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利技术论文,高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同时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其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而且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但高校专利转化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原因何在?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探讨一下我国高校专利转移模式,高校都采用什么模式、各种模式有哪些特征、转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企业一般青睐哪种模式、转化模式的阶段性等。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为高校专利转化把脉,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而提高转化率。因此,研究高校专利转移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1 国外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专利转移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Siegel和Lowe通过研究发现,大学技术转移的激励和组织机构对加强技术转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学应建立技术转移战略规划,加强技术转移办公室的服务能力[1-2]。Burnside B指出研发中的单干行为不再有价值,大学和企业应该有更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因此最好的技术转移方式应该是建立企业研究中心的共同研发模式[3]。Link和Scott指出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校转移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4-5]。Brockman R P则认为在前期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和参与研讨会等方式实施转移[6]。Sharon介绍了MIT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指出这些模式集中于技术的转移而不是有效的二次开发,为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MIT提出建立制造研究中心、新产品研究计划等4种新的模式[7]。
1.2 国内研究
田旻、曹兆敏在分析了麻省理工学院如何制定政策鼓励师生个人创办公司,加速专利转化的成功模式[8]。何建坤等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证分析,并强调了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的必要性[9]。李应博等基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介绍了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概念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系统研究了大学转移的模式,提出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10]。朱彦龙对高校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讨了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的联合运作模式[11]。
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专利转移模式,但还是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对于转移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各种转移模式的优先次序缺乏深入研究;其次是只关注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对高校专利转移的影响,要知道目前高校有多种转移途径;第三是国内对高校专利转移模式很少有实证研究,而且从高校与企业双重视角进行研究就更少了。本文对高校转移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转移模式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大量的问卷调查从高校与企业两方面对我国高校专利转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
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分类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就是将高校专利产业化、商品化、生产化最终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高校专利转移模式。对于转移模式的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将转移模式分类如见表1所示。
(1)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通过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努力,寻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专利转移;或者企业找到合适的高校专利成果,将其在企业实现产业化。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有科技开发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其特点是:专利直接由高校传递给企业,不需要任何中介;转移的主要是高校自有专利技术;由于不少是通过个人关系及其人际传播而获得的合作机会,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一般较小。
(2)专利技术孵化模式。技术孵化是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加速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以大学为点对应技术转移的孵化过程这条线。此种模式的技术转移可以通过多种技术转移机构实现,包括大学科技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校研究院和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等。
(3)中介平台服务模式。指高校中设立类似中介性质的平台以促进技术转移的模式,但由于该机构并不是独立于高校之外的法人组织,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中介机构。其特点是:以大学为点对应着技术转移中技术接受方的整个层面,包括所有的企业、地区等。高校比较常见的技术转移平台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
(4)高科技企业创业模式。指由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独立投资,或由社会公司共同出资,以高校专利技术为种子进行高科技企业创业的模式。该模式以大学专利技术为起始点,对应另一个成长的实体,即因技术转移而新生的一个科技企业。其特点是:①高校通常以间接入股的方式参与创建高科技企业。高校的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体现在所创建公司的股份中,并共同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②有明显的学校特色。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往往以具有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等技术成果为支撑
3 高校专利转移模式的阶段性及发展趋势
实践表明,高校专利转移模式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本文结合高校专利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从经济效益、合作规模、高校市场意识、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等五个角度分析这种阶段性特征(见表2)。
高校专利转移模式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校直接将专利转移给企业,美国高校最初的专利转移就是这种模式。这一阶段校企合作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较小、更谈不上建设创新型国家了。第二阶段高校通过中介机构转移,包括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由于中介机构的作用,校企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所以合作规模扩大了,经济效益提高了,高校的市场意识增强了。这样对地区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较大。第三阶段是高校利用自身技术创办企业。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担当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工作机会的主要角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高校专利转移的最高阶段,尤其是对地区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后期,一些美国研究型大学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吸引外部资金开发新产业,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大学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转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这些勇于冒险、富于创新的研究型大学被人们称为“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即创业型大学[12]。这是高校专利转移发展的新趋势,它满足了新时代的需求,正以其独特的创业活动和社会贡献引导新时期大学发展的新方向。
4 我国高校专利转移模式调查及分析
4.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目前的专利转移模式,分析高校专利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以及企业与高校在这方面的合作状况,我们在全国多个省份对高校和创新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展开了问卷调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积极性高、善于利用最新技术,更容易与高校开展专利技术方面的合作。而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覆盖行业广泛,这样既给调查工作减轻了压力,又能增加问卷的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次调查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调查覆盖的区域较广(见表3),涉及到全国14个省或直辖市,既包括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又包括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对高校发放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回收率为70.72%,这200多所高校在本省市处于前列,在全国处于前300名,都是具有二本以上招生资格的高校。对企业发放问卷921份,回收有效问卷668份,回收率为72.53%,这些企业全都是各级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覆盖面广泛,涉及到生物医药、通信电子、医疗器械、化工、纺织、轻工、建材、服务、综合等多个行业。
问卷设计结构如下:对高校来讲,包括高校专利产出基本情况、专门机构名称及配备人数、高校转移模式、多少比例的专利没有实施转移、未实施转移的原因、转移过程中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对企业来讲,包括企业基本概况、企业专利需求情况、企业与高校合作意愿及合作年数、企业从高校获取专利的途径、获取技术中遇到的问题等。
在对高校专利转移模式、企业接受专利途径和高校专利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问卷设计中采用多项选择项,即一所高校可能采用一种或几种专利转移模式,这就出现了图1中百分比加总和大于一的情况,其它情况类似;二是对于专利技术孵化模式、中介平台服务模式的统计,问卷设计中采用单项选择项,如采用专利技术孵化模式的高校有137所,其中利用大学科技园进行转移的有45所,占32.85%,所以图2、图3中的百分比加总和为1。
图1 高校专利转移模式统计图
图2 专利技术孵化模式统计图
图3 中介平台服务模式统计图
4.2 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的分析。
本次被调查的157所高校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专利转移到企业。其中通过与企业直接合作的高校有74所,占47.13%;通过专利孵化模式转移的高校数量最多,有137所,占87.26%,其中大学科技园45所,占32.85%,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所,占13.14%,省校研究院12所,占8.76%,校企联合研发机构62所,占45.25%;中介服务平台是高校专利转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占72.61%,其中产学研合作办公室61所,占53.51%,技术转移中心、校企合作委员会分别占30.70%、15.79%;相比之下,调查问卷中只有12所高校利用自身技术创建企业,并通过企业将专利转移给企业,这一比例只占7.64%。
问卷显示,多数高校都设有专利转移的专门机构。例如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设有成果办公室,负责专利管理事务;哈工大设有专利办公室、科研生产管理中心等。其中清华大学最为完善,该校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下设工业研究院、科研院、科技开发部等负责本校专利技术转移实施,这凸显了我国高校对专利转移工作的重视。然而,调查问卷中有87.65%的高校认为自身专利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专利很有价值,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转移。未能转移的原因各异,如高校转让费用过高、企业对专利商业化前景表示担忧、专利技术不成熟等。没有市场,只能束之高阁,结果造成了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专利转移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存在多方面的困难,调查显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36.31%的高校认为缺乏中试基地,专利产生以后市场化前景如何,企业对此多持谨慎态度,这样,中试基地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中试基地的缺乏无疑影响了专利技术的转移。二是22.30%的高校认为专利报酬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没有很好地照顾到科研人员的利益,造成技术转移不畅。三是57.96%的高校认为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这直接制约了专利转移的财政支持,也降低了企业获取专利的动力。四是64.97%的高校认为高校很多专利与市场化需求脱节,间接反映了科研人员对市场把握不足。五是高校认为与企业交流不畅是影响专利转移的最重要因素,这一比例高达73.89%,虽然已经设立了多层次的技术交易平台和校企共享网络,但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是没有发挥应有的潜力,使得高校多项技术只能金屋藏娇,无法转移。
(2)对企业的分析。
从被调查企业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渴望获得高校的专利技术,尤其是日后能助公司发展一臂之力的技术。它们认为高校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一定有自己所需要的技术,因而非常希望能与高校进行专利合作。从合作时间来看,有的企业已经与高校合作了五年以上,有的才刚刚开始,有的虽然还未开始但表现出日后合作的强烈愿望,只有很少的企业对专利合作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见表4)。
除了77家企业没有获取高校专利外,其他591家企业获取专利的途径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最重要的一条转移途径,有462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与高校建立了联系并得到了所需的技术,占78.14%;与高校直接合作是另一条重要途径,占72.75%,高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方出人才、一方出资金和场所,共同研发专利技术,专利归属于校方,企业可以获得免费的许可使用权;402家企业通过校企联合研发机构获得技术,占68.11%,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设有联合研发机构,并进行了长期的合作;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也是两条主要途径,分别占42.66%、36.68%,目前已有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高校中设立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基地19个;通过高校衍生企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技术的比例偏低,分别为24.70%、21.41%,究其原因,可能是数量较少的缘故;相对来说,企业通过省校研究院、校企合作委员会获得专利的数量最少,分别占18.11%、14.67%。
至于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问卷显示主要有两点:一是风险投资的缺乏;二是企业与高校信息交流网络不够健全,出现了企业想买买不到、高校想卖卖不出去的现象,这要引起政府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
(3)高校专利转移的区域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专利转移出现了一些区域现象。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的高校专利积压的比例明显低于欠发达地区(山西、安徽)。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省份高新技术企业较多,高校有更多机会与企业接触,了解市场;二是欠发达地区高校更渴望获得财政支持。专利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资助相对较少;三是不乏有欠发达地区高校突破地方视野,面向全国市场,利用优势条件积极转移专利技术,如西安交通大学。
5 从调查结果得出的启示
(1)我国高校专利转移正处于第二阶段。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高校的大部分专利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转移机构(包括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实施转移的,这是转移模式的第二阶段。虽然也出现了高校衍生企业和师生创办高科技企业的例子,并成功实施了专利转移,但相对来讲比例太低,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以美国为例,许多研究型大学以建设创业型大学为契机,积极鼓励技术创业,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麻省理工大学。这说明他们已经达到了专利转移模式的第三阶段。
(2)相关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专利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企业、政府、技术市场等多个主体。要想促进高校专利转移,既要解决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又要有长远规划,提出从法律、税收到财政、风险投资、科技中介、信息网络等一揽子促进措施,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专利转移,为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贡献一份力量。
(3)应该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国家政策及相关优惠措施应该向欠发达地区高校有所倾斜,这些高校由于资源禀赋无法享受到发达地区的市场条件,对于专利转移将产生很大影响。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条件,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它们的信心,另一方面弥补了它们的先天劣势,缩小了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而且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些高校更应该抓住这难得机遇,借助地区优势,不断赶超,如2010年中央已在重庆建立了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高校区——两江新区,这对于西南地区高校无疑是绝佳机遇,对提高高校技术转移、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4)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大力推进高校技术转移。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强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应充分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加快专利转移的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