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4-0070-00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整多变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的相对稳定形成强烈的反差,觉得专业课程的名称和内容相对稳定,易教易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和内容则不断变化,难教难学,感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课程、方案和内容的多变,影响了课程和教师的双重声誉,甚至怀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和职业自信。因此,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已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和职业自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前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新旧大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多次改革,多次调整,几经变化,让人们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变动不居的总体感觉。
见附表:
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名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方案也有调整、反复甚至再调整的情况。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分分合合;从“中国革命史”到“中共党史”再到“中国革命史”的复归;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拓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到实践创新成果的理论取向或实践取向的取舍(前者如“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者如“中国革命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人生哲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从无到有,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反复多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稳定的实质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心、学术自尊心、职业坚定性和教学积极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性。
因此,正确总结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迁的历史,系统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迁的脉络,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迁的原因,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变”的实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增强高校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职业自信,调动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不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案设置、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虽然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但是,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质内容却保持了相对稳定,体现了“变”中之“不变”。所以,我们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断变化的表面现象中,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相对稳定和不变的实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的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设置无论如何调整和变化,其实质内容始终主要体现为三大板块:
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明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规律和资本剥削的奥秘,揭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阐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板块,实质上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及基本原理,尤其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大方面的创新成果: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如“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实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第二是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中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成果,如“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些反映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成果的课程设置,实质上是要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两大历史飞跃,即: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些实践创新成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旨在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揭示和确证中国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又一重要理论板块,这一方面的课程先后设置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人生哲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等,主要是阐明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揭示德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明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板块,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实质上揭示了三大规律:
第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从揭示自然界最一般的规律入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这一基本原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且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规律,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课程设置,如“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成果的课程设置,如“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深入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并上升成为理论,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说明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人生哲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板块的理论课程,主要是通过探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的关系,人的本质发展和人的素质发展的关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关系,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人的理论学习与人的实践发展的关系等,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只有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人生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才能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三大理论板块,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刻性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课程传播理论,理论揭示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理论板块揭示了三大客观规律,三大客观规律体现为三大理论板块,三大理论板块的课程表现形式时有调整和变化,但课程背后的三大理论板块及其揭示的三大客观规律,则始终保持着稳定性和一致性,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质。
三、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充满了辩证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增强学术自信,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十分重要。
第一,把握“变”中之“不变”。纵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内容和方案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但这种“变”是一种现象,每一次的调整和变化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改革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和育人功能的理解的差异,因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变”的现象变得更加斑斓多彩。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名称、内容和方案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课程的实质内容却相对稳定,没有根本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的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变”的本质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现象是表面的、多样的、多变的、流动的,本质是内在的、深刻的、稳定的共同的东西。列宁指出,“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1](P213)任何事物既有为我们感觉所能直接感受的表现于外的一面,又有深藏于内的、制约着外在各种变化的内在的一面。正是由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2](P9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也是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名称、内容、方案的变化是一种现象,但在这种变化的现象中又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相对稳定和共同一致的实质内容,这就是“变”的现象中具有“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相对稳定的三大理论板块揭示出来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这三大理论板块及其所揭示的三大客观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客观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反映和传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的三大规律性认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体系。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3](P111)透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的现象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不变”的本质,就要充分地占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60多年来调整和变化的丰富资料,深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发展变化的各种形式,探寻发展变化的各种课程形式的内在联系,从而透过各种课程形式发展变化的表面现象,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理论板块及其揭示的三大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要把握“变”中之“不变”,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第二,坚持以“不变”应“万变”。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仅要把握“变”中之“不变”,更要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运用这些客观规律,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4](P815)精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精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分析、解决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规律就是本质的联系或本质之间的联系。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而事物的现象则是复杂多样,变化万千。事物的客观规律决定和制约着事物千变万化的现象,事物千变万化的现象反映着事物的固有的客观的规律。所以我们既要透过现象来把握规律,更要通过掌握和应用规律来分析解决表现为千变万化现象的各种实际问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层出不穷,分析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要以“不变”应“万变”,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来分析解决千变万化的各种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行为习惯,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提高社会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上,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实现掌握客观规律与运用客观规律的统一,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实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与“不变”的关系,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揭示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的三大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三大规律性认识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人的成长发展的现实问题,正确总结、概括和凝练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以及当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时代要求,创新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当前,要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载体、方法上都要不断地创新求变,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运用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使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实现大众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客观规律,自觉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