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入境旅游国外市场时空特征研究_客流量论文

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时空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征论文,外国论文,时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旅游效益、增加旅游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1]。按照“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入境旅游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自1978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人次总体正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2]。这一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充分挖掘入境旅游市场潜力,有必要对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特征开展研究,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另一部分是外国人。与港澳台相比,外国游客虽在海外客源市场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一般在11%-13%之间,但其市场份额呈扩大态势[3]。另一方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规模直接反映旅游地在国际市场中的旅游形象。综合考虑入境旅游和外国市场的现状与重要性,本文重点对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开展研究。

一、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研究现状

现阶段对入境旅游市场时间特征的研究多着眼于年际变化和季节性特征方面。如柴寿升等通过分析青岛1996至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年际变化,指出入境旅游一直呈平稳增长态势(除2003年外),同时比较青岛2000-2005年季节性强度指数,发现青岛的入境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有不断减小的趋势(除2003年外),表明青岛入境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来越均匀[4]。

在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特征研究方面,目前主要为客源市场等级或重要性的划分、客源市场集中度、入境后旅游客流流向等方面。张蓓根据1995-2005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将24个国外客源国分为四类,韩国为一类,日本为一类,美国与俄罗斯为一类,其余各地区为一类,并分析了各类客源市场的重要性[5]。王兴斌指出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按客源地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市场,其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6]。余瑞林研究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发现,1997年以后地理集中指数逐渐减小,这表明客源市场趋于分散,与此同时,中国近20年来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也在逐年下降[7]。马耀峰等对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开展研究,结果将全国入境旅游流划分为5大基本旅游流区,即华北旅游流区、华东旅游流区、华南旅游流区、西南旅游流区和西北旅游流区[8]。

综合来看,目前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的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各省市,对国家层面研究较少。时间特征方面,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季节性特征、各客源市场产生的旅游流年际变化研究较少;空间特征方面,已有的国家层面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总体格局或部分客源市场的重要性,但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深入研究仍较为缺乏。对照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研究现状,本文拟结合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相关数据①,对其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探讨。

二、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时间特征研究

旅游市场时间特征主要指客流量时间分布特征,包括游客数量的长期变化、年内季节性变化及日变化特征的研究[9]。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这里主要对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季节性特征和各市场产生的旅游客流量年际变化开展研究。

(一)季节划分

季节划分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入境旅游1-12月份客流量数据。所谓季节划分即根据各月份旅游客流量的多少确定淡季、平季和旺季。在季节划分过程中,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K-means Cluster Analysis),指定聚类数K=3,聚类过程借助SPSS软件实现。

根据聚类结果中每一类月流量均值的高低,确定旺季、平季和淡季。由于各区域市场自身的特殊性,其季节分布也不尽相同。因此,除确定全部市场的季节分布外,还对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各区域市场的季节分布进行了确定。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季节划分

由表1可知,对于全部市场而言,旺季为8月和10月,淡季为1月和2月,其余月份为平季。对比各区域市场季节分布,亚洲的旺季分布时段最长,而美洲的旺季分布时段最短,对比结果说明亚洲市场是中国入境旅游的重要市场。

(二)客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

国外季节性研究中,基尼系数的应用较为广泛[10]。国内研究季节性问题时较多采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有研究认为,基尼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季节性强度指数,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1)基尼系数为旅游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的绝对值,季节性强度指数则为旅游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的相对值;(2)就取值范围而言,(1)式的取值范围为[0,11/12],R值的取值范围则为[0,+∞),R值无上限[11]。因此,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测度入境旅游客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此处季节性研究以月为时间尺度,年基尼系数计算采用(1)式[10]:

(1)

(1)式中,G是年基尼系数,Δ为基尼平均差异(Gini mean difference),为一年内旅游流总量月均值,i,j代表一年内各月份,Y[,i]为第i月旅游流量。对于连续型变量,,对于离散型变量,G的取值区间视具体情况而定。在(1)式中,,当一年中各月客流量相等时,G值为0,当一年中仅一个月有客流量,其余11个月的客流量数据为0时,G值为11/12[10]。该式可用于其他任何时段内基尼系数的计算,相应的系数随所选择时段变换。基尼系数越大,旅游流季节性分布越不均匀。经过计算,2007年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客流基尼系数为0.0628,基尼系数值很小,表明2007年各月份旅游客流分布非常均匀,这一点可从中国入境旅游各月游客量分布图得到证实。

图1 2007年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客流季节分布

如图1所示,除1月份、2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外,其他月份旅游客流分布都较为均匀,旅游客流季节性波动较小。这一研究结果与全部旅游市场的季节划分结果也是吻合的。

(三)主要客源市场客流量年际差异

各客源市场对我国入境旅游的贡献存在差异性,认识和研究这种差异性,对于正确认识各客源市场在入境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市场营销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我国对各主要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人数的统计较为成熟,因此在衡量主要客源市场客流量年际差异时,主要采用这一指标,通过比较入境旅游人数,可大致反映出各客源市场的重要程度。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衡量差异可以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反映,由于绝对差异受数列水平或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而相对差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剔出这些影响,因此在数据处理时,同时采用反映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测度方法,以求对主要客源市场客流量的年际差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具体测度时,借助SPSS软件,并选择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来测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2001-2007年15个主要客源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蒙古、英国、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印尼、法国)的入境旅游客流量数据,本文对这些国家客流量年际差异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7年间,各主要客源市场客流总量的平均值由2001年64.42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40.38万人,且各客源市场客流量的绝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客流量的标准差从2001年的64.2上升到2007年的139。与此相反的是,客流量变异系数却并未呈现相同趋势,而是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除2002年变异系数为1.02外,其余年份为1或者低于1,其中2005年变异系数值最低,为0.96。依据计算结果,并结合各客源市场每年的实际客流量,可以认为各客源市场客流量的相对差距变化不大,换句话说,即2001-2007年间各主要客源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性大致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因此以这一时段中任一年的客源市场客流量数据为样本来分析各客源市场重要性,都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等级结构。

三、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空间特征研究

(一)等级结构

在等级结构研究中,选取2007年入境旅游1-12月份数据。一般而言,对旅游市场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等级结构确定。为了更细致地描述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这里从时空二维视角开展研究,探讨旺季、平季和淡季不同季节中各旅游市场的等级结构。旅游市场季节以表1中“全部市场”的季节划分为准,即旺季为8月和10月,淡季为1月和2月,其余月份为平季。在旅游市场的选取上,考虑非洲国家客流总量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仅选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区域的31个客源国进行分析,具体为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

在旅游市场等级结构划分中,选用客流量作为度量指标。根据中国旅游网提供的数据,入境旅游目的存在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等方面。由于会议/商务和观光休闲客流量占入境旅游总客流量的77%,因此在旅游市场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这两类旅游客流量作为两个变量,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各客源市场不同季节的会议/商务客流量和观光休闲客流量的平均值各自进行标准差标准化,然后在分层聚类中(Hierarchial Cluster Analysis),选择类内平均链锁法,运用欧氏距离测度观察单位间距离。最后对旺季、平季和淡季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指定类别数,其中旺季指定为8类,平季和淡季各指定为10类,以上类别数的确定是根据比较不同指定类别数下聚类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得出的。

由于一般将客源市场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客源市场三类,所以对现有的聚类分析结果需进行进一步评价。评价中选择会议/商务客流量、观光休闲客流量作为两个评价维度,同时采用标准差方法[12]确定两个评价维度的三个档次。经计算,两个评价维度的三个档次为:(1)会议/商务客流量:x<12050,12050≤x<44457,x≥44457;(2)观光休闲客流量:y<18/79,18179≤y<83287,y≥83287。评价过程中,当某个客源市场会议/商务客流量和观光休闲客流量处于不同档次时,依据较低档次确定该客源市场档次。最终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不同季节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发现从旺季到淡季,部分市场的等级有下降的趋势,如俄罗斯和美国在旺季和平季时为一级市场,但在淡季时则为二类市场,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旺季和平季时为二类市场,在淡季时则转变为三类市场。如果从各市场的等级稳定性来看,比较稳定的一级市场为日本和韩国,二级市场为马来西亚、英国、德国和法国,三级市场则为菲律宾、泰国、印尼、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挪威、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新西兰。不稳定的市场包括俄罗斯、美国、印度、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为分析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成因,本文对各国人均GDP水平进行比较。一般来说,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对一国游客出游力有一定影响。这里以世界银行发布的《2005年国际比较计划》(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中的数据为准,对各国外旅游市场人均GDP水平高低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仍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指定聚类数K=3,并根据聚类结果中每一类均值的高低确定各国人均GDP水平所处的等级。结果显示,新加坡、挪威和美国的人均GDP水平最高,为第一等级;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第二等级;其余国家为第三等级。

对比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划分结果和各市场人均GDP水平,发现部分市场虽然人均GDP水平较高,但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上并未表现出与此相符的出游力,比较明显的有挪威、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新西兰,虽其人均GDP水平位于一级或二级,但这些市场仅为二级或三级市场。与此相反的是,部分旅游市场虽然人均GDP水平较低,但其出游人数却位居一级和二级市场,如俄罗斯和马来西亚。

(二)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衡量旅游者地理来源在空间上的集中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接近100,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当各客源地的游客数量相等时,G值为理想值,此时客源地分布分散,旅游地经营非常稳定。由于n=31,因此G的理想值为17.96。根据2007年各旅游市场的实际流量,计算出G=33.52。总体来看,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

(三)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

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即游客入境后在不同方向的流动情况。研究扩散结构对于把握入境后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善入境旅游目的地接待条件具有一定的意义。马耀峰等对中国入境后旅游客流的流向基本区域划分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8]。事实上,基本区域内部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接待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上存在差异,因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中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必要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对扩散结构开展研究。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现时性,此处主要选取2004-2007年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外国游客的数据,所选择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等31个扩散地。对以上各扩散地4年的外国游客接待量取平均值后,实行快速聚类法,指定K=3,对聚类结果按照各类平均接待人次的多少进行等级排序,最终确定的扩散结构为:(1)一级扩散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2)二级扩散地: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3)三级扩散地: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由扩散结构可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是外国游客入境后的主要流向。

依据引力模型,旅游客流量受客源地因素、目的地因素以及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距离影响。由于各扩散地属于旅游目的地,因此各扩散地的旅游吸引力会对入境客流量产生影响。为了分析旅游地吸引力对扩散结构形成的影响,此处以4A级旅游景点数目为吸引力度量指标,对各等级扩散地的景点数目进行统计并开展比较,以此分析扩散结构与目的地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4A级景点数据,本文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吸引力进行等级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同样实行快速聚类法,以景点数目为聚类变量,指定K=3,然后按照各类的平均景点数量,对分类结果进行排序,最后确定的扩散地吸引力等级为:(1)一类吸引地:广东、河南、浙江、江苏、河北和辽宁;(2)二类吸引地:甘肃、重庆、广西、湖南、山东、北京、四川、安徽、云南、湖北和福建;(3)三类吸引地:新疆、青海、江西、上海、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吉林、陕西、海南、天津、宁夏、西藏和贵州。

对比扩散结构与扩散地吸引力等级发现,16处扩散地等级与其吸引力等级是一致的,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其他扩散地等级则与吸引力等级不一致,部分地区扩散地等级高于吸引力等级,如北京和上海,其扩散地等级均为一级,而吸引力等级则分别为二类和三类。另有部分地区,扩散地等级低于吸引力等级,如辽宁等地,其扩散地等级为二级,而吸引力等级则为一类。再如重庆、安徽等地,其扩散地等级为三级,而吸引力等级则为二类。

对比结果一方面说明,4A级景点数目并不是唯一影响旅游地吸引力的因素,如北京和上海与其它省市相比,在旅游景点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其仍为一级扩散地,同时也说明部分旅游地在吸引入境旅游者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潜力,如辽宁、安徽和重庆等地。

四、结论与讨论

1.对于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整体而言,旺季为8月和10月,淡季为1月和2月,其余月份为平季。旅游客流基尼系数为0.0628,基尼系数值很小,表明2007年各月份旅游客流分布非常均匀。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说明旅游客流量分布虽存在旺季、淡季和平季,但各季节之间差异较小。对比各区域市场的季节分布发现,亚洲的旺季分布时段最长,而美洲的旺季分布时段最短,对比结果说明亚洲市场是中国入境旅游的重要市场。

2.主要客源市场客流量年际差异研究显示,各客源市场客流量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扩大,而相对差距变化不大,也即2001-2007年间各主要客源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大致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各主要客源国的重要性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3.在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研究方面,本文采取了时空二维视角,探讨旺季、平季和淡季不同季节中各旅游市场的等级结构。研究发现从旺季到淡季,部分旅游客源市场的等级有下降的趋势。比较三个季节中各客源市场等级,确定了等级比较稳定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

4.地理集中指数计算结果显示,G=33.52,参考区间[17.96,100],本文认为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在空间上较为分散,这有利于我国入境旅游的稳定发展。

5.入境旅游外国市场人均GDP水平与旅游市场等级结构不一致,一方面说明各旅游市场出游力的大小并非完全由经济水平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入境旅游外国市场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黄亮等指出,近年来国内旅行社在开发高端入境旅游市场中存在旅游市场细分针对性缺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纯粹价格竞争等多方面问题[13]。这说明对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开发还有待增强。

6.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与扩散地吸引力等级不一致,一方面说明旅游地吸引力并非完全由旅游资源决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部分扩散地在吸引入境旅游者方面尚存在一定潜力。

7.为了更好地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地(或扩散地)除改善市场细分和旅游产品外,还要在了解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时空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如各区域市场季节分布差异影响因素、等级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扩散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等,这对于缓解各区域市场的季节差异、提升部分客源市场的等级以及增强扩散地吸引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已有研究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14]和国际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15]进行了探讨,但相对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对于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说明:文中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www.cnta.com)。

标签:;  ;  ;  

我国入境旅游国外市场时空特征研究_客流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