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构建新的发展观_理性主义论文

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构建新的发展观_理性主义论文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来建构新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发展观论文,与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2-0026-04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谋求发展,也都在发展之中。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极 大地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各国人民,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水 平有较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暴力犯 罪、吸毒、人的异化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想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的角度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寻求建构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发 展观。

一、理性主义发展观及其偏弊

1.理性及其偏弊

理性(rationality,reason)哲学史上通常用以表示推出逻辑结论的认识的阶段和能力 的范畴,源于拉丁文ratio。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以区别于感觉、意 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人成了“神”的奴隶 ,人失去了尊严、自由,人的理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人类历史上真正颂扬理性是 从启蒙运动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 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权威,把它命名为“神性”,认为它是主宰、推动社会的一切力 量,却导致了理性的过分膨胀,从而产生偏弊。

马克思主义十分注重理性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他们通过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运动的必然性,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是有 规律的思想。但马克思主义者不赞成过分夸大理性因素的作用。理性不可能超越特定的 历史环境而超越历史、超越社会。理性只是一种事实描述和实然判断,只具有手段的规 定,而不具有目的、价值性规定。理性若没有价值赋予的意义,就无法作为实践观念被 纳入实践的构成要件之中。理性在性质上是非自足,如果将理性作为实践观念的惟一内 涵,就会导致理性的僭越和泛化。理性主义者将理性凌驾于价值之上,使理性成为不受 约束的绝对原则,成为自然界、社会乃至人生的惟一的、独断的诠释方式,并力图把社 会一切生活都理性化、技术化。这样,理性就从人类肯定、发展自身的一种手段变成为 目的本身和不受人的价值取向约束的力量;人却失去了价值的目的性意义而成为技术操 作的对象[1]。理性的局限性还表现为存在一个为理性所无法把握和控制的区域。我们 的理性不可能像“上帝的理性”那样能达到超越时空的“全知全能”的水平,而总是在 所掌握的有效信息量、所达到的程度、范围等方面具有缺陷和不足,并且只有通过缓慢 的试错才能有所进步。因此,我们的理性永远不能成为我们行动的惟一凭依的东西,不 能为我们的行动提供足够的保证,我们还必须要依靠其他力量的帮助[2](P14-15)。

2.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偏弊

所谓唯理主义发展观主要是指把理性视为裁判一切的权威,相信科学能够解决社会上 的所有问题,把发展理解为一群具有理性的人率领缺乏理性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唯理性 主义者用理性之光照亮一切黑暗角落,清除与自己相矛盾的存在物,把政治、经济、文 化、道德、艺术都理性化。理性发展观是在胚胎发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文主义的规范 和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其突出代表黑格尔就是在胚胎发育隐喻基 础上解释发展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 个胚胎似的基础作为发展的前提,否则就无从谈起。而这个胚胎似的基础就是作为世界 的基础、灵魂、主宰和推动力的理性。未来的发展步骤和作为支配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早就以浓缩的形式包含在历史胚胎中。理性是发展的前提。人只有理性化了,才能真正 有效地参与发展事业;只有充分发挥自己身上的理性,才能对发展作出贡献[2](P26-29 )。

传统理性发展观是这样地阐述社会发展的:(1)社会发展就是理性的进步,为此必须铲 除阻碍科学进步的宗教和迷信;(2)社会发展是“单线”进化的,任何社会发展都必须 依次经历若干阶段,从原始社会逐渐走向和接近工业文明社会;(3)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按有机体进化的方式而不断地进化发展;(4)在发展目标上,理性主义表现出极其乐 观的态度,认为社会发展就是理性的不断扩展,就是社会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发 展到文明的过程;(5)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 题[3]。

但理性主义的发展观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会把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和可检测的对象上,而许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主观世界往往 因为缺乏可检测的对象上,而许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主观世界往往因为缺乏可检测的特 性而被排斥在科学研究的大门之外。帕斯卡(1623-1652)认为,理性只局限于外物和有 限,对于无限和情感而言,理性则表现为无能。对于无限和情感,理性既不能证明它们 的存在,也无法断定它们不存在,人们只能借助于心灵进行感受,但感受不等于证明。 第二,“单线”论的发展观和社会未来“至善论”在现实面前没有说服力。社会发展应 该是多种多样、开放性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其目前世界所面临的种种危机都充分说明了 “至善论”未必成立。第三,理性的发展观把发展视为理性人的事业,因此,把许多理 性不够的人排除在社会发展之外。第四,用有机体的发展很难解释社会的发展。因为生 物有机体与各部分的功能之间是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的,一旦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那么 有机体就会死亡,而人类社会发展则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第五,科学技术对许多问题 的解决是一种准解决、不是最终的解决,往往会导致新的问题的产生。第六,实证理性 使人们不自觉地忘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按照技术理性主义、实证理性主义的价值中 立的观点,人们可以不再探索各门科学的最终价值、对人生有什么意义。而人生有无意 义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因此,理性的追求将导致其反面——理性的丧 失。它表现了人类理性的彻底工具化、操作化,它表明理性已经走向自己的反面——非 理性化[4]。

二、非理性主义发展观及其偏弊

1.非理性及其偏弊

非理性主要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意志、兴趣、欲望等等心理因素,它是与理性相对 立的一个概念。非理性的活动主要是指人在一定的情感、意志、欲望、兴趣等主观因素 的支配之下进行的活动,如自发性、不自觉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非理性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志、激情 、人物的性格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而最终 的结果是从许多个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5](P478)“如果‘ 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历史就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 发展的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 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的最前面的那些人物性格这样一种‘偶 然情况’。”[5](P393)理想、想念、幻想激励人们为更快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 出努力,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引导、促进作用;兴趣、情感不仅是行动的起点,而且也 存在于行为的全过程,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

但是非理性因素有自身的局限性。离开理性,则情感、道德、意志、兴趣等因素尽管 有内在的价值尺度,但却缺乏一种外在的、可以实证、可以检测的客观外在尺度,把真 理与价值分裂开来了,因此非理性因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凭依,就成为一种浪漫主义的 空想,就会成为“乌托邦”,因而也不能单独地、持久地存在。非理性主义的发展观更 是显示出它的不少弊端。

2.非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偏弊

面对理性的发展观把理性工具化、实证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弊端,非理性主义发展观应 运而生。它认为情感、意志、欲望是社会的决定力量,把权力意志、本能、欲望视为社 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力量。他们认为人类未来应该使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劳动与娱 乐相结合,应该彻底消灭人的被压抑、被物化、被异化状态。尼采强调应用权力和创造 的本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柏格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作是生命冲突的持续过程。 他认为在社会中存在着符合法律习惯的封闭社会和以英雄、圣者为代表和动力的开放社 会,前者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他通向科学的、静态的社会;后者以直觉为基础,它通向 艺术的、自由创造的理想社会,只有通过生命的冲动人类才能达到后一种理想。法兰克 福学派强调对当代社会进行一次革命性的反叛,为此人类必须把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释 放出来,把性欲变成爱欲,进行“性革命”[4]。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以整整牺牲一个阶级的 代价而取得的,没有这种牺牲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又恰恰为未来个 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一致创造着前提和条件。非理性主义发展观过于浪漫,它企图跃过 工业社会而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不付出发展工业的代价而享受后工业社会的福利、利 益,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显得软弱无力,它不利于推动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向前发 展,不利于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最终不利于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非理 性主义者离开实践、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把非理性因素视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三、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来建构新的发展观

传统的社会的发展往往过分地倚重理性主义发展观或非理性主义发展观,因而在实践 上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偏颇。欧洲各国在科技、实证理性主义的指导之下,自然科学得 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造成了环境 污染、生态失衡、自然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人们的精神沉沦等一系列问题。非理 性主义发展观就只停留在理论上,很难付诸实施。传统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发展观, 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但它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纲常关系,拒斥科 技理性,因此压抑了人的自由、主体性、批判性、创造性。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 式的蓝本就是西方模式。这将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之中已经产生了的一系列危 机,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理性和非理性整合以建构一种新的发展 观。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理性与非理性各有自己的偏弊,理性主义发展观与 非理性主义发展观各有自己的视阈局限,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类社会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理性与非理性本来就是人类思维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初 期,是直接同一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人本身的思维有了比较 大的发展以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才开始分离。但这种分离乃是由于在一定历史时 期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 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将会趋于消失。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过分地崇拜理性和过分地崇拜非理 性的发展观,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理性主义发展观与非理性主义发展观的整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他 们之间的完全协调、同一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不 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运用理性思维指导发展时,必须对理性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再 进行理性的批判与反思,以克服理性所产生的泛化和僭妄,使这种发展最终有利于人类 的自由、幸福、人的全面的发展;而我们在运用非理性思想判断、指导发展时,不能忘 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当时的历史的具体的条件,必须将价值、道德判断与历史判 断结合起来,否则我们的思想就可能会超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 、虚幻的空想,从而最终阻碍人的自由、幸福和全面的发展。努力提高人类生产力和加 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将有助于他们之间的同一。理性发展观和非理性发展观的整合能 够建造出人类新的发展观。

要建构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我们还要了解我国目前在世界发展进程之中的地位。我 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有一个很大的时代落差,即我们不是在西方文明方兴未艾之 际来实现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而是在西方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且已经出现某些弊 端开始向后现代文明过渡之际,才开始进行现代化的。目前我国不仅不能把工业发展的 负面效应向周边国家转移,而且还要消化工业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过来的工业发展过程 之中的负面影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本来应该是以历时的形态出现的, 但在我国却是以共时的形态同时存在的。因此,工业文明尽管有自身的弊端,但我们还 必须接纳它而不能超越工业文明而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我们必须把价值的尺度与历史 的尺度、道德的尺度与历史的尺度结合起来才能建构出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够走持续发 展之路的新发展观。

第一,新的发展观的中心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 水平的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健康、幸福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全 面、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乃是发展的 重要因素,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人既是主体 又是客体,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是新的发展观的中心。

第二,新的发展观是以经济发展为关键的整体发展观。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经济发展起关键作 用,居于主导地位。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了就能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 质条件和手段,就能够推动和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经济的作用, 而忽视其他因素。公民教育、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增强对经济的发展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社会有 机体的这些因素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因 素有轻重、主次之分,不能平均使劲。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发展经济是关键。

第三,新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源泉, 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使自然资源走向良性循 环,而不能进行掠夺式的开采,铺张浪费式的消耗、利用。我们必需反思过去我们过分 强调对自然的征服、索取的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效率,尽量节省不可再生 资源的消耗和使用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净化能力、资源的再生能力以及生态 系统的支持能力相适应。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肯定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 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把青 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第四,新的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要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发展经济的需要的一种发展。它要求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这一 原则体现在代内之间、代际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代内,任何个体、群体的 生存和发展不能建立在对别的个体、群体的剥削、压迫之上,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 群体之间在发展的机遇、可能性、权利上是平等的,不能厚此薄彼,尤其要尊重、保障 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要给弱势群体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代际之间,当代人的 生存发展需要,不能够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能透支,不能“今天”吃“ 明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剥削和虐夺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其他财富。 为此,我们必须彻底打破国际上不平等的旧的政治、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公正合理的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尤其要尊重、保障后发国家的发展要求,避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在国际经济的交往中的不公平状态。

第五,新的发展观是一种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观。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 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要想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已不可能。世界经济一体 化的趋势其效应是双重的。从正面效应来看,它有利于我国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 术,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的产品走 入国际市场,有利于我国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以弥补国内某些自然资源的不足。因 此,只要我国制定正确的策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能利用后发国家发展过程之中 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契机实现跳跃式的跨越,走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这种世界经济 一体化趋势也存在许多有害因素。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 而制订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如果我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 的过程之中,看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利己本性,掉以轻心,不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那 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中,就会处于不利态势,国家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某些 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被发达国家搜括 干净,就会永远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因此,我们在发 展经济时应该有全球的眼光,从国际范围内来思考问题,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 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善于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有自信,又不能麻痹 大意、掉以轻心[1]。

世界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因为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意识 形态等各不相同,所以世界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从世界各国近代发展史来看, 即使是政治、经济制度大体相同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有区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多样化。各种发展模式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共生共荣 ,使世界的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态势,由此推动世界的繁荣和 进一步向前发展。单一模式是一种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模式,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辨 证法的。我们应该有大海般的胸怀和气慨,容忍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吸收其它国家在 发展过程之中的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第六,新的发展观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我们在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对人类行为的节制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 矛盾,而只是缓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最终会爆发。要从根 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还有赖于人类整体的创新能力。自然资源的确是有限的,但这种有 限性对具体的历史的人来说,其具体含义是不同的,后代人可以超越前代资源有限的界 限,而赋予它新的涵义。人类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无限性决定了资源有限性具体涵义的无 限限定与突破。每一代人都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最终的。只有人类的无限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可持续 发展。但是对于某一代人而言,其创新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 人类行为的节制对每一代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过分地夸大某一代人的创新能力也是不切 实际的、有害的[6]。

这样一种发展观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道德、价值尺 度与历史尺度的结合;它克服了以往发展观的片面性、局限性,且吸取其合理因素;它 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是人类社会至今一种最先进的发展观。

收稿日期:2002-01-20

标签:;  ;  ;  

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构建新的发展观_理性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