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论文

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论文

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闵西鸿 胡 萍 梅琼慧

摘 要: 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留任率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主要与昭通市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岗教师工资待遇、专业发展几个方面相关。针对这几个方面提高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是稳定昭通市农村教师整体队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昭通 农村“特岗教师” 职业认同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应往届本科、专科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特岗计划”为落后地区农村学校引入教育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旨在通过创新机制逐步补充农村学校师资,逐渐改善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育资源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2006年以来,昭通市大力推进“特岗计划”的实施,每年都招聘了大量的特岗教师,至2018年共计招聘特岗教师11662人,但三年期满后留任率不高,特别是偏远学校,主要原因是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度偏低,不愿意把教师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选择,所以目前昭通市义务教育师资缺口仍然很大。如何有效保持和补充师资成为昭通市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昭通市“特岗教师”进行调查,试图分析找出特岗教师留任率不高的原因。

学术研究只有建立在前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才能扎扎实实取得科学研究成果。而有的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学术态度不端正,对所学学科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不肯于钻研,不深入进行探究和思考,只紧紧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表面,因此,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为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引用他人成果时未列出阅读书目、参考文献、注释,甚至有的对参考文献做了一些修改,对别人的实验成果或实验数据进行改头换面,不加注释,这种做法令学术界所唾弃。

一、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

特岗教师既与其他教师有共同点,也有不少不同点。目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基本遵循“认同”“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思路,但大多只是把研究对象限定为特岗教师。本文倾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其在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形成的对职业性质、规范、价值、意义和期望等的感知与评价,内心认为职业有价值、有意义,愿意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认为有能力胜任职业,体验到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昭通市特岗教师师资现状

自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昭通市每年招聘大量的特岗教师,其中2006年招聘人数为702人,2007年招聘人数为806人,2008年招聘人数增加到1721人,2009年招聘人数为1459人,2010年招聘人数1425人,2011年招聘人数1095人,2012年招聘人数1456人,2013年招聘人数1200人,2014年招聘人数2174人,2015年招聘人数2232人,2016年招聘人数140人,2017年招聘人数681人,2018年招聘人数550个;十二年招聘总人数合计11662人。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昭通市农村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推进昭通市“两基”攻坚和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昭通市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但目前昭通市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师资紧张的问题,经常在开学前后出现紧急招聘教师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留任率低造成的,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缺失,人文环境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年年大量招聘教师却年年缺少师资的情况。其中以昭通市镇雄县尤为突出,镇雄县是人口大县,也是昭通最大的贫困县,每年镇雄县的特岗教师招聘人数都占昭通市招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十二年来镇雄县累计招聘人数达4150人,占有招聘总人数的35.6%。

长三角地区是制造业集聚地,规模全国第一,但工业增加值率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26%下降至2013年的22%,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以2013年数据为例,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利税率仅为8.65%,比京津冀地区低3个百分点。地区高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2.8万件,仅仅是珠三角地区的41%。

三、昭通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深山区县。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3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悬崖峭壁耸立,山高谷深,地质破碎、生态脆弱,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平均海拔1685米,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滞后的经济发展,昭通市交通发展也严重滞后,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有258公里,占全部公路里程的1.5%,每万人仅有高速公路0.43公里、铁路0.41公里,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由于昭通市特殊的地理特征和“特岗教师”的特殊身份,特岗教师任教的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落后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周边配套设施缺失,生活非常不便;学校内部教学条件较差,公共教育服务资源匮乏,很多特岗教师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对当地的生活条件也无法接受。以昭通市的高寒山区以及镇雄县山区最为突出,高寒山区通常偏远、气候恶劣,镇雄县偏远山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以保障,甚至无法正常与外界保持正常通讯联系,在网络信息时代,无法正常通讯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也会使人产生一种与社会脱节的隔离感,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的环境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不愿意长期留任。

2.人文环境因素

工资待遇是影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而且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从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来看,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其心理预期待遇是否得以实现密切相关,当“特岗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薪酬低于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就会对待遇的公平性产生不满,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尽管昭通市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投入始终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承诺给特岗教师的部分条件和待遇未能及时落实。在课题组收回的83份有效问卷中,有11位调查对象表示未能每月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占调查总人数的13%,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导致充满期待的特岗教师在工作中产生了动摇的心理。同时,部分“特岗教师”工资收入及福利与当地在编教师有一定的差异,83位调查对象中有29位表示未能享受到与非特岗教师同等的待遇,占调查总人数的35%,工资待遇的不公平也是导致“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之一。

3.工资待遇因素

农村天然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习俗,“特岗教师”所分配任教的学校通常是其从未到过的农村学校,部分“特岗教师”出生城镇,对农村的乡村乡貌、风土人情缺乏了解,而且大部分“特岗教师”是第一次踏上讲台,缺少教育教学经验,无法准确把握农村学生心理状况与行为习惯,无法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那就会出现“水土不服”“乡情不解”等现象,其结果不是学校淘汰“特岗教师”,就是“特岗教师”主动离开农村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人文环境越落后的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弱,家长的认同、学生的认同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虽然很大程度上给予特岗教师在物质生活保障方面的认同,但在人文关怀方面却没有能够保证照顾到特岗教师。在本次发放的83份问卷中,仅有11%的特岗教师表示学校领导对其“非常关心”或“比较关心”。昭通市管辖的1区10县中有10个贫困县区,其中深度贫困县区7个,贫困人口58.8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居全省第一位。“特岗教师”的待遇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但昭通市贫困县区众多,地方财政本身比较吃紧,投向教育的资金也很有限,部分农村学校存在拖欠教师的工资现象,“特岗教师”的梦想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妥协。不能融入农村文化以及诸多现实因素严重影响了特岗教师对未来良性发展的信心,降低了特岗教师留任率,从而影响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4.专业发展因素

相对而言,教学学科与大学所学专业一致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较高,而教学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由于昭通市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学科分布很不平衡,存在一位教师教多个学科的情况,导致特岗教师备课量大,教学压力大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的83位特岗教师中,80%的教师表示周课时在15节以上,19%的教师周课时在20节以上,教学工作量占据了特岗教师大量的时间,同时学校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很少,42%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为特岗教师安排的在职培训“非常少”,18%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从未为他们安排过在职培训,无法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部分农村学校未开设特岗教师所学专业课程,安排特岗教师教授的学科与其所学专业毫无关联,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83位特岗教师有13位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占调查总人数的16%,由于专业不一致,特岗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起来无法做到像专业教师那样从容应对。而且,长期教授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学科会使特岗教师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很可能被荒废,这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不利,也是导致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低、留任率低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偏低与昭通市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工资待遇、专业发展几个方面相关。要稳定昭通市农村教师整体队伍,提高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从特岗教师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切实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关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农村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率,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昭通市基础教育质量。

利用GPS定位技术,以1∶5 000地形图和土壤图为工作底图,在作物收获后采用网格法进行样品的采集,采样路线按“S”形,采样深度20厘米。将5点采集的土样混合,采用四分法取样品1公斤。样品待自然风干后去除石块及植物根系,粉碎、过20目筛。过筛后分取50~100克样品继续研磨并过100目筛,装入瓶中储藏待用。

参考文献:

[1]江雪清.贵州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2]周碗馨.近十年“特岗教师计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大理大学学报,2017

[3]张 旭.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G、L三县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

[4]刘 郁,聂 尧.贵州省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5

[5]安雪慧,丁维莉.“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

[6]刘润秋,宋海峰,卢 洋.农村特岗教师工作满意度探究——基于河南省南阳市的调研分析[J].探索,2013

[7]吴洪亮.西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途径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

[8]徐继存,宋 朝.农村特岗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

[9]冯淑丹.特岗教师适应性问题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2

[10]杨旭娇.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11]廖朝华.西部农村地区特岗教师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以云南省鲁甸县为例[J].基础教育,2010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3-0151

【本文系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教师教育专项课题“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生存状态及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GJZ1615】

作者简介: 闵西鸿(1979—),女,重庆永川人,硕士研究生,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标签:;  ;  ;  ;  

昭通市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