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王玉兔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导向,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也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
1.教学生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让学生知道字典是他们自学过程中很重要的辅助工具,也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独立和努力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记得更牢固。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书面笔记可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圈圈、画画、写写,圈出不懂的地方,画出不明白的词语。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3.教学生会审题。审题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课文,掌握审题方法。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要指导学生通过画词审题,根据题意懂得课文写的是在一次地震中一位伟大的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从中再去体会那种父爱的伟大。
4.教学生根据课后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课后思考题往往可以成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后的问题: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根据这一问题,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去寻找、思考、体会,并让学生用课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的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进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是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巧妙设疑,并适时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说的那段话中一共用了三个‘永远’,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学生的这个疑问,教师不能马上给出参考答案,毕竟这种问题也没有真正准确的回答。教师应当步步为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并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去寻求解答,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达到先前的预定目标后,教师就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他们阅读、观察、思考、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中独到的发现、见解与评价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赞赏。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及创新精神,而且能促进师生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
现代的教学发方法遵循“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材料和文本,扩展阅读的知识面,并不断提高阅读的知识量,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增加阅读的能力”原则。这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的。在每次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灵活的教学法方法,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采用实物、挂像、实验等教学手段,精心创作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将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接触课题,大胆思考,积极质疑,发现问题就要问,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自己寻找答案,当找到答案之后就会有说不出的喜悦,从而为下次阅读奠定一个基础,完成具有情感特色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且还能通过阅读美妙的语言,享受阅读带来的兴趣,感受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再者,当学生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之后,还应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和文本有联系的问题,用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语言的内涵只有在适合个体生活体验和心理需要的基础上转化成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也才能真正成为属于学习主体的东西,这样的理解和内化所需的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解说,而是要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思考。有两位教师上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一位教师导入新课提出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学生刚读5分钟,教师就示意停下,开始检查自学情况;另一位教师初读课文的要求和方法与前一位教师一样,不同的是,后面这位教师让学生自学的时间较长,大部分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的结果是后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较前者高得多。
总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应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思想。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里的主人。在教学中,加强自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章雪华有效连接文本,搭建对读桥梁-----例谈互文对读法的运用,语文教学之友,2008(9)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9/view-4243522.htm
论文作者:王玉兔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课文论文; 兴趣论文; 能力论文; 主体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