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人文维度_人文论文

技术的人文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人文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05-0015-04

关于“技术”的概念,如同“科学”、“人文”这些概念一样,要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大致说来,对“技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

所谓对技术的狭义的理解,是指那种直接应用科学原理或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这一概念中的“技术”的含义,其实质就是“科学的技术”。例如20世纪信息处理技术成为中心课题,电子计算机、雷达、集成电路等相继得到开发,电子数据处理技术朝着大容量、小型化和高速度的方向发展。[1]这是最典型的直接应用科学原理或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技术。在此技术的背后,有其严密的科学理论或体系联系着和支撑着。要是没有划时代的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推进,就几乎不可能有划时代的技术发明、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这种划时代的技术发明、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至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常常将技术理解为“科学的技术”,有的甚至将科学与技术直接等同起来。

所谓对技术的广义的理解,就是不仅仅将技术局限在“科学的”范围内,而是对其作更为综合的理解,即将其理解为包括“科学的”和“人文的”在内的一切应用于生产实践领域的智慧。事实上,尽管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但科学并不等于技术,至少相对来说,科学侧重于理论或原理,而技术则偏重于实践或应用,尽管在技术中“科学的”成分占有很大比例并占主导地位,但并不能因此说一切技术都是“科学的”,故不存在或不需要其它类型的技术。更确切地说,技术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科学的维度;另一个是人文的维度。前者是现代社会所高度关注的,相比之下,后者则往往被严重忽视,以至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技术还与人文相关。因此,本文的重点将探讨技术的人文维度,目的是让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从而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技术,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社会。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考察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把技术(technē)看作是关于制作(poiēsis)的卓越智慧。[2]显然,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理解是广义的。海德格尔也说:“曾有过这样的时代,那时,不仅仅只有技术才称作为technē。那种使真理显露灿烂光辉的提示也被称作technē。曾有过这样的时代,那时,使真进入美被称之为technē。而美的艺术的poiēsis也被称作technē。在古希腊,在西方天命之开端,诸艺术翱翔到给予它们揭示的最高的境界。它们澄明了诸神的到场和神与人类天命的对话。”[3]这里,海德格尔进一步揭示了古希腊人对technē概念的理解,指出除了狭义的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technē还包含着艺术的含义。反过来说,art(艺术)这个英文词,的确也具有“技术”、“技艺”、“技能”等含义。如果我们追溯艺术的起源,不难发现,艺术的源头也是技术的源头,在那里,艺术与技术基本上是一回事,它们都属于工匠传统中的工艺的范畴。正如格罗塞所说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4]当然,即使是technology(技术)这个词,也有“工艺学”、“工艺”、“工业技术”等含义。

如果说,我们将古时候科学与哲学(人文)不分、技术与艺术不分的原因归结为科学的不成熟或不发达,那么,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真正确立和“科学的技术”日益发达,是否再也不存在或不需要其它类型的技术了呢?或者说,技术除了科学的维度之外,就不存在或不需要人文的维度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技术的目的是服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上的需要,又有精神层面的诸如审美、伦理、宗教等方面的需要。即便在原始时期,人们对各类制作尚有审美的要求,尽管这种要求在当时只是“次要的欲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上的各种要求无疑也会不断提高。而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光靠“科学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应用科学原理之外,技术还应当融入人文的思想和艺术的技巧等等。如果我们将应用科学原理的技术称为“科学的技术”,那么,不妨将融入人文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技术称为“人文的技术”。当然,这种区分只是概念上的,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它们是统一的技术中的“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两种要素或两个维度。这时,我们需要对技术作广义的理解。

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千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Vitruvius)就指出:建筑的三要素是适用、坚固、美观。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得出这样一个公式: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他认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一个美术家。建筑创作过程,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地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外,还必须同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5]的确古往今来,诸多有名的建筑几乎都是科学与人文(艺术)融合的结晶。如果我们将建筑看作是一门技术,那么,它就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也就是广义的技术。它既包括科学的因素,同时又包括人文的因素,而且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不仅建筑业如此,几乎所有制造业都是如此。因而都需要把它们当成一项综合性技术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推进整个产业的进步,从而推进经济的发展。

20世纪蓬勃兴起的现代设计,十分醒目地凸现了那种综合性技术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表明人们在给科学技术以特别重要的地位的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那种综合性技术,特别是密切关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曾经对现代设计予以高度评价,她说:“正是好的设计使人们愿意购买产品,并给予产品良好的声誉。设计是我们工业前途的根本。”[6]

《20世纪风格与设计》一书的作者将现代设计归结为“新技术”。作者认为,“‘设计’这个概念本质地讲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造成了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相分离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设计现在兼具工程、材料科学、创造发明、艺术、商业、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和社会科学的因素。所谓‘好设计’的概念诞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当人们试图用把它归因于某种风格、尤其是道德态度的方法,将工业生产统一到现存的品味价值中时,它变得突出起来。”[7]作者预言:“在21世纪,正如在18世纪一样,使工业的能力与人的需要之间相适的工作将落在设计师的身上。”[8]

显然,现代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它既有工程、材料科学、创造发明等科学因素,同时又有艺术等人文因素。尽管《20世纪风格与设计》一书的作者只将艺术列为构成现代设计的诸多因素之一,然而,纵观20世纪设计史,人们不难发现,艺术实际上在现代设计中几乎起着灵魂的作用。从建筑与城市设计到装饰艺术,再到工业设计,几乎都成20世纪形形色色的各种现代艺术的实验场所。

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100多年前,工业化生产与手工艺理想之间的冲突,曾带给欧洲人关于工业产品如何造就新的技术发展的严肃思索,同时面对商业化风格,对将人们的审美品味置于何地、何种品味与风格才是真正的现代风格的问题,他们经历了痛苦的思索过程,从‘新艺术’的软弱的流线型与花哨的装饰,到‘功能主义’冷酷的几何形式与摈弃装饰,进而到‘自然主义’等风格的重新复兴,正是在这些思潮与样式的一次次兴起与衰落中,正是通过每一次运动所创造的经典建筑、服装、装饰与工业产品(当然它们绝对无法截然与当时的文艺思潮与美学理论分开)所留下的产品,西方的城市呈现出如今这种多样化的风格。”[9]当然,在现代设计史上也的确存在着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崇尚“设计师就是一个艺术家”,“设计精神更接近于设计作为艺术的精神。”[10]

彼得·多默的以下这段话比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设计的人文内涵,尽管他将设计师定位于“一个团体的成员,从属于制造商、市场和消费者”,而把设计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的灵感发挥”,强调不能把“艺术家”和“设计家”相混淆。他说:“设计一种公司形象,以及很好地呈现这种形象,并使设计出来的公司产品看起来像一个‘家族系列’,是一种错综复杂及严肃认真的事情。设计师们把一个公司的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传达给世界。设计师们为世界一流的公司企业增添光彩。但设计并没有彻底模式化,设计已经发展成为艺术,或者,正像埃托·索托萨斯(Ettore Sottsass意大利,1917-),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设计家曾经说的那样,设计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11]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将现代设计看作是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认为在以往的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中,当人与机器发生关系时,总是‘工具理性’或‘计算理性’占主导,为克服这种片面性,一向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一反常态,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这意味着,在当今社会中,设计产品正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正在与艺术创造接近。人们正在证明或已经证明,“设计应被认为是一个技术的或艺术的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设计“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总之,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一个二者之间对话的‘边缘地带’迅速形成。”[12]

很明显,人们对现代设计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偏重于科学,有的偏重于商业,有的偏重于艺术,但是,就现代设计越来越体现艺术化和人性化,越来越趋向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论,几乎不会有任何疑问。

总的说来,现代设计如同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某种现代技术的结构与内涵:一方面,技术毫无疑问与科学相联系。技术必须捕捉一切有用的科学信息,并把全部的工程和工业设计建立在可靠的科学依据基础之上,从而使产品有保障;另一方面,技术又与人的需要相联系。如果说,科学对技术的意义在于,侧重于关注人的物质层面的实用上的需要的话,那么,人文对技术的意义在于,侧重于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上的需要。因而技术也应当捕捉一切有用的人文信息,把艺术的美、道德的善和哲学所揭示的时代精神等等融合到全部的工程和工业设计中去,从而使人们愿意购买产品,并给予产品良好的声誉,最终使产品获得价值。因此,从现代设计这个窗口,我们不但能看到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也能看到人文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特别是看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序幕的开启,可以认为,人文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得到更加有力的证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将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说,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和重视技术的人文维度,关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因为“知识经济”时代被称为“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而“知识经济”被认为是“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经济。在这方面,已有学者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产品、产业、市场以及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等概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文知识’不仅作为渗透因素对现代经济各环节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成为有待于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产业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能力、评价能力和传播能力,成为任何一个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不可不重视的、关乎国家兴衰的重要战略资源。”[13]需要补充的是,要强调的不仅仅是“人文知识”,而是整个人文文化。例如,正如以上所分析的,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不能仅仅将艺术归结为某种“人文知识”。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有助于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种种不恰当的应用,特别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的应用等原因,科学技术的确也对人、自然和社会造成诸多面影响,甚至带来全球性问题。如何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要?特别是如何防止或应对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高科技)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掌握适宜技术和进行技术评估,而这本身也是一种技术”。[14]而对“适宜技术”和“技术评估”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就是能否真正服务于人,更确切地说,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至于怎样建立一套真正能够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价值评价体系,显然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本身的范围,需要大大借助那些对人们的审美趣味、行为准则、生活信念和各种价值判断具有强烈影响的人文知识。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形成一种“掌握适宜技术和进行技术评估”的技术,从而正确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最终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社会。

标签:;  ;  ;  ;  

技术的人文维度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