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评价改革的风向标分析--以2009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为分析对象_中考论文

高考语文评价改革的风向标分析--以2009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为分析对象_中考论文

探析中考语文评价改革风向标——以200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为分析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探析论文,风向标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是课改实验区中考的第六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在前五年探索之路上守正出新,整体上遵循了稳中求变、继承中有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致力于在具体情境和实践问题中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性、时代性和区域性。

本文以矩阵抽样法从各省市中考试卷中抽取44套为样本卷,根据试卷的测试框架从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展现200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特色,借以预测2010年中考语文评价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设题呈综合化趋势,测试内容不再是语文知识的简单再现和重复,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变化很有可能引领中考语文测试内容及测试形式进一步变革的态势。

(一)语言积累

在44套样本卷中,吉林长春卷、吉林卷和上海卷等3套试卷把字音、字形的考查渗透在现代文阅读中,没有单独设题。试题赋分在2~9分之间。字音的考查重点是多音多义字、难读字、习惯性误读字;字形的考查重点是错别字;只有5套试卷考查了近义词。与往年相比,除了考查近义词辨析的省市在减少,近义词辨析考查范围也在缩小;对词语/成语的考查仍然侧重词语/成语本身的语词色彩、使用对象和结合语境辨别正误。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省市考查了新潮词语,如“牛人”等,体现出“课标”所要求的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部分试题的综合性程度有所增加,仍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包括语法知识、情境写话/语句仿写和信息提取等内容。

44套样本卷中只有湖北宜昌卷、吉林长春卷、上海卷等3套试卷没有设置语言运用试题。试题赋分在2~10分之间。

考查语法知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一直是语言运用试题的重要测试内容之一。样本卷中有29套试卷考查了语法知识,考查重点是语句结构、修辞应用和标点使用。其中23套试卷考查了病句的辨析和修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独病句的修改,一是对语段的病句修改。2009年中考命题趋向于第二种形式,即在语段中含有病句,要求考生进行辨析、修改。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排比等。考查修辞的试题主要有补写对联、比喻句等形式。而考查标点使用的样本卷共有5套。

情境写话/语句仿写试题通过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准确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情境,理解材料所涉主题,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问题。2.恰当使用修辞等表达方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材料中的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并且能够运用这种修辞造句。3.调动积累、发挥想象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充分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不仅做到“形似”,而且做到“神似”。

信息提取试题对信息提取的考查有两个层次:一是概括材料,提炼信息,考查提取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二是从材料中发掘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考查探究能力。

(三)文学文化常识

“课标”对文学常识的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从能力层级要求上看,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再现知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部分主要从作家、作品和文体常识的角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考查。

样本卷中有12套试卷设置了文学常识题。文学常识的赋分在1~10分之间不等。部分省市试卷以名著阅读题的考查形式取代了文学常识题,部分省市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以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名著阅读,而取消了文学常识题。其测试内容主要是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多集中在名家名篇。

2009年文学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考生对作家作品等表层信息的识记能力,即学生对固定知识点的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内容的识记能力;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文学知识的能力。其考查形式日益多样化。一是针对文学常识内容做单一的考查。二是依据名句名篇考查,把文学常识的考查渗透于诗文默写形式之中,将二者融为一体。这种测试形式,考查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语言积累的水平做比较全面的测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的命题趋向。三是与名著阅读相结合。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本身就有联姻关系,也可作为一种测试趋势。

(四)诗文默写

诗文默写包括现代诗文和古代诗文,以古代诗文为主。2009年各地试卷仍然非常重视诗文默写的考查,除湖北宜昌卷外,其他样本卷皆设有诗文默写题。试题赋分5~18分不等。

2009年诗文默写的考查仍然集中于名家名篇,杜绝难、偏、怪的诗文内容的考查。43套试卷290道诗文默写题中,有235道题来源于“课标”推荐篇目,此外还来源于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课外朗朗上口的名篇名句。这就给诗文默写的出题范围以非常具体的规定,使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单纯默写诗文的试卷已经很少,只有广东卷和北京卷。大多试卷把默写和理解、迁移结合起来,最典型的是山西太原卷,对古典诗词主题意境的理解贯穿整道试题,用来综合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与鉴赏部分从古诗词曲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名著阅读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阅读材料选择的共性和特质;根据对测试内容和测试材料的分析,力求发现规律,展现特点。

(一)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曲阅读。从赋分比例来看,古诗文阅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重继续保持稳定的状态。与前两年一样,2009年的样本卷皆设有古诗文阅读试题。测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而古诗词曲阅读部分则更侧重于对诗词的赏析。开放性的试题居多,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理解,充分体现课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

古诗文阅读中出现了诗、词、曲、传记、散文等体裁,测试材料遍布先秦至明清各个时代。其中,文言文阅读测试材料的取材集中在先秦、两宋和明三个时代,而古诗词曲阅读则偏重于唐宋两代,以诗为主。较之于2008年,样本卷中单设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试卷明显增多,由10套增至21套。

从测试形式来看,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题型分布以非选择题为主,44套样本卷的非选择题共计206题,占试题总数的84.0%。

1.文言文阅读试题

样本卷共考查文言文48篇,13篇是“课标”推荐篇目。以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版教材作为参照,分析23套选择了两篇文言文测试材料的试卷,除湖北宜昌卷、上海卷选用的文言文测试材料没有出现于三版教科书,天津卷选文《唐雎不辱使命》仅出现于人教版教科书外,其他20个地区所选用的篇目都有一篇为三版教科书共同篇目。说明文言文的测试材料选择遵循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倾向。

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在于积累和理解。测试内容包括文言字词、句子翻译、默写、文学及文体常识、断句及语气,写作手法、文意概括、文意理解等八项内容。其中文言字词、句子翻译、概括和文意理解四项占主体地位。样本卷中,有42套直接考查了文言字词,41套直接考查了句子翻译。

各地中考试卷皆重实词考查,实词中又以动词为主。字词的重合率并不高,77.1%的字词在不同地区试题中仅出现过一次,即使测试材料相同,文言字词考查也没有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体现了文言字词需要广泛的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是考查热点。

2.古诗词曲阅读试题

样本卷中有21套出现古诗词曲阅读考查,共出现古诗词曲阅读试题40题。

古诗词曲测试内容包括解释字词、诵读断句、文学常识、概括内容、理解情感、赏析词句、写作手法,综合考查等。理解诗词作品情感的试题所占比例最大,共计13题;要求考生概括诗词曲内容、中心思想或解释诗词曲的试题也有12题。有5套试卷要求考生赏析诗词语言,感悟诗词曲遣词用句的妙处。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三个阅读板块。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创造性理解等。44套样本卷共考查了102篇测试材料。文学性文章52篇,说明性文章30篇,议论性文章20篇。文学性文章依然是测试的重点,新闻通讯开始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成长;说明性文章继续重视科技前沿和地域文化的推介;议论性文章仍然重视学生对观点的提炼,对自我想法的表达。

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简答题一如既往地占据主要位置,题量最多,达346题。最少的是选择题,共28题。

1.文学性文章阅读

测试内容上基本包含了整体感知、词句理解、内容概括、文意把握、鉴赏评价和作品感受等,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注重学生个性表达和自由空间。与往年相比,学生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高,很多题目出现了“任选一句”、“任选角度”等表述方式。二、注重拓展探究。由原本的注重欣赏评价,到更重视拓展探究,很多试卷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阅读,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宽度,延伸问题思考的深度。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强调个性化阅读。常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经历或是课内外的积累进行写作或是表达看法,或是提出建议,策划某项活动等等。

测试材料关注家庭生活,用文中人物的经历来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境界提升;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关注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发展。话题涉及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天地五个方面。并出现了以“组”的形式命题的新方式。广西南宁卷以《雨荷》(张晓风)和《暗香》(皓月)两篇文章命制了一组试题。让学生懂得,同一个题材,由于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写出风采各异的文章来。

2.说明性文章阅读

测试内容的特点体现在:一、淡化文体知识考点。44套样本卷共命题117题,对说明顺序、说明手法、说明语言的考查题目已经融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等能力点中,除了说明手法之外,其他考点融合在多种能力测试中,较少独立出现,尤其是考查说明顺序仅仅只有3题。说明方法依然是说明性文章阅读试题重要的命题点之一,2009年共设说明方法相关考点试题18题。二、能力测试更加综合化。主要的设题角度有: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有何感悟与评价,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这都要求学生能依据文本,联系现实生活,把文本知识活化、拓展、升华。

测试材料主要来源于杂志报纸、科普类书籍以及课内教材。内容涉及科技、传统文化、生物、环保等。特点体现如下:一、体现适切性,积极适应中学生日常阅读范围,其内容多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关系紧密,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所选文段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二、强调时代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体现科技性,介绍科普新研究、新发现。四、导向文化性,凸显地域性和中国文化的结合。

3.议论性文章阅读试题

从测试内容来看,试题的核心在于找出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并论述其作用,其次是对文章词句的理解。一方面,重在考查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手法,围绕观点选择恰当的事例进行论证,既要考生有充足的相同素材,又要学生对众多例证有准确的判别和筛选能力。在围绕观点选材的同时要进行恰切的分析和评论。让观点和事实能有机融合,增强论证的力度。另一方面,淡化文体术语和坚持使用文体术语这两种命题取向并存发展。作为议论性文章,论点、论据、论证几要素是其所固有的,关键是对能力点设置的考查是否到位,至于它们在题干中出现或不出现,跟出题者需要考查的内容和项目高度相关。

从测试材料来看,来源于报刊时文、名著节选和名家随笔等。阅读材料形式多样。对材料的选择呈现特点如下:涉及到人的话题,基本都是举例论证,涉及人生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达12篇;涉及到抽象概念和道理的话题,基本都是道理论证,包括友谊、信念等,有8篇。

在阅读测试的选择题如今不太被看好的情况下,南京卷给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是借学生熟悉的课内文章内容来考查学生如何统一论点和论据,体会二者的关系;其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寻找恰当论据的能力,取代以往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事例的命题方式,这对于考查学生辨析能力也是一种新尝试。

(三)名著阅读

44套样本卷中考查了名著阅读的试卷总共有32份,赋分1~11分不等,主要集中在2~5分。2008年最高的名著选择题分值有18分之多(见2008年广东卷),而2009年赋分最高的是宁夏卷,仅有11分,有一些省市不再考查名著阅读。

从测试内容上看,包括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考查,人物情节理解能力考查和鉴赏评价能力考查三个能力点。首先,考查能力点更加综合和复杂,有一些题目结合了综合能力学习或文章阅读等形式,在考查学生以上相关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新疆卷的读书卡设计与平时的语文活动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从作品出发,考查人物、情节以及启示,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理解一个人物或者一本书,这也是近年来常采用的出题形式。其次,在考查内容上有细化的倾向。例如江苏无锡卷所选文段是杨志护送的生辰纲被劫后的情节,考题中并不是很常见,考生也可能容易忽略。但学生可以通过“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等信息来判断相关人物和情节,并且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了备选人物,而不用填空,降低了难度。

从测试材料上看,命题者也在逐步地挖掘测试材料的深度,使得提供的阅读材料更加细化,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的阅读。

三、表达与交流

交流与表达部分包括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等三部分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模块是中考变化比较大的部分。“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语文课程需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依然是亮点。写作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语言与思维的能力、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基本写作技能之上。

(一)口语交际

2000年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注意到了口语文化的课程价值,克服了听、说分离的局限,突破了简单的听说技能训练的狭窄视域”,口语交际在“课标”中第一次作为独立板块出现,弥补了之前忽视口语交际能力的缺陷。近几年来,口语交际的考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越来越得到命题者的重视。44套样本卷中有10套试卷考查了口语交际,整体来说分布较少,分值、题量也较低。分值一般为2~3分;就题型而言,口语交际类试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多为言之成理即可。

测试内容的变化之一体现在听力测试的去留上。2009年的福建厦门卷试题舍弃了使用多年的听力测试方式,以“读”代“听”,使用书面材料测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变化之二体现在由考查单一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发展为强调听说读写复合能力在实际生活语境中的综合运用。近年来,从“听的能力考查”、“根据情境说话”到“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等称谓的改变,反映出口语交际试题从单向能力的独立考查到多项能力的综合考查的变化过程。

测试材料选材广泛,均来自课外,大多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与学生的真实生命体验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类题目,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多个层面;二是民风浓郁、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类题目;三是中考当年的时事热点类题目。

口语交际试题的测试形式也有明显变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考查方式更灵活;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过渡,更加开放。这可能会成为今后口语交际能力测评方式的主流。

(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以其新颖、开放、综合、灵活的特点,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44套样本卷中有30套试卷涉及了综合性学习的测试与考查。试题赋分3~12分,题量在1~3题,题型上主客观题的比例约为6∶1。

综合性学习试题试图搭建一个平台,探讨用多种方式考查多层面测试内容。生活常识、经济知识、体育文化等进入语文评价视野,与口语交际、语言表达相结合。活动成为试题切入点和载体,体现出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测试内容在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展开,涉及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图表解读能力、修辞运用能力、修改文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策划活动能力、搜集材料的方法和途径、展示与表达的方式途径、参与和合作分享与创新的意识等多个方面。

测试材料全部来自课外,将文字描述与图表、图画结合起来,多样呈现。就材料内容而言:一是来自亲切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家庭里发生的趣闻轶事、师生之间课堂内外的小故事、街坊邻里茶余饭后议论的社会问题等都是切入点。二是来自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注重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思考,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三是来自风情浓郁的省市地域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的活动中,继承和弘扬本地区的优良传统和地方风俗。四是来自中考当年的时事热点话题,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懂得个人命运和社会、国家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写作试题

写作部分的赋分比例相对保持稳定,有34套试卷写作赋分占全卷总分的比例主要在40.0%~42.0%之间。就题量而言,设置了一道作文题的试卷有25套,设置两道作文题的试卷有19套。44套样本卷中有36套要求作文字量起点是600字,只有8套试卷字量起点是500字。

写作的测试内容趋向外部世界,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一、重视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多角度观察生活。二、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课标”以“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标准①,各省市试卷大多明确要求“表达真情实感”。三、提倡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考查学生带有个人个性特征的独立体验和见解。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文试题,指向一定的育人功能和健康、积极的价值导向。

作文测试材料来源广泛,涵盖时政热点(3套)、广告杂志(3套)、诗词散文(6套)、寓言故事(4套)、卷内材料(1套)及自编材料(15套)等。测试材料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加关注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更加关注为人处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更加关注哲理思辨。

就测试形式而言,保持了传统的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四种题型,没有出现新的测试形式。命题作文侧重考查审题能力,话题作文侧重考查创新能力,材料作文侧重考查读写结合能力。

写作的文体要求上有两种:一种是不限文体,还用亲切的语言鼓励考生选择最擅长的文体写作。如安徽卷“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吉林长春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山西太原卷“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课标”提倡的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另一种是指定文体。各地指定的文体多为记叙文、议论文和书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中考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以“能力立意”取代“知识立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和发展趋势。结合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选取测试材料,关注时代热点,营造真实、现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充沛人文情怀的中考试卷命制将成为未来中考评价改革的方向之一。

注释: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标签:;  ;  ;  ;  

高考语文评价改革的风向标分析--以2009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为分析对象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