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问题探讨论文_傅剑勇,孙羽翔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问题探讨论文_傅剑勇,孙羽翔

宁波市鄞州建筑设计院 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水资源污染严重,警示着人们要转变观念,“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措施;现状与问题

1 “海绵城市”含义

海绵城市采用“源头处理,分散集中”的方法,将雨水“渗”在原地涵养水源,“蓄”在原地方便调用,将雨水资源化,考虑把有限的水资源截留下来,利用自然的力量去净化雨水,从而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2“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应用

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住 80 %左右的雨水,我们要根据各地降雨量、地形、地质特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3 海绵体相关的施工技术措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即城市低影响开发、海绵体修建的主要施工措施,实现了水生态对城市的调节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了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态理念。要实现海绵城市的弹性以及其对雨水的“吸、保、排”功能就要具体落实到“渗、滞、蓄、净、用、排”各分项工程的建设当中去,并对各分项工程进行合理的组装和空间规划以达到最优的雨水截取效果。

3.1“渗”工程

城市地表硬化严重,水循环被截断必须回归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处理水资源。对于城区内的市政景区、居住景区可采用透水性铺装截留雨水,再通过引水沟引至附近的滞留设施中;一般来说道路面积占城区面积的 10%~25%。所以可将受荷较小的非主干道的铺装材料改成透水混凝土;利用城区广阔的屋顶空间,在城区上部空间完成雨水的减排净化。

3.2“蓄”工程

通过“渗”工程已初步控制了雨水的径流污染。我们应按规模分区域的将雨水存储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目的。蓄水模块是一种新型蓄水设备。可针对其优缺点选取合适的修建区域,如地下空间利用率较高的地区;地下蓄水池规模较大,附属的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储水量大,且具有初步的净水功能。但其占地空间大、造价高,适用于居住园区;

3.3“滞”工程

为进一步减少雨水的径流污染、控制水土流失,我们要逐级减少径流总量,用时间换空间,延缓径流高峰的形成;建设雨水花园主要是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等大面积空旷地区的植被、树木来截挡雨水并下渗掉一部分,同时可以利用低洼区域来存储一部分雨水,在减少雨水污染的同时,还可避免其过快的汇集;建设生物滞留区与雨水花园类似,通过基质过滤、人工材料与微生物的作用实现雨水的净化,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设置形式;建设人工湿地主要是利用人工修建的池塘低洼地进行雨水渗透、补给地下水,能够有效的削减雨水的峰值流量。

3.4“净”工程和“用”工程

直接收集到的雨水一般要经过土壤或人工的净化作用才可用于使用,根据雨水的使用目的,选择净化方法、净化程度。居住区建筑、绿化面积大,收集到的雨水稍经生物、物理技术处理后可用于冲洗、灌溉;工业区地表硬化严重,绿地面积小,加上工业污染,那么地表截留就显得十分重要,将雨水汇集至地下存储设施后要经过多重净化处理才可用于工业用水、消防用水;市区绿化面积大、地势多变,要因地制宜选择净化方案,各地下蓄水设施收集到的雨水经初步处理后可用作道路清扫、灌溉、景观用水。

3.5“排”工程

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后环节就是过多雨水的有序排放、补给地下水。采取智能监控合理有序的将雨水错峰排放,以达到防止城市内涝的目的。做到排水的竖向与水平相结合、自然与工程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河湖水系相结合。

4 现存的主要问题

4.1 相关法规欠缺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低影响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各设计部门对六大雨水处理工程不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国家近期发行的文件不具备强制性,想要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必须出台具有强制效力的法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运行机制,采取强硬手段使低影响开发规范化 。还可引进一定的奖励政策和投融资模式,要建设海绵城市就必将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投入,如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引进了(PPP)合作模式,拓宽了投资渠道,但这并非代表政府可以转移权责,反而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肩负起更重的责任去引领整个社会的海绵化建设,做好成本核算、投资规划、工程监管、评估验收等各项工作。

4.2 设计规划困难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部门多,有市政、水利、园林等,影响范围广,所以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应当协调运作,加强讨论,共同出谋划策。既然海绵城市是作为

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出现,那么其设计规划也必然是系统性的,设计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并且该理念支配下的新型城镇规划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远远高于传统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个部门的专业知识,需要多规合一,这也迫切的要求我们打破各部门之间有限交集、被动配合的局面。笔者认为,若是条件允许,各地方政府甚至可以专门成立一个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这样既能提高规划精度也大大增强了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的机动性。

4.3 施工管理难度大

施工是海绵城市建设最后也是从理论到实践最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体会不到施工图的内在含义,加之海绵体的修建难度不大,在施工时容易掉以轻心,所以施工质量相当马虎,也就必然导致最后的建设成果与设计者的初衷有所出入。一些不负责任的包工头,为降低成本牟取个人私利,甚至偷换重要的海绵材料构件,如此一来,这些所谓的海绵体工程也就徒有其表了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分散控制、源头治理,那么在一个低冲击开发区域内必将零星的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海绵工程,其管理难度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那么将难以发挥各海绵体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4.4 “海绵城市”概念普及面狭窄

我们要加强宣传,强调社会的参与,强化公众的意识。因为小到节约用水大到城市的洪涝灾害,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平民百姓,公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对城市居民的教育

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是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辅助方法,同时,也可以借此进一步普及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使其能够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一种文化。此外,公众的

参与过程也是各利益团体冲撞、协调、融合的过程,可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使其获得公众的认可,群众的支持。

5 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沉淀与发展,如今已到了理论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准确、高效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吸取经验进一步升华完善理论,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其中:(1)宏观上,要因地制宜的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建设模式。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质特征、地形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城市海绵化建设模式,灵活组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工程”;(2)微观上,加强各海绵体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在竖向规划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也应群策群力,积极组织各部门进行联合规划;(3)各地方政府、规划处、设计院应当加强调查,建立起一套有地域特征的参照、评估标准,避免出现“运动式”建造、“批量生产”的情况;(4)加强立法与监督,将城市已有的海绵体保护起来,将施工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要贯彻整个施工过程不得马虎,别到最后落得个“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地步。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已建成的海绵体景观化,并且与城市的景观要素相结合,进而优化市容市貌。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山地城市重庆构建“海绵城市”的启示和建议[J].城镇供水,2014(s1):251-254.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3]车伍,赵杨,李俊奇.海绵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4):104-107.

[4]彭翀,张晨,顾朝林.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响应[J].南方建筑,2015(3):48-53.

[5]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6]谢雯,阎瑾.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J].价值工程,2015,34(28):11-13.

[7]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3):7-10.

论文作者:傅剑勇,孙羽翔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问题探讨论文_傅剑勇,孙羽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