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重建的讨论非常热烈,中国人开始重新探寻和审视伴随西方外来文化入侵曾一度丢失的本土传统文化。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一度忽视对现代的实用性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这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引起英语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日前许多中外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愈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纪。弘扬、传播和交流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实现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应成为我国教育各阶段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而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无疑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笔者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教授,有机渗透本土传统文化,补充中国元素的教学。

二、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一)课前小点尽享

一节英语课仅有短短的35分钟。虽然日常的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教师应有效利用和紧紧抓住课堂的每一秒钟,特别是课前伊始的预备两分钟。往常的这段时间,按惯例是齐诵平日所学的儿歌。低年级儿歌较多,经常更新还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但进入三年级以来,由于教材中儿歌数量明显减少,再加之孩子们年龄特征的变化,每天单调的儿歌诵读已经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几乎没有达到应有的热身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两分钟时间,起着反作用。经过一番思索,为更有效利用这段时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称之为“课前小点”,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谚语格言起步走

中国有许多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后也朗朗上口,而且与英语的一些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将谚语收集并稍加分类,如时间篇(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hours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意志篇(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篇(There is no ending to learning.学无止境。),行为篇(Deeds,not words.行动胜于空谈。),品德篇(So said,so done.言出必行。)等,尝试每周教学两三则。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还专门用自己的小笔记本记录下来。一学期下来,我们共教学和积累了近40则谚语格言。孩子们拓展了英语知识,而且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旅游景点开心数

假期前后,我总是由假期的旅游引入对中国著名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介绍。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学生总会很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地址名称。如五一假期回来,一名孩子向大家汇报说,自己去了杭州西湖,并和一位老外用英语进行会话。她为自己会用英语说西湖(West Lake),用英语来介绍西湖而感到很自豪。

3.传统小吃香课堂

假期旅游时我们会品尝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即使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中餐也是丰富多彩,颇有情趣。一方面,我会利用课前两分钟教授一些常见的中式早餐,比如soybean milk(豆浆)、clay oven rolls(烧饼)、fried bread stick(油条)、steamed buns/steamed bread(馒头)、(boiled)dumplings(水饺)、rice porridge(粥)等。另一方面,午餐轮到我值勤分饭舀汤时间,我会结合当日的食谱教授午餐的名称:饭类诸如plain white rice(白饭)、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等;汤类诸如meat ball soup(贡丸汤)、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seaweed soup(紫菜汤)、酸辣汤(sweet and sour soup)等等;菜系诸如tomato scrambled eggs(番茄炒蛋)、chicken rolls(蛋卷)、rice-meat dumplings(肉丸)、prawn cracker(虾片)、spicy hot bean curd(麻辣豆腐)等,同时结合这些食物名称复习句型“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I have soybean milk and fried bread sticks.”师生间的问答让我们的课堂芳香四溢,孩子们沉浸在这样一种充盈着中华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英语学习的欲望也被充分激发了起来。

(二)课中文化饱餐

1.立足教材,渗透熏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完全抛开儿童正在学习的英语知识体系,独立进行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述的教学,而是要仔细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材,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儿童在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同时收获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上海《牛津英语》3B M3 U1“Colours”一课的教学中,可结合新授单词sea和mountain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如结合sea的教学,我补充教授了中国东部的四海:渤海(Bohai Sea)、黄海(Yellow Sea)、东海(East China Sea)、南海(South China Sea)。

在学生掌握四海名称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在中国的地图上一起来看海,熟悉四海在祖国的大致位置。从地图上,孩子们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上海的金山就坐落在大海边,因此我创编了一首Chant:

Bohai Sea,East China Sea.

I am happy.I'm near the sea.

Yellow Sea,South China Sea.

We are lucky.We can see the sea.

课堂中学生对此部分的补充内容很感兴趣,儿歌念得朗朗上口。在大声的朗读吟唱中,学生的内心由衷地感受到幸运和自豪。

而针对mountain的教学,我出示小猴子爬山的动画,教授了climb the mountain这个短语。通过提问学生:“Have you ever climbed the mountains? In China,we have many famous mountains.Do you know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 Every year they attract a lot of tourists home and abroad.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Please follow me to visit them.”我引出五岳: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the Eastern Mountain,the Southern Mountain,the Western Mountain,the Northern Mountain and the Central Mountain。

这里,我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欣赏这些美丽的、各具特色的山峰,旁边还配有教师结合每一座山峰的简单介绍,例如:“This is the Eastern Mountain.It's in Shandong Province.Next comes the Southern Mountain.It is in Hunan.”最后当五岳落定在同一张画面上,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岳”,使孩子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熏染和浸润。选择介绍“一岳”的范文如下:

Among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I like the Eastern Mountain.Look at the mountains.They're green.I like them.

2.节日荟萃,传承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独特。大致数来,一年中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比较重要位置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特别是去年实行了新的休假制度,更体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亲近。上半年,我们经历的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利用一两节英语课外阅读课,我带着孩子们重点了解了清明节和端午节。

这里选取清明节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框架:清明节名称——清明节简介——清明节来历——清明节习俗——清明节食品——清明节诗词。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续表

上述各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点渗透的是清明节名称、清明节诗词、清明节食品和清明节习俗。在教学实施策略上,我以询问学生“再过几天就是什么节日”引出清明节名称,接着多媒体呈现《清明》古诗的意境图片,转入英文版《清明》,再由古诗反映的祭扫引出清明节的其他风俗,最后用英语系统介绍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简介、节日来历等,让学生在老师适当的母语翻译和解释的帮助下,大致了解这一节日的内涵。其间,我将上海本地清明期间习惯食用的青的英语表达教授给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心里最没底因而最慎重的是古诗《清明》的教授,担心句子难、长,生词多、繁等等。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这种担心有些是多余的。念惯了中文的唐诗,孩子们对英文版本颇感兴趣,学得积极,掌握得也快。清明节的内容渗透完之后,正值清明假期,我布置孩子们在参与清明节祭扫等活动时,将古诗《清明》诵读给家长听,要求家长签名。从家长的签名反馈来看,我欣慰地看到班级中大半学生已能熟练地背诵。从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得知,家长也非常支持我的这种做法。他们很支持孩子学英语,也很高兴看到孩子能用英语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3.时政契机,渗透德育

今年5·12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是一次很好的体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赈灾的思想教育的机会。中午学校大队部在校园广播中向全体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发出了捐款济灾的倡议。各个班级遂将“明天为地震灾区捐款”写进了回家作业。我于是马上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灾情概况介绍,让孩子们铭记于心。

首先,用形象的、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和学习earthquake(地震)一词;

然后,播放受灾的音像并向他们介绍灾情发生发展的概况:

It was about 2∶28 p.m,May 12th,2008.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左右。

A powerful earthquake hit Wenchuan county,Sichuan Province.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

There age more than 10 towns overthrown by the earthquake.汶川县10多个镇毁于地震。

The earthquake caused terrible havoc.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So far the earthquake claimed ten thousands of lives.目前地震已经造成一万多人死亡。

Now throughout the country,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are giving freely to the fund for victims of the earthquake.现在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向地震灾区的灾民捐款。

So,let's donate our own pocket money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people of disaster areas,paying for our first love.因此,也让我们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来,为这些地区捐款,献出自己的一颗爱心。

这正好是在班主任老师刚刚布置好回家作业后进行的教育,孩子们的心灵可能较其他班级又多一分沉重,可能会尽力搜出自己的零花钱来捐献给灾区。真是这样,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这个班级孩子们的捐款果然比其他班级多出许多,我的心里也欣慰不已。

渗透民族精神和德育,还反映在结合市、区、校(主要是校级)等各类民族精神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专题活动中。譬如,本学期初结合学校大队部“奉献颗颗爱心,弘扬诚信美德——唱响雷锋之歌”活动,我也对孩子们进行了适当的有关雷锋精神的教育。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课后茶憩回味

课堂的饱飨之后当然少不了课余的茶憩回味。课后的复习巩固意义非凡。课前、课中的教学渗透促使孩子们在课后不自觉地跟着动起手来,因为教师补充的这些知识是他们自接触英语以来闻所未闻的,感觉新鲜。以下是我让孩子们动手实践的尝试。

1.网络搜索

结合课堂上教师的信息输入,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其中有些是教师布置的,有的则完全是学生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进行的。例如,在我教授第一则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后,第二天便有几位学生拿着网上搜索并打印下来的中国格言、谚语、成语等的英译版本兴致勃勃地交给我,要我教全班小朋友学习。再如,学习“五岳”(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后,我要求孩子们上网查找有关“五岳”的更多信息,没想他们在当日的电脑课上就在信息老师的指导下很认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经了解得知,信息老师恰巧要教学生信息搜索的方法,遂结合着英语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我甚是高兴,不经意间创造了一次学科整合。

2.动手描绘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很多,除上述网络大搜索外,还有学生的小作文、大绘画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英语小报(English Newspaper)。一学期中,孩子们的小报主题有我和我的家庭、我的宠物、我最喜欢的季节等,这些主要是结合上海《牛津教材》(3B)的,还有课外拓展主题的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地方传统小吃、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等等,大到国家传统风俗,小到自己班级各个层面。

譬如,端午节期间,结合教师的节日教学内容,学生编辑了涉及这一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的英语小报,包括端午节名称(Dragon Boat Festival/Double Fifth Festival)、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纪念意义(Qu Yuan)、端午节的典型食物(如rice dumpling/zongzi)及其各种馅料的粽子(如rice dumplings with meat/egg yolk/sweetened bean paste/candied Chinese-date/peanut)、端午节活动(如Dragon Boat Race)、端午节习俗(如hanging Ay Taso/wearing Hsiang Bao)等等,他们还创编了以端午为主题的儿歌、歌谣等。虽然这些儿歌和歌谣可能还不完全符合语法规范,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却可看出孩子们这番学习英语的热情,他们以这种方式探寻传统,乐在其中。学生编撰的儿歌例举其一:

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

It's in admiration.

For a great man.

For a great man.

He is Qu Yuan.

He is Qu Yuan.

We eat Zongzi.

We hold Dragon Boat Race.

We hang Ay Taso.

We wear Hsiang Bao.

We love the festival.

We love China.

3.综合实践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运用语言也是掌握语言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教师教授的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述,学生要在实践中运用,继而达到接受和掌握英语,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语言学习的反馈和运用途径,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同时要结合各种富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目前笔者在这一点上思考和实践尚少,也感觉到存在一定的困难。上半年,比较大型的实践活动是结合区英语能力展示活动——讲英语故事比赛,立足所渗透的文化内容选取相关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辅导学生参加展示活动。但具体该如何更有系统、更有效地操作,这是接下来要着重思考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三、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和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家长也表示支持和满意,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其他年级共同尝试。但我们也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

(一)从事研究实践的时间不太充裕

现行的小学生英语课程的时间安排已经比较紧凑,学生的英语课余负担也比较繁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只能是见缝插针。没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进度和质量。

(二)研究对教师的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中华文明绚烂多彩,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瑰丽和神秘,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很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较高的英语专业水准,能将传统文化较为准确、得当地转译为英文,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尝试中形成一整套完备的课程方案。此外,在当今全球化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已变得很频繁,特别是处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教师要拥有较为敏感的心态,对中西方文化和文明都有较为广泛的涉猎,能及时捕捉相关的文化信息。而上述这些都是普通小学英语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他们需要相关专家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三)小学生词汇量较少,所掌握的词类较为简单和单一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势必会遇到很多新的、难的单词,还有许多名称词汇,而小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在客观上对研究有一定的限制。

(四)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要摆脱哑巴英语的束缚,就要向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但是怎么创造一个语言环境,特别是针对汉文化的英语表述和交流的语言情境,需要人力和大量财力的支持。

四、结语

尽管研究存在许多困难和疑惑,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不只是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它对丰富我国基础教育(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儿童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感,培养儿童批判继承外来文化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开发英语本土课程资源和提升英语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标签:;  ;  ;  ;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