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管理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管理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商业企业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经营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意识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物种间存在着极为密切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生共存”的观念取代了“人定胜天”的主宰观念,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而言的整体发展思想,而作为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具体行业、区域(国家)应当如何认识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流通领域内,商业企业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竞争模式变迁与商业企业经营

竞争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古来有之,商家亦然。而今市场经济环境使竞争更甚。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样使人们对“竞争”不断赋予了更多的新鲜内涵,我们从竞争模式的变迁中,可窥视其是如何不断完善自身并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仅就商业企业经营而言,传统的市场竞争是以Q(质量)、P(价格)二要素为基础的竞争模式,即只要有了质量过硬的好商品,配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价格,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正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

其次,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大多数商品而言,已经由原来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时期,逐步发展为市场商品供应的基本满足与过剩,企业在竞争中仅靠质量与价格优势取胜已经基本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五要素为基础的现代竞争模式,即Q(质量)、P(价格)、T(时间)、S(服务)、P(公众), 也就是在质量与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上购买时间的便捷快速、上乘周到的服务、对公众有效而准确的沟通与信息传播三个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就我国而言,商业企业经营中的市场竞争,基本属于该模式。由于近年来出现的通货紧缩与市场商品总供给量的过剩(目前的过剩属低水平过剩)等,已使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商场——体味到传统的竞争模式已不再适用,但许多企业的决策者却不能摆脱传统竞争模式的束缚,其表现一是近年来多种商品轮番的价格大战。二是假冒伪劣商品这一“黑色经济”顽疾。即用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的“名牌产品”。这正是价格低,质量“优”的传统竞争模式的不合理应用(这里不讨论法律行为)。所以说,当前提高决策者的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其三,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自身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经济发展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人类怎样对待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等等。人们开始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描述具有现代意义的竞争模式,即Q(质量)、P(价格)、T(时间)、S(服务)、P(公众)、E(环境)六大基本要素为基础的竞争模式。把环境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反思,是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发展认识的理性升华,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维护环境利益是企业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负担和无奈,由此,最终的受益者正是那些自觉保护环境的企业。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哈佛商学院Michael Porter教授认为,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或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环境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好比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在生态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往往也在企业绩效的其它维度上遥遥领先,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许多世界一流的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在西方国家中,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负担的环保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脱离了利他主义倾向,转而发展为与企业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未来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正所谓“谁拥有绿色,谁将拥有市场、拥有消费者”。也就是说,保持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而且是企业发展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动力,所以,正确认识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我国,虽然绿色观念、“保护我们的家园”等已经被普遍接受,但绿色行动尚仍难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如对各种污染的治理难,对自然资源的超常使用,甚至家庭垃圾的治理都举步维艰等。那么,为什么在我们欢迎绿色的同时,又难以转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特别对低成本资源的过度使用呢?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效益”的问题。

二、效益思想的延伸

在讨论可持续发展时,还必须了解人类经济行为中效益思想的延伸和变迁。就经济发展过程看,人类对效益的理解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经济效益阶段。当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时,取得利润就意味着发展,经济的发展被简单理解为扩大销售(工业中被理解为提高产量和增加贸易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最初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经济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威胁,在扩大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威胁和缩小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当人们对自身经济行为的负效用有所察觉和理解时,“趋利性”本身无法制止人们掠夺性经济行为的冲动。只是当掠夺性发展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时,人们才开始了认真的反思。

其次,社会经济效益阶段。社会经济效益最初只是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无法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后发展为经济的发展,这不仅能为企业、为社会带来当前的利益,还应为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也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但这时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尚未上升为人与整个环境、其它物种共生共存的自然生态观念。

其三,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阶段。当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始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时候。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思想为我们指出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构架,即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自然环境利益的统一。这种利益不是简单的物质经济利益,而是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由于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欠账过多,还清环境账,必然使企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初,有一个较高投入的阶段,这也正是很多企业利用简单的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分析后,得出“环境投入必然带来成本上升”的结论。实则不然,根据哈佛商学院的Nazli Choucri教授的研究, 他指出“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竞争,它就不能误解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一样经营。从企业的观点看,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经营,基本的问题都是找到最好的方式来确保持续的利润。持续性是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在追求利润之前首先考虑生态效益是最必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衡量一个企业整体水平的标准首先应当是社会生态经济效益,而不再是简单的发展和增长速度。

三、可持续发展下的商业经营

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用于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商业经营活动作为联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介,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商业经营过程密切相关,而商业的职能,又决定着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内容,可简单概括为“绿色经营”。具体应包括:

1.“绿色商品”。所谓“绿色商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商品本身无污染、省资源,特别是食品类商品必须是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服装类(尤其是接触皮肤的内衣)商品在其加工过程中不能加入过量的有害化学元素(如某国的体恤衫事件);二是不仅商品本身无污染、无害,而且在原材料使用、生产、加工或使用后,同样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或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首先应把好货源关,这样既可保护消费者利益,又可堵住“有害商品”的销售渠道,起到间接保护环境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商业企业经营中,只重视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的宣传,而“无污染、无公害、保环境”未能成为商业企业经营理念的构成内容,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商业经营中的遗憾。

2.“绿色服务”。所谓“绿色服务”并非仅指服务本身,而是服务全过程应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塑料包装袋和不能降解的快餐盒,已成为许多地方难以治理的“白色污染”,而这恰恰是人们在享受快捷方便服务的同时带来的污染;快速发展的城市洗车业,高压水枪在没有任何循环装置状态下,与人们共同享用着原本短缺的生活用水,而这又是在我们这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度内。大量“吃”掉的一次性筷子,更是堂而皇之的环境破坏。在我国,改变服务手段,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尽快成为商业经营中的自觉行为。比如在日本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均来自进口(主要是我国),而在使用后,餐厅又将其单独收集、出售,用来作制造木浆纸的原料。这不能不说是经营者既懂经济,又懂环保。

3.“绿色布局”。商业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还应特别提及从不被我们重视的商业布局与商场内外小环境的“绿色”问题。首先,以生态环境和商业购销需要两者协调为基础,构建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点是可持续发展对商业布局的要求。而我们现在许多城市都是以建设高密度商业中心区(在大城市则建设数个商业中心)为商业发展的方向。实践已经证明,在人头攒动的商业中心,很难觅得花草树木的容身之地,这本身就是对环境的破坏。1999年夏季京津的酷热,很大程度上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回报”。有人提出在新建居民小区内(或附近)建设“一次购齐”的中小型社区商业网点,即从基本生活用品到耐用消费品的全部消费资料(本文不讨论其经营形式问题),而限制和减少大城市商业中心的数量和密度,此种设想不失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经营模式。其次,商场内外的购物环境也必须符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原则,而不仅仅是以简单的企业盈利为核心。这其中包括:商场的内外装修应符合环保要求;对商品的陈列、摆布、空间合理使用等应符合消费者对“绿色”、对自然憧憬的心理;以及对商场内空气、噪声等污染源的有效控制等等。

“绿色布局”虽不直接构成对环境的威胁,但其间接作用对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影响。

4.“绿色导向”。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还必须形成全社会的“绿色导向”,使之逐步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伴之以强有力的社会“压力”,具体包括:一是法律制裁。制定保护“绿色”,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等,以法的形式来保护环境是许多国家的基本作法。并采取“谁污染谁付费”的经济制裁手段,如汽车尾气排放、强制报废等,都有严格的法律手段和经济处罚手段。在商业经营中,从商品、服务、小环境中的空气、噪声污染等,同样应有严格的制裁手段。二是公众抵制。在许多国家,由于公众的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感或出于自身利益等原因,都能对破坏环境、破坏“绿色”的经营行为进行抵制,有些消费者组织号召社会公众不购买在生产、销售、消费和回收过程中危害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商品。如在英国,由于政府批准壳牌石油公司将一台报废的钻井平台沉入公海,绿色和平组织就号召公众不要到壳牌公司加油站加油,结果导致汽油销售量直线下降。在国外公众抵制有损环境行为的作法是很普遍的。三是“绿色壁垒”。这是在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有效限制手段,它既是贸易保护的一种手段,又是提高全球“绿色贸易”的重要方式。因为,世界贸易组织不限制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这样,就为新的非关税壁垒提供了依据。所以,不提高商品的环保标准,就无法提高国产商品的竞争力。可以说,这也是摆在行将加入WTO 的我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即提高竞争力,必须拥有“绿色商品”。四是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绿色营销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位消费者都明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使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清楚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实施操作及公众意识等诸方面形成协调一致的社会氛围,才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成为现实。

标签:;  ;  ;  ;  ;  ;  ;  ;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管理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