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以致用中滋养学生论文_翟国胜

在学以致用中滋养学生论文_翟国胜

——教学《社戏》之我见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六中学 737200

摘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社戏》,不仅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课前功夫 课中深入 课后拓展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生活非常有意境。作品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因此一般层面上的教学重点都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就其本文而言,它叙述的故事非常简单,课文主要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的一场社戏。课文内容近似于一篇小学水平的夹叙夹抒的记叙文,教学时候往往按一般常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句段;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领会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质及作品赞颂的内容。但我们都知道用这样一种流于浅薄的教学方法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有蜻蜓点水般肤浅,隔靴搔痒般虚幻。我认为,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鲁迅作品的内容,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一、课前做足功夫,引导学生拓展视野

课文《社戏》是把“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过都删掉了,这对于中学生全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来讲就增加了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前多给学生留下课前预习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多多阅读小说《社戏》的全文,以及阅读一些有关课文的资料,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实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完全能够了解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写作意图、情感脉络,也完全能理解作者在本文中的写作手法。那么教师的第一课堂应该设计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知识展示课,力求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教师只是鼓励和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既能完成教学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从而养成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二、课堂深入浅出,引领学生挖掘作品

在引领学生感受了《社戏》景色美、人情美、人物美到故乡美的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再和当时社会现实对比,你就会发现,作者所用的常是记忆中理想的故乡图景。小说《社戏》正是如此,这些内容也是通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以及教师及时补充的教学资料中得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呐喊》中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等篇章,就会明白作者的创作动因。与其说鲁迅念念不忘既往的少年时代,还不如说鲁迅对现实的都市生活的耿耿于怀,对故乡小镇的浓墨渲染,透露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都是表面的。更深沉更发自内心深处的是渗透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课堂里通过作品中,内容与内容的对比,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对比,使学生领会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内涵,这会使学生的心灵接受了一次巨大的震撼,这也正是鲁迅作品的真实意图和深刻内涵。

三、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从文本出发,不脱离学生实际,有所延拓,才是语文教学之道。”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积淀性都极强的课程,这意味着语文学习不能拘囿于当时当地,不能限制于原来文本,而应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去探究、去拓展、去采撷。而这,恰恰需要一些相关的、藕断丝连的、千丝万缕的拓展延伸来滋补于课堂,滋补于学生,滋补于教学。就《社戏》的教学而言,教师可进一步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带着这种乡愁 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乡愁。这样才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教师可以以“寻找乡愁”为题,让学生搜集大量描写乡愁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也可以举办一次以乡愁为题的诗歌、散文朗诵会。还可以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去参采访一些背井离乡前来打工的人们,让他们说说他们的乡愁,也可以倾听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外漂泊的经历,说说他们的乡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为数不少的都市人确确实实对农村生活有着一种诗意的怀想。特别是随着都市化的骤然加剧,文明化的价值和人的本能要求之间存在着的冲突随之明朗化,常年蜗居蛰伏在大都市的人面对沥青和混凝土严严密密覆盖着的环境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渴望。从而把目光投向白云悠悠、炊烟袅袅的农村,在体味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中获得一种心理补偿,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语文学习的目的。

科尔查克说:“书籍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对生活的认识。”如今学习伟人鲁迅的作品更要明白他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更加深邃、更加深远、更加良苦的用意。从课初的做足功夫,到课中的深入浅出,再到课末的学以致用,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敞开,课堂一次次增值,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这一切,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以生为本”之理念的始终贯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

[2]祁洪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2015,(4):43。

论文作者:翟国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  ;  ;  ;  ;  ;  ;  ;  

在学以致用中滋养学生论文_翟国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