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数商品小麦品质与“国际”有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麦论文,差距论文,品质论文,我国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5省粮油质检机构,开展了2001年优质商品小麦品质测报试点工作。
依据5省的测试结果显示,在测试的122个小麦品种中,河北的8901、河南的高优503、豫麦34,山东的烟农15、济南17,安徽的皖麦38,江苏的建麦1号等品种生产的商品小麦其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也较好。上述优质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黄河以北以及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
测试结果还表明,在测试的456份样品中,所有指标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的仅为79个,占全部样品的17.3%。造成商品小麦无法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粗蛋白或湿面筋、稳定时间两方面指标达不到要求。结果表明,优质品种生产的商品小麦不一定是优质的,多数商品小麦品质与国家优质小麦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尚未达到优质标准。总体来看,目前推广的优质商品小麦品质明显优于普通小麦,多数品种的蛋白质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改善。根据测试数据,个别推广面积和范围较大的优质小麦品种,被测试的样品无一达到优质标准。这些优质小麦品种应逐步减少种植面积,各地应大力推广经过验证的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