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政治体制改革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继承和坚持了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和深化。
一、确认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定向
江泽民强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从目标定向来看,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这样,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中昭示了价值标向,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摒弃了西方政治模式。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纳入党的基本纲领的范畴。“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在这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定向包括了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两大根本问题。
首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要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而且还要从程序方式和操作层面上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强调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政治行为的程序化,政治操作的规范化,即要求建立起民主的法治型政治体制,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定向,既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属性,同时又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特征。其次,实现依法治国,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根本目标。实现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不仅要从治国方略和治理体制上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且要从强化立法建构机制向完善执法运作机制的转移。由此可知,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机统一起来,从理论制高点上把握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体现出崭新的思路。
二、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江泽民继承和坚持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前提和原则的理论,提出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五个基本原则。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这五个基本原则包含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评判标准。首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既是基本原则,又是目标之一。其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制度改革角度来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某些具体制度,既要保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复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体现了最大的民主,而且也体现了最基本的解放生产力,它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和评判标准。最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要求变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建构维度,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五个基本原则是相互关联而整合一体的,明确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充分体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政治体制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标向。
三、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根据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江泽民还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从发展民主来看,就是要求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求着眼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也要求法制化,使民主制度法律化、规范化。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健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的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完善企事业的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从加强法制建设来看,就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立法工作,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从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来看,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从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来看,就是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从维护安定团结来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负责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应区别不同情况,正确处理。搞好社会治安,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这五个主要任务,可以为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权体制改革而扩大民主和实行法治,使政府的政治决策充分地表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人民权利和民主要求得到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二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而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机构的办事能力。
四、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他在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思想的基础上,还从规律论、耦合论和过程论的认识视界来进一步阐明两者互动关系。首先,从规律论视界来看,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基本规律的重要表现。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水平,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民主制度建设和发展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的历史发展状况,决定了民主发展进程。要推行新的经济体制,就必须改革上层建筑中那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构维度。因而一定的经济体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作保障。就体制建设而言,两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一个客观规律。其次,从耦合论视界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任务,就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体制建设而言,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民主建设、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渗透的平等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和效益原则等价值取向和自由、人权、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相通,从而必然促进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尊重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民主管理,这样必然要求政府的体制和职能相应地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管理调控方式和运作机制,建立一个高效廉洁、充满活力的有限行政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再次,从过程论视界来看,建立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都处于初始形态,具有过渡性、转化性和初创性,远未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其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因而与之相配套的政府的体制转变、职能调整、机构改革也就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只能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因而两者关系是互动互促、密不可分的。
江泽民明确指出,在新世纪我们要以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为指导,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继续推进这一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重要要求。
(一)、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体制创新
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重在制度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体制创新,确立体制创新的新思路。他强调要树立民族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前提和原则,决定了既不能照搬西方那种三权分立、多党制和两院制等政治模式,也不能采取前苏联那种抛弃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做法,而是要完善基本政治制度而改革具体制度。改革现行政治体制,我们是在走一条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未曾走过的道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实际上是我国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首先,从体制创新的理论依据来看,改革的革命性内在地要求体制创新。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种革命性变革,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性质。“这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这种深刻的革命,要求体制转型、机制再造和机构转换,具有兴利除弊、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特点。它重在制度建设,建设思维中包含着创新思维和新建标向。其次,从体制创新的目标取向来看,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要求革故鼎新, 要着眼于体制和机制的立新建新。在体制创新上, 如确立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导向和以公开公正公平为标准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人事制度,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代议制、责任制和公务员制等。在机制创新上,建立和健全社会制约制度、社会监督制度,逐步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而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以法制权、以民制权、以权制权,用法律程序方式约束国家权力,使权力运作达到规范化和程序化。再次,体制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创造三者关系,既要坚持发挥我国制度建设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汲取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制度资源,这就要求从我国国情现实出发,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继续发挥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部分建构维度的职能,这是我们进行体制创新的立足点。另一方面,在摒弃西方政治体制模式的同时,大胆借鉴和汲取当今人类文明中一切有关制度建设的优秀成果,如民主程序方式、限权原则、公务员制、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机制等,使之成为我们制度创新中的有益材料。
(二)、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要和民主化、法制化紧密结合
江泽民不仅把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强调两者的紧密结合。他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他还在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江泽民科学总结了新时期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经验,一是从民主政治建设思路入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目标提升为党的基本纲领,强化了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二是从依法治国思路入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把依法治国这一目标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把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就从理论和实践的崭新视野抓住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根本任务,解决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效切入点和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建设中民主化和法制化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即把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统一起来,把“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实施。
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两方面着手,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上层建筑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从民主化和法制化两方面抓起,把两者统一起来,作为一种崭新思路,是对建国以来政治体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升华。从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我国的许多法律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规定,社会主义法制是民主政治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它以维护和保障人民民主为根本宗旨,以维护公民权利、人格独立、人身自由和社会平等为基本原则。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进程,也只有通过实现法治才能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强调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把“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并把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作为这一改革的根本要求,这就抓住了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根本症结和新世纪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这样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将使政治体制改革的民主成果得到法律保障。
(三)、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以机构改革为突破口
江泽民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并以此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按照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设想和要求,进行机构改革,要确立以下原则和任务:其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里强调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实现政府对经济管理职能的规范化,转变国家宏观管理方式。其二,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这里强调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在导向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能力上提高权威和效率,在操作上实行公平与公正。其三,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成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这里强调解决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强化咨询服务部门、监督机构和执法机构,以提高政府组织管理社会的效率。再从行政自身体制建设来看,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以提高政府自身行政的效率。总之,机构改革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自身建构体制两方面的改革,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机构的办事能力。
按照江泽民所提出的机构改革的目标和设想,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新型政府体制。这就要求,重新界定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重新确认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设置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因而它是以职能为中心的行政体制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结构调整,也不是封闭的体内循环。对于机构改革来说,一方面要求以职能转变为中心的行政体制创新,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主要转变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另一方面,要求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以往机构改革那种在机构和人员方面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在权力方面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的恶性循环的历史怪圈。
综上所述,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坚持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并且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拓展和深化,对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的关系,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重要指导作用。
标签: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江泽民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