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水平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5-0049-03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思想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环境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迫切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用科学化的方法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逐步推进,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工作中不仅仅凭借热情、经验,而且要进一步将热情和经验提升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也必然要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教育的内在规律。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一个时期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1]颁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能够使教育活动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质与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如何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改进工作的内容,适应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配合,发挥育人合力?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深入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予以破解。
二、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按照教育的本质特点,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探索教育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制度,推进教育理论的科学发展。
第一,把握知行统一的规律,发挥两个阵地合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水平。
知行统一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强调学习与实践的一致性。当前,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阵地的合力,通过第一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两个阵地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直面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和感受,提升思想认识。如组织基层党、团支部开展以农村调研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体现组织生活的实践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亲身体验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类课程也应通过设置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只有把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让学校德育各环节实现有机对接,形成合力,让合力效果最大化,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第二,把握言传身教的规律,促进师生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水平。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甚至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把握言传身教的规律,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言传”,更要通过全方位的“身教”成为活的教科书,以此教育学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推进,教师来源趋向多样化。如何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育人者要先受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群体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让教师自觉成为学校精神和传统的传承者。其次,教师要贴近同学,加强师生互动,才能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在2009年发布的《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中,对清华本科教育与美国同类院校的表现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主要指标上清华本科教育都与美国顶尖高校持平或者接近,但在师生互动上还有差距,这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3]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载体,要鼓励教师通过课堂答疑、课后辅导、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言传身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全员育人的推动者,可以邀请老教师参与学生座谈、班会指导同学进行人生规划,邀请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队参加社会实践、担任学生班主任,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通过和教师的近距离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而教师通过和学生的接触,直接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能够更加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第三,把握朋辈影响的规律,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班集体建设水平。
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青年学生具有见贤思齐的品质,优秀的朋辈能在身边的学生中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优秀的人才往往是扎堆出现的,一个优秀的集体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其中朋辈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把握朋辈影响的规律,要特别重视发挥党员、学生骨干在集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弘扬先进,彰显模范。对于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尤其是在道德品质、自立自强等方面有感人事迹和突出表现的同学,更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示范,提高引领示范意义。
班集体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办学方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单位,又是朋辈影响的具体载体。加强班集体建设,能够对同学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每一个班集体都会形成有其特色的班级环境氛围,这种氛围无形地影响着每位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班集体建设能够使学生树立共同的理想追求,进而影响着他们未来成长的轨迹。加强班集体建设又能不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掉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团协会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加强社团协会建设,有助于把握朋辈影响的规律。例如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间的相互帮助就会对同学的成长产生教育,很多同学在总结志愿服务工作时,都谈到身边志愿者对自己的影响。
第四,把握因材施教的规律,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深化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目标,因材施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不同的学生群体在学习与发展上具有多样性的需求,需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学校要注重通过各类因材施教项目加强育人工作,针对学生的特长予以培养,如对科技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要匹配相应的研究基金,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比赛、展示、交流的机会,在相关评奖中对他们予以倾斜。如对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大的平台上得到成长。
因材施教,需要从评价激励体系上解放思想,制定有利于特色人才成长涌现的评价激励体系和机制。比如奖学金制度,既应坚持和鼓励学生以学为本,又要注意对科技创新、公益意识、社会工作岗位锻炼、文体活动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应建立与奖学金脱钩的荣誉体系,让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激励与肯定;应建立学生素质的自评和互评体系,并且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相关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既能够做到全面发展,又能兼顾多样化发展。
第五,把握按需施教的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匹配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全方位育人水平。
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来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按需施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正确客观辩证理解“需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里的“需要”,不是简单指某个人个体的需要,而是综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体,是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的辩证统一体,是社会的、宏观的,也是现实的、具体的。这里的需要,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一个人成长的客观需要。[4]
按需施教,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通过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要通过日常的、广泛的调研,科学研判和决策,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不仅需要给学生“干粮”,还需要给学生“猎枪”,帮助学生认知自身发展的需要;再次,要通过良好的舆论氛围、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一定的平台和载体,加大思想引导的功能,引导并构建学生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具体问题的实践载体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指导、心理疏导、职业辅导等方面,构建全过程资源匹配和全方位支持的工作体系。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开展工作,如对新生主要开展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对毕业生重点加强毕业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受资助的学生要针对其需求予以资助,并在资助过程中进行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给予其方法上的指导;对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疏导情感,克服心理障碍;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明确就业目标,做好就业引导和求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