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第七届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中,伴随着政治哲学的兴起,人们普遍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关系,许多学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等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富有意义的探索。4月24—25日,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青年哲学论坛主办,南开大学承办的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以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为主题,围绕唯物史观及其当代意义、唯物史观与中国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是否内在地蕴含着政治哲学的维度?政治哲学在什么层面推进了对唯物史观的研究?这是我们面对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关系时必须思考的前提性问题。

南开大学陈晏清教授提出,应从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性问题这两个方面共同推进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并力图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政治哲学的研究,获得对于唯物史观的一定程度的新理解;另一方面,依据对于唯物史观的新理解,推进政治哲学的研究,逐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以摆脱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面对西方政治哲学时的“失语”状态。南开大学王新生教授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分离的原因,认为如果我们重新来思考唯物史观,就会发现它不仅是关于社会历史事实的描述性理论,而且包含着以规范性的方式考察问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描述性维度和规范性维度以及这二者的关系,我们才能把握马克思的全部社会历史理论,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的致思方式,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唯物史观的特殊价值。

从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上看,南开大学李淑梅教授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与政治哲学的变革是紧密相关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两个基本向度:一是揭示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本质和规律,二是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和规律;前者属于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内容,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唯物史观。这两个向度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只是侧重点各不相同,它们相互支撑、互为前提。这在马克思创立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马克思通过解剖现实社会结构,破除将其永恒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把它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理解、来定位;另一方面,他在解剖特定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已逝的、较低的社会形态,把握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从中抽象出历史的一些共同标志和规定,建立通贯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的对峙?南开大学阎孟伟教授指出:一方面,马克思十分明确地从政治解放的含义肯定了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主张,另一方面,他又从人类解放的意义上深刻地揭示和分析了政治解放也就是自由主义运动的自我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指出自由主义的自由与平等不过是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它所掩盖的正是事实上和实质上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依据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我们才能就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影响作出完整的分析和评价。

吉林大学张盾教授强调指出,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维度被遮蔽和搁置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学说的思想史研究的两个误区。他主张应该放弃把马克思与思想史对立、对马克思哲学作抽象绝对肯定的旧定式,将马克思置于现代思想史的整个学术传承中,去理解马克思学说的特征和贡献;淡出先验哲学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在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与德国哲学乃至与整个现代哲学的渊源关系。马克思所面临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如何把私人利益和公共善统一起来,如何把每个人的自利倾向与人类的自由理想连接起来。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用“国家”来标示普遍与特殊统一的自由理想,马克思用无产阶级的解放即“社会所有制”来标示他的自由理想,因为“具体的自由”必须从一般权利扩展到财产的权利,从普遍人权扩展到穷人的财产权。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观点的底蕴。

与会学者大都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在蕴含着政治哲学的维度,唯物史观是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政治哲学是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和深化。政治哲学的价值只有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唯物史观的研究同时也必然要求对政治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唯物史观及其当代意义

目前,历史唯物主义不再仅仅被看做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不再仅仅被看成历史观,而是被视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集中体现。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指出,在具体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难点。比如说,信仰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等于就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等于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口头上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仍然持辩证唯物主义或认识论的理解方式;部分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但不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针对这些难题,与会学者认为,我们更应该深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

1.文本与思想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认真研读。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若干段落的梳理,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重新探讨了“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通过把个人活动引入到“生产-交往形式”的结构之中,使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个人自由、自主和自觉活动的显现和提升,从而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这种观点以人的自由活动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实现的程度来划分历史,历史被看做从古代共同体到现代市民社会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转变,从而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深化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黑龙江大学姜海波副教授论述了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研究生产力概念的历程,他认为马克思已使生产力走出经济学的视域,将其转换成哲学概念来说明历史的实际运动过程。生产力既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又是具体的,是每一个时代的人的活动过程本身。生产力概念一旦准确定位,唯物史观由此得到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密切相关,不应该简单地分离开来。

2.阐释与创新 对唯物史观的深入理解还必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内容、视野等进行深入思考,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北京大学仰海峰副教授指出应该从三个方面重释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必须转变研究视野与方法,不再执著于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当时的社会历史生活之中,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批判。其次,要实现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的整合,将其融为一体来进行研究。第三,还必须把握历史的进程和思想的进程之间的关联,借鉴各学科的发展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面对当今的时代和文化。中国人民大学罗骞副教授认为,必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生产”进行存在论的阐释和补充。在由资本规定的当代生存之岌岌可危的深渊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解放的叙事必须补充以守护存在的救亡逻辑,在“向死而在”的指引下重新理解人类自我生产的性质和意义。经过这种存在论的阐释和补充,历史唯物主义就由创造而转向守护,由解放而转向救亡,从而有助于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巩固。《学习与探索》编辑部高云涌博士认为,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一个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如何面对资本主义现实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把握不是对资本主义时代诸种社会表象的再现,而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以抽象或理念的矛盾运动来表征“人的存在依赖于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唯心主义方式,创立了一种“新唯物主义”的表征现实的方式,即以“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表征“资本关系统治全部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这种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伦理诉求这三重理论内涵均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还必须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根本性质。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副教授重点探讨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和德国的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能否归为历史主义的问题。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主义不仅是方法,而且有本体,是建立在对存在的历史性的规定基础之上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和德国的历史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因为本体论基础的不同所导致的唯物与唯心的不同。在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上,黑龙江大学隽鸿飞教授认为,必须抛弃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传统观点,从生成论的视角来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重新理解历史意识。意识并不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之中通过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因而意识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存在,是内在于人类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因此,意识与历史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过程。

3.批评与回应 历史唯物主义从其创始以来,就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批评。如何回应这些批评,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涵得以彰显,已日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研究员认为,在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前提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信息作为特殊的资本形式,对传统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关系为标准的社会形态划分以及传统的社会历史观等提出了理论上的挑战。因此,应该分析唯物史观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从而推动唯物史观的创新。云南大学蒋红教授分析了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化约论”、“进化论”和“功能论”倾向的批判。她认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是不可能达致的目标,或者说其“批判”恰好反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科学性。但是,应当对吉登斯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借鉴,以构建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山东省委党校贾英健教授以自由为主题,研究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风险社会下的自由观的区别与关联。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类追求自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高度发展。但与此同时,在全球风险社会下,这种发展又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自由风险的超越既取决于实践水平发展的程度,也取决于一种新的自由风险责任观的确立。南开大学王时中博士以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解读为参照,认为应该区分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政治立场、研究方式与表述方式,尤其不能将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相混淆,将“思维的具体”与“现实的具体”相短路,由此才能以真正“科学”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纵深进展。

三、唯物史观与中国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这不仅有其理论根据,即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深入思考,更有其现实根源,即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总结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波副教授认为,今天要对唯物史观作出新的更为深入的阐释,必须回到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源头,了解人们针对唯物史观的主旨与特征所作的批评与辩护,这样才能对唯物史观研究在当今中国的走势作出审慎而清醒的判断。《求是》编辑部李文阁编审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几次重大争论,认为国内学界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是一个有前途的、正确的方向。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应关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阶级性、超越性等问题。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并非纯粹的学术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更应该兼具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思考,将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史以及中国的发展道路的更高的视野来看待。

以唯物史观来观照社会的发展,就要追问制度的选择和民生幸福等问题。湖南科技大学罗建文教授认为,制度是沟通人与社会进步的桥梁,是民生幸福由可能到现实的路径;人类追求幸福是通过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社会形式即社会制度表现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民众在良善的制度安排中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最大幸福。以唯物史观来关注社会民主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李凯林教授反驳了西方的“民主至上论”,认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应从属于经济基础,处于第二性地位。中国近现代史的“民族救亡”和现代化建设,都是熔铸民主于其中的历史追求。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从第二性意义上把握民主,使它服从于民族民生发展之本的需要,吸取西方民主政治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于中国实际的特有探索和创新。

以唯物史观来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教授从对势、理、事的关系的分析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就是势所必然,具体的理路是理在势中,具体问题是理事不分;安徽师范大学彭启福教授借助于西方诠释学的距离理论反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张定鑫教授认为党的思想路线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往往造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常识化,因此应该加强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党的思想路线研究。

综上所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不仅是学理上的探讨,更应该置于中国的发展史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宏大背景下来理解。唯物史观和中国经验的结合为我们建构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思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将事实和价值的统一放到历史的发展之中来实现,所以在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时,必须兼顾理想性的维度和现实性的维度。

标签:;  ;  ;  ;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