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研究———个非对称性视角的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称性论文,农产品论文,视角论文,文献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12)06-0006-09
自2005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其价格波动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2种方式传导到我国国内市场,影响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由此衍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一步拉动生产成本攀升,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恶性循环,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实施准确的宏观调控措施,削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对国内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作为政府政策依据的传统价格传导理论,是建立在一价定律或者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假设,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传导是对称的,即在使用同种货币的情况下,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只会因为运输成本的不同而不同。在实际中,对称价格传导是不现实的,全球范围内的高度一体化市场远未建立,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生产成本也存在显著差异。据顾国达等的研究可知,中国农产品价格及其国际影响因素的波动均具有非对称性[1],这种非对称性同样也会体现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的其他方面。有鉴于此,建立在对称性假设上的价格传导理论并不适宜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因而,在现阶段基于非对称视角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路径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构成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机制。本文依据这一逻辑展开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路径及其特征,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其中由于基于非对称性视角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研究很少,尚未形成研究体系,本文予以省略。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研究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是指农产品价格波动沿着市场渠道产生溢出效应的过程,根据传导方向,可以分为垂直传导和空间传导,其中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既可以是“垂直价格传导”(产业链传导)也可以是“空间价格传导”(国内市场间传导)过程;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则必须是“空间价格传导”和“垂直价格传导”叠加的一个过程;同时,国际和国内价格传导存在相互影响。
1.农产品价格波动国内传导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现有文献主要基于“垂直传导”展开。由于本研究的重点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路径,为简化起见,后面提到国内传导路径均仅考虑国内垂直传导路径。“垂直价格传导”,是指价格波动沿产业链垂直产生溢出效应的过程。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可能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效应。在关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联系的各种研究中,都强调了由农场价格到最终消费价格的垂直动态传导过程[2-3]。
学界在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进行研究时,通常认为构成农产品价格波动垂直传导路径的各环节包括: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批发价格以及农产品零售价格,这3个环节一般遵循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批发价格←→农产品零售价格的传导路径,各环节间相互影响。
国外学者对已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垂直传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牲畜产地——零售价格波动性传导,垂直联系的牛肉市场价格波动性传导,美国鲶鱼产业链的价格波动性传导。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波动会沿产业链产生溢出效应[4]。
中国农产品垂直价格传导研究主要围绕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农产品价格传导效应、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徐雪高等发现农产品价格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5];关于农产品价格传导效应:众多学者的研究证实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价格波动传导效果[6-8];在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方面:卢锋,王秀清,程国强等均认为农产品较低水平的价格上涨并不会直接导致 CPI上涨[9-11]。
价格波动垂直传导问题的研究,大部分运用时间序列架构来探讨价格沿生产、加工和营销体系传导的过程,因而都能够被应用于农产品领域的研究。其中将研究变量进行动态化,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法最为常用[1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也被广泛地用于研究[13]。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逐渐成熟,白雪梅等运用这一研究工具对中国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14]。新的计量工具不断被运用到价格传导路径研究中来,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的运用逐渐广泛;何新华使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建立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不同价格指数间的区别及联系[15]。
2.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研究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是一个“空间价格传导”与“垂直价格传导”相叠加的过程。当价格波动在穿越司法管辖边界时,其存在形式是“空间价格传导”,当这种波动进入到国内市场以后,就通过“垂直价格传导”方式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由于进口农产品的主要用途是用作生产原料或是直接作为消费品,因此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主要以贸易路径进行传导。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的贸易路径又可以按照贸易对象的不同分为:价格直接传导路径、产成品成本传导路径以及贸易替代路径。农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期货交易品种,期货市场在其价格波动传导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CBOT期货价格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信息传递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毋庸置疑,众多学者的研究证实其他各国的期货价格变动基本上都依赖于CBOT价格[3]。
价格直接传导路径和产成品成本传导路径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的“大国效应”。在完全竞争和高度一体化假设下,具有农产品价格传导“大国效应”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很快将国内价格冲击传导到国际市场,引起所有国家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因此农产品价格传导大国的国内市场变动以及国内稳定政策能够很容易地动摇世界市场。但在现有研究中,关于价格传导“大国效应”的研究几乎没有。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贸易“大国效应”展开,其中学者发现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具有许多反常现象:粮食进口中存在着扭曲的“大国效应”[16];中国棉花国际贸易具有极为反常的“贱卖贵买”特征[17];谭砚文等虽然否认“贱卖贵买”特征的存在,但指出我国棉花贸易具有奇怪的单向“大国效应”[18];众多学者的研究都显示,国内农产品价格向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路径似乎出现了断裂[19]。
而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的替代路径则可能导致国内相关产业的萎缩。中国大豆产业是最好的例子,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最大的大豆净出口国,从1996年开始,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中国大豆进口量达4400万t,占世界总进口量的54%,进口大豆占国内总压榨量的9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国内大豆生产已经完全萎缩,大豆行业高度依赖进口,已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大豆进口数量剧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内大豆低迷的生产和远高于国际大豆的价格,使其完全无法与进口大豆展开竞争,市场份额被进口大豆所替代。
与价格波动国内传导的研究方法类似,价格波动国际传导也主要在时间序列框架下进行。向量自回归和协整方法十分常用。国内学者关于价格波动国际传导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采用简单回归作为计量工具。钱行,赵荣等对计量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20-21]。
3.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沿贸易路径(分为贸易替代路径、成本传导路径和直接传导路径3种方式)传导,先通过空间传导跨越市场边界,再通过垂直传导最终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在部分环节这种传导可能是双向的,在部分环节则可能出现了断裂。对于“垂直”和“空间”2个传导方向以及“国内”和“国际”2个传导路径的现有研究很不对称,对国际传导和空间传导的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都远低于国内传导和垂直传导。因此,主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工具都是针对垂直传导特点构建,对空间传导和国际传导特点的刻画度较低。尤其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有少数学者涉及到国际传导的研究,并将空间传导和垂直传导结合起来构成了国际传导路径,但并没有针对2种传导方向各自的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基于价格传导角度的“大国效应”研究似乎还没有展开,现有研究主要还是围绕关税福利“大国效应”和贸易“大国效应”展开。其中国内学者围绕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大国效应”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内容是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对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造成危害。在相关研究过程中,许多作者指出中国农产品价格向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路径似乎出现了断裂,有人基于定价权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但基于价格传导路径视角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开展。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理论研究
传统经济学理论(如完全竞争和垄断)认为在一些规律性的假设(如非扭曲,凸/凹需求函数)下,价格波动的传导(无论是空间还是垂直)在绝对规模和时间上应当是对称的,因而也能够被所有的传统工业/市场定价模型预测到,这种模式被称为对称价格传导。相对于对称价格传导,非对称价格传导(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APT)被认为是一种以不均质的方式来应对价格波动的定价现象。通常认为,对称传导模式是规律性现象而非对称传导模式的出现是少数例外情况。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非对称价格传导更可能是一种规律而非例外[22],这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学市场理论是错误的,因为这些理论并不能预测或是解释价格调整非对称性的广泛存在。此外,非对称传导的规律性存在意味着各国依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无法产生其原本设定的效果。鉴于农产品的特殊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发生,将会导致特别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
1.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及相关研究
非对称价格传导,最早由Karpoff发现,他对18份独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发现非对称价格传导广泛地存在于各类金融市场中[23]。APT又被称为“火箭与羽毛”,形容价格上升段的速度像火箭而下降段的速度像羽毛。这一称谓最早由Bacon提出,他发现英国的汽油零售价格在应对成本变化进行的即时调整以及完成整个调整需要的周期数上存在不对称性[24]。之后大量的实证确认了这一价格传导模式的广泛存在[25-27]。
2004年,Jochen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整理。依据他的整理,APT可以依据3个标准进行分类:依据非对称性出现的形式,分为速度APT和幅度APT;依据价格变动反应分为“正”APT和“负”APT;依据非对称传导方向,分为垂直APT和空间APT[28]。由于第三类标准能够将第一类和第二类融合到研究框架中,按照第三个标准将APT分为垂直APT和空间 APT。
2.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价格传导
(1)农产品垂直APT。农产品垂直APT是指价格波动沿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批发价格←→农产品零售价格的路径非对称传导的过程。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农产品供应链普遍存在非对称性价格传导现象。Goodwin,Zhang,胡华平等认为,由于信息流是沿市场渠道从农场到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因而农产品领域的垂直价格冲击主要是单向的[2,29-30]。但王思舒等的研究发现中国猪肉批发—零售价格传导的非对称性具有双向特征[31]。学者们在发现垂直价格不对称传导的同时,试图为非对称现象的出现寻求合理的解释,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包括:a.市场势力等[28,32-33]。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在农场一级的集中度要低于之后环节的集中度,因为规模经济会限制市场上主体的数量,因此农产品领域的垄断通常出现在加工或销售环节。但Buguk等对美国鲶鱼市场的垂直 APT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在鲶鱼案例中,农民拥有市场势力,并且在农场一级传导不对称波动[34]。b.调整成本。许多学者指出如果企业改变投入品/产出品的数量/价格时所产生的调整成本的变化是非对称的,那么就有可能导致APT[35-36]。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和易腐难保存的特性决定了其调整成本要高于一般工业品,因此调整成本对于农产品垂直 APT的影响也特别显著。c.库存管理。对于许多生产者而言,库存调节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这也有可能是导致 APT的一个原因[37-38]。d.政策干预。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采取保护政策,这种长期的政策干预导致批发商或零售商相信农场价格的下降是暂时的(因为下降会引发政府干预),而农场价格的上升则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从而导致农产品垂直APT[39]。e.信息不对称。扭曲的价格报告程序以及搜索成本的存在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 APT[40]。f.非对等需求与供给冲击。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零售一级需求的变化对于农场——零售价格传导的影响要强于农场一级供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差别可能导致 APT[39,41-42]。虽然上述因素都被认为可能导致农产品垂直APT,但其产生的APT类型不尽相同。市场势力、调整成本、政策干预都可以造成价格传导速度的非对称性,但是似乎只有市场势力能够导致调整幅度的长期不对称。另外由于市场势力可能导致引起能够为政策干预提供理由的福利效应,因而那些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总是声称其产品APT是由于调整成本造成的。另外在众多因素中,非对等需求与供给冲击和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人为APT”而不是价格传导本身具有APT特质。
(2)农产品空间APT。农产品空间APT是指价格波动非对称地在各平行市场间传导,这种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主要农产品市场中。关于农产品空间APT的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要大大低于垂直APT。大部分对于农产品垂直APT的解释都可以扩展至农产品空间APT,其作用机理也大致相同:a.市场势力。一个当地企业可能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而获得市场势力,也有可能因为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别小于在两地进行运输所需要的成本而拥有市场势力。这一定义能够同时适用于空间APT和垂直APT。Jochen等指出,农产品空间APT不会在传统指标(如集中度指数)中体现,常常出现在那些依据传统市场势力指标来看不存在市场势力的行业[28]。b.调整成本。如果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随贸易距离或贸易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就有可能产生空间APT[43]。天气因素导致的农产品产量、供给以及价格的周期变化也有可能导致调整成本的非对称,进而导致空间传导的APT。c.信息不对称。中心市场和辐射市场之间的信息流不对称也会导致农产品空间APT[44]。由于搜寻成本的存在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是农产品空间 APT的原因[45]。
3.非对称价格传导研究工具
自Farrell[46]首次对一些习惯性消费品需求函数的不可逆性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来,已经有非常多的计量方法被应用于非对称价格传导问题的探讨。由于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检测非对称价格传导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因此,厘清各种计量工具的特点和作用十分必要。
APT计量研究工具的发展轨迹如下:
一个基本的对称即期价格传导方程,见式(1):
式(3)和式(4)中的阶数K和L可以不同,因为没有先验理由可以预期价格传导的递增阶段和递减阶段有相等的滞后期。这种形式的模型能够计算投入品价格正负向冲击的累积影响,并且考虑到了外生变量滞后项。
(2)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随着Granger等发现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都会导致伪显著[50]。 Cramon等将Granger等的协整技术纳入非对称性研究,构建了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用于测试非对称价格传导,并在1998和1999年两次对该模型进行扩展[51-52]。模型形式见式(5):
综上所述,发现在农产品价格非对称传导问题的相关文献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时间序列模型,尽管许多学者依据不同标准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各种分类,但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对时间序列模型的扩展。
4.小结
通过上述整理发现,现有的农产品APT理论相对比较完善,关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并不会被完美的传导(即不改变波动幅度并且实现即时传导)国内外学者达成了基本的共识,这就引发了波动的传导效应问题——包括传导时滞、“大国效应”、放大效应等。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学界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非对称性问题的思考,市场势力、调整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导致非对称性出现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农产品特性(易腐性、季节性、调整成本等)对实证模型进行了改进。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对落后,非对称性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领域的研究中,对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国内农产品价格的非对称传导效应研究也尚未展开,这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简单评述
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路径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2个领域都有相当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大量的实证检验。
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下述逻辑路线展开(见图1):国际农产品供求格局失衡是导致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虚拟因素和实体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这种波动主要通过贸易路径(分为贸易替代路径、成本传导路径和直接传导路径3种方式),先通过空间传导跨越市场边界,再通过垂直传导最终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在部分环节这种传导可能是双向的,在部分环节则可能出现了断裂。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并不会被完美地传导(即不改变波动幅度和即时传导),这就引发了波动的传导效应问题——包括传导时滞、大国效应、放大效应等等。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学界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非对称性问题的思考,市场势力、调整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导致非对称性出现的原因。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一,关于农产品价格传导路径的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垂直路径展开,对国际传导和空间传导的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都远低于垂直传导。因此,主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工具都是针对垂直传导特点构建,对空间传导和国际传导特点的刻画度较低。尤其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有少数学者涉及到国际传导的研究,并将空间传导和垂直传导结合起来构成了国际传导路径,但并没有针对两种传导方向各自的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第二,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的研究,虽然在国际上主要的非对称传导文献都集中在农产品领域,国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研究范围涉及世界各国大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非对称传导现象。但中国学者的研究相对落后,大量的非对称传导文献是集中在金融领域,对农产品价格传导的非对称问题的研究较少,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方面都落后于世界水平。
第三,关于“大国效应”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主要是围绕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大国效应”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对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造成危害。但依据“大国效应”的定义,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进出口量对国际市场价格不造成显著影响则认为该国具有价格传导“小国效应”;反之则具有价格传导“大国效应”。中国在市场份额上已经是许多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但中国出口数量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小,属于小国。这种“大国市场,小国效应”的现象,有可能是由于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路径断裂造成的。很多人基于定价权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但基于价格传导路径视角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开展。
第四,基于非对称视角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非对称价格传导机制的研究应当包括价格波动成因的非对称性、传导路径的非对称性以及传导效应的非对称三部分,现有的文献仅仅针对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而忽略前两部分。事实上,波动的特征也会与波动一起被传导(无论是空间或是垂直传导),而非对称的传导路径也会导致波动效应的非对称性,也就是说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于波动成因的非对称性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传导波动性的路径本身的非对称性造成的。因此,将传导机制三部分内容割裂开来,仅仅研究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而没有系统归纳三者间的逻辑联系,就研究本身是不完整的。
图1 现有研究逻辑架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