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地认识生产力标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工作的意识_精神文明论文

全面、准确地认识生产力标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工作的意识_精神文明论文

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力标准,增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觉性论文,生产力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准确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路线,其总目标是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动力。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必须首先具备雄厚发达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提供坚强的物质保证,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进步的社会形态,还必须有高度的、健康向上的、文明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只有如此,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得以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一、检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标准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最终体现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进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追求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追求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检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标准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最终体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滞后于经济建设,未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泛滥,一些与社会主义基本形态不相适应甚至于多年已经绝迹的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这些消极丑恶现象严重腐蚀着社会风气,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障碍。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其具体、有形、客观的评价标准容易被人们认识,社会生产力中其抽象、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往往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在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总是忽略其抽象、无形的那一个方面,这是不客观的、也是完全错误的。社会生产力其抽象、无形的一面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向着更文明、更发达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在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建国以来我们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有过深刻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重新摆正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但在具体工作和贯彻执行中,由于认识上的以及其它原因,一度曾出现了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给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生产力标准理解的不准确、不全面,就会直接影响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就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进而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滑坡。因此,全面准确理解、把握生产力中抽象、无形的一面对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力标准

从邓小平理论对生产力标准的论述以及近年来关于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可以初步得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生产力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生态平衡。据此,我们理解生产力标准应该而且是全面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且包括国民素质的提高。而现在有些人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庸俗化,只讲产值、利润的增长,不讲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全局的利益,把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简单理解为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所有方式。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才出现了个别企业承包经营中的短期行为;为片面追求本部门、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影响、破坏全局的、整体的经济效益甚至违法犯罪等等。近年来披露的对森林的滥砍乱伐、淮河等流域的非法排污、假冒伪劣屡禁不绝等等,就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从表面上看,当地的、局部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但实际上却对全局造成了破坏,因而不能简单理解为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理解生产力标准必须打破狭隘的眼界,树立起一种长远、全面的生产力认识标准。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社会进步不单要重视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全民族的利益。社会主义生产力不仅具有实实在在的“物化”形态,而且具有抽象的“精神式”的形态。实际上,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促进因素,应当而且必须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物质文明体现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体现了“物”的方面的进步;精神文明则体现了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体现了人的自身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从而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激发和鼓舞人们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保证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道德、法律等上层建筑及其精神产品都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可否认,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健康的文化、正确的舆论环境和严格有序社会秩序的形成等,必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物质资料还不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服从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最高准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造成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论、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才能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只有确立上述认识,才能在生产力标准问题上完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主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事实上,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条件从来没有绝对如人所愿。在许多物质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生产力之所以会不断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战争年代,我们靠强大的精神力量弥补了物质条件的劣势,建立了新中国;和平年代,我们同样依靠精神力量弥补了物质条件的缺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大庆石油会战之所以能在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开发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特大油田并保持原油5000万吨稳产二十余年,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关系。

三、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出发,自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产力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不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就必须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针对具体实际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空头政治”和脱离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倾向,克服“只要抓好精神文明就会带动物质文明同样发展”的错误认识;二是要反对消极的机械唯物论和对唯物论的庸俗理解,克服“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自然会提高”的错误认识。对这两种倾向,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 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之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可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应作到高度的统一、有机的结合。只有如此,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得到巨大的发展。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按照邓小平理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安排部署、同时检查落实、同时评比考核。二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抓好全民族的理想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等工作,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三是坚决贯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踏踏实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中每一项具体工作,为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表明:如何理解生产力标准,直接影响改革开放的进行,解放思想和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解过程。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只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应该同时注重精神财富的丰富和提高。高度的现代化应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大限度的完善融和、互相促进。物质匮乏固然可怕,精神贫穷同样建不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只有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力标准,才能增强抓好精神文明的自觉性,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  

全面、准确地认识生产力标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工作的意识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