建设依然存在。譬如,长江三角洲很多城市提出建设机场的问题。长江三角洲港口建设也缺乏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复建设不仅会带来资源浪费,而且也影响到大都市经济圈空间结构的发育和完善。
4、行政干预性重复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优胜劣汰、生产能力的吐故纳新,都要以新的企业和新的生产能力进入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复建设是市场充分有效竞争必然要承受的代价。而现实中对区域经济整合制约作用最大的是政府受地方利益驱动、或政府间“无序”竞争造成的重复建设,这样的重复建设必然要造成市场竞争的扭曲和资源配置的高成本,加剧地方行政保护行为,阻碍区域市场统一和区域经济整合。
四、推进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一)清除阻碍区域经济整合的市场障碍,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发育
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人才流动和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构筑统一的物流平台,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异地金融业务,建立交易结算、清算金融平台,加快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促进建立开放有序的区域市场,加强对市场的培育,维护公平、公正和充分有效的市场秩序。
(二)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展产业分工关系
长江三角洲的产业集聚过程正在加快,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干预性重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各城市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关系,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形成产业链。在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形态不断发展、特别是内部分工和水平分工加强的情况下,要重视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某种产品的关联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不断集聚,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创新功能和产业竞争力,形成若干产业优势地区。
(三)国家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规划、指导和协调
国家有关部门要结合制订“十一五”规划,与地方政府合作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各城市的定位和分工,都市经济圈空间结构和空间开发方向,规划公路、快速轨道、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进行统筹安排。同时,要关注大都市经济圈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指导和协调。
(四)促进地方政府间达成区域经济整合的框架协议
这个框架协议是规定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投资便利化、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区域共同服务体系建设、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机制的多边协议,具有对地方政府和经济主体的法律约束力。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和仲裁机制,保障框架协议的实施。
(五)建立长江三角洲共同发展基金
该基金可依据经济规模来筹资,也可按照欧盟的规则,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筹资,主要用于跨省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江浙沪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代表组成,不论筹资额度,投票权应相同,投票机制可以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全票或多数票通过。
(六)培育发展城市间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
区域经济整合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城市之间的共同利益。区域经济整合必须建立相应的运行规则和协调机制,发展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势在必行。设置主要着力于开展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合作的机构,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的横向协调机构,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