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忌讳文化的渊源及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渊源论文,忌讳论文,内涵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2)01-0041-04
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代表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观念、语言特点和行为规范 。受中国“文治教化”的影响,日本民族的克己忍让、自强不息、谦逊向上的文化特征 尤为突出,表现在日本人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忌讳现象,无疑是对其时空特点及民族文 化发展的折射。
所谓“忌讳”,是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 禁忌,或是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忌讳文化是指由语言和举止等方面 规范、约束,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民族的特性、内涵及文化理念等。本文试图透过日 本人的种种忌讳现象,探究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渊源,进而把握日本特有的忌讳文化内 涵。
一、忌讳文化的范畴
凡是在日本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外国人,都会感受到日本人特有的那种心照不宣的 忌讳心理,并会自然而然地适应以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日本的忌讳现象林林总总,其主 要表现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观念上的忌讳
1.忌讳铺张浪费
虽然日本国民的整个生活水准较高,但在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中,铺张浪费仍被视为极 为可耻的行为。当宴请朋友时,几乎见不到觥筹交错、剩余浪费的情景,倒是“吃不了 ,兜着走”的现象随处可见。象汉语的“打包”一样,日语也有持ち归り(带回去) 的说法。
2.忌讳向他人借钱
日本人之间,即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同事,也很少有向他人开口借钱的。这源自于 爱面子和不愿给他人添麻烦的心理,当然也存在着信誉度的问题。借钱,在日本人看来 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3.忌讳下班后直接回家
日本的公司职员,特别是有一定地位的公司管理人士,一般下班后都忙于应酬,难得 直接回家。但在没有应酬时,他们也往往会邀上同事三五成群地出没于饭店、娱乐场所 ,直至深夜才尽兴而归。否则,会被家人视为无能或不被公司器重。而深夜归宅会 给人一种加班加点拼命工作的敬业印象。同时,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压力,也 使人们需要在工作之余去放松和缓冲自己。
4.忌讳民事纠纷打官司
日本人之间注重相互尊重,人际关系的依赖度较高。即使发生纠纷,当事双方大多会 采取协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喜欢动辄诉讼法律打官司的做法。凡是上诉者都是双方的 矛盾确已发展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才不得已而为之。“对簿公堂”不符和日本人含蓄、 爱面子的处世风格。
5.忌讳说泄气的话
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日本人通常会为之全力以赴,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实现这 一目标的中,即使出现一些波折和困难,也决不许说出泄气的话,以免使人士气受挫。 而鼓励和增强人的信心的语言得到普遍的认同,并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日语中使用 频率最高的鼓励用语是顽张れ(加油、努力)。
(二)语言中的忌讳
1.忌讳的数字
日本人十分忌讳使用的两个数字是4和9。在日语中,4的发音为“し”与“死”的发音 谐音;而9的发音与“苦”的发音谐音。因此,日本的宾馆、饭店等,为了消除客人的 不快心理,客房号码中竟没有4和9,有的连通往客房的电梯中也取消了4和9的楼层号。 2.忌讳夸赞家庭成员
日本人相互见面时,很少主动夸赞自己家人,倒是常常苛求家人的不足。在日本人看 来,自己家人的优点和长处,应该是由外人来表扬,自己只有表扬别人的必要。这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人在交往中,不喜欢直言相告的谨慎。
3.忌讳对外按年龄称呼长者
在日本,中老年人一般都不希望被别人(小孩除外)按照自己的年龄称呼,如“爷爷” 、“奶奶”、“叔叔”、“阿姨”之类的称呼,而通常使用“—さん”(~先生、~女 士)的称呼。即使不清楚对方姓氏,日本人也会巧妙地使用“すみません”、“失礼し ます”(对不起、请问)之类的词语,进入交流的主题。老者通常更有不服老、不认输、 惟恐被视为“老人”的意识。在日本,七八十岁的老人仍在打工,自己养活自己者屡见 不鲜。
4.忌讳轻易说出“NO”
日本人的人际交往中,不轻易拒绝或否定他人,即使对方的要求和想法离自己的意志 和愿望甚远,也会尽量不剥对方的面子,扫对方的兴。多是有心或无心地附和、表扬他 人(日本有“あいづちを打つ”谚语,意为随声附和)的情况很普遍。所以,人们对这种 空送人情式的“表扬”并不认真、在意,全当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粘合剂。
5.忌讳问及收入、私生活
在和日本人相处时,即使双方关系再好再密切,也不可向对方打听和询问工资收入、 家庭状况以及私生活等问题。尤其忌讳打听女性的年龄,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6.忌讳在喜庆场合使用忌讳用语
日本人十分忌讳在喜庆、婚宴等场合,使用一些不和时宜、气氛的语言。特别是在婚 宴上忌讳使用离れる(离开)、别れる(分手)、终れる(结束)毁われる (破碎)、破れる(破裂)等词语,这些词语会令人产生不吉利、不祥和的感觉。
7.忌讳直言不讳地向他人坦露心底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忌讳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直言不讳地向别人坦露,而喜欢处处留 心,察言观色,并在全面考虑和权衡过各方面因素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三)行为中的忌讳
1.忌讳在别人家留宿
日本人之间在别人家庭留宿的问题,通常主人和客人双方都十分介意、紧张。在主人 看来,只要客人住在自己家里,就必须一直小心翼翼地关照,而客人也会因主人的过于 热情和周到,颇感不安。
2.忌讳留存旧物
日本的家庭住房大都较为拥挤、狭窄,若想购置新物,就得腾出搁置的位置。因此, 多数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喜欢积攒旧物,弃置的旧物中往往可以利用的较多,好 在日本每年有两次社区主办的展卖会(“バザ—”),人们可以将不需要的新旧物品廉价 处理掉。特别是在搬家时,日本人常常会将旧的家用电器及衣物等作为“粗大垃圾”扔 掉。或许在日本人看来,在新家购置新物,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3.忌讳窥视主人的厨房
在日本去拜访别人家时,通常只在客厅逗留,而窥视别人家的厨房,会被视为失礼。 因为厨房也是主人私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忌讳介入他人的私秘空间。
4.忌讳穿鞋入室
在日本人家里做客必须脱鞋,即使穿着拖鞋进入客厅或房间,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即 使是在自己的家里,日本人也不会穿拖鞋入室的。
5.忌讳人前接吻、拥抱、吃东西
日本人认为在人前接吻是一种羞耻,而在人前接触他人的身体是失礼的行为。男女握 手也很少,除非是恋爱关系。同时,日本人也不习惯在他人面前吃东西或嚼东西,此行 为视为有失大雅和体面。
6.忌讳名片不看便收起来
在递交名片时,双方要对视并微微点头以示谢意。交换名片后,认真过目,不明之处 当面询问以示尊敬和谦虚。而忌讳接到名片以后看也不看就随便往口袋里一塞了事的做 法。得体的做法是,将名片放在自己座位跟前的桌子上,交谈完毕方可将名片收起。名 片被折、弄脏或不必要的涂写、涂改都被视为失礼之举。
7.忌讳将肮脏的房子留给新房主
日本人搬家前通常会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使下一位未曾谋面的租房者也能省心、 顺利地住进来。哪怕平时是个不注意收拾房间的人,也忌讳在搬家后将一个脏乱的屋子 留给下一个租房者。
8.忌讳在公共场所大声说笑
日本人一般较注意维护个人在公共场合的形象,文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等,都被视 为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所必备的素质。而在公共场所的大声说笑正是有悖于以上要 求的,因而被视为不雅的举止。
9.忌讳在公共浴池内搓洗
日本人在公共浴池内洗澡时,十分讲究公共道德。洗澡者会在浴池外洁净身体后,再 进入浴池内浸泡身体。而忌讳在公共浴池内搓洗及使用肥皂。
10.忌讳当着顾客的面查验钱币
在日本,银行职员或商店收银员即使从顾客手中收到可疑的钱币,也忌讳当着顾客的 面查验是否假币的做法,否则会被视为是对顾客的失礼之举。
二、忌讳文化的功能
(一)实现拒绝
当一种良好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整个社会赢得一定的共识后,便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 行为举止的标准和原则。日本人价值观念中的忌讳,体现了一种实现拒绝的愿望,表现 为排斥、不容和否定的态度。但由于日本人特有的含蓄、爱面子的处世性格,又不可能 直言不讳地采取拒绝的言行,久而久之便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为表现忌讳而履行的规 范。如:(1)忌讳向他人借钱。日本人与生俱来的爱面子和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心理,造 就了不易开口借钱的性格。假如出现“借”的事实,被借的一方即使不情愿,也不便直 言相拒,造成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借钱问题上的忌讳观念,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出 现此种尴尬的可能。(2)忌讳轻易说出“NO”。同样是为实现拒绝的愿望,委婉而绕道 迂回式的拒绝仍可达到拒绝的目的,却使对方在心照不宣中,温文尔雅地接受了被拒绝 的现实。(3)忌讳在公共场所大声说笑。良好的公共秩序、和谐的社会氛围是由每一个 社会成员来共同维持的。一个有修养、有文化、有理性的人,当然会十分注重公众场合 的个人形象、文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等。否则,会令人从内心生出反感和厌恶。(4) 忌讳直言不讳地向他人坦露心迹。日本式的含蓄、委婉,养成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注 意眼观六路、察言观色的细腻性格,即使对方的愿望离自己相差甚远,也会通过迂回的 方式来实现拒绝的愿望。
于是,在统一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克服了随心所欲的心理,从而 约束了自己的言行,且不必思忖因拒绝他人而剥面子的窘迫,从而也维持了良好的人际 关系。忌讳,成为待人处世的有效法宝和武器。
(二)成全谨慎
日本人往往只要一迈出家门,便牢记谨慎处世的原则。委婉、细腻、周到的性格支配 着日本人的言行,通过设身处地、察言观色来认真地分析、判断,甚至巧妙的旁敲侧击 ,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尽快作出相应、必要、恰当的信息取舍判断,以便确定恰当、稳 定的交往方式和态度。如:(1)忌讳民事纠纷打官司。日本人遇事不喜欢张扬,即使遇 到棘手的麻烦,也通常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调来解决,或是通过中间人的协调来解决 。“对簿公堂”仅限于当事者双方万不得已而为之的场合。(2)忌讳问及他人的收入、 私生活。每个人都有保留个人的隐私的权利,无端地介入有悖于日本人的处世原则,也 会无端地打破他人的心理平衡。(3)忌讳在别人家留宿。“留宿”会令双方陷入过分谨 慎、小心的窘境,造成不安、不自在,索性不去找这份麻烦,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4)忌讳当着客人的面查验钱币。在日本,“顾客是上帝”的意识深入人心,商家岂 有公开对“上帝”报有怀疑之理,这种一时的不慎将使商家付出痛失“上帝的”代价。
日本人的谨慎是基于克制、忍让、以柔制刚的价值观念。同时,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 慎和大意而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不快,这种看似柔弱、被动、卑微的外在表象,往往能在 竞争激烈的态势中,赢得积极和主动,最终以谨慎战胜跋扈,成为貌似弱者的强者。
(三)传达友善
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为了实现个人或团体的利益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 系,是人们的客观选择。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希望保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而友 善正可以起到维系和加固与他人融洽、协调关系的纽带的功效。不失时机地向他人传达 友善、敬意,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和风度。当然,传达友善、敬意的手段和 方法,并无固定的模式,日本的忌讳文化中也包含着相关的内容。如:(1)忌讳夸赞自 己的家庭成员。但对他人的夸赞,从形象到服饰,从事业到家庭,从语言到行为,都是 不应吝啬地加以表扬和夸赞的对象。(2)忌讳名片不看便收起来。赠送与接受名片,都 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接受别人的好意和友善,正是能够维系和发展友谊的良好开端 。(3)忌讳将肮脏的房子留给新房主。即使对未曾谋过面的租房者,若能在人家的心目 中留下一个友善的印象,也能令人达到愉悦和满足。
传达友善,离不开当事者双方的相互认同、好感及接受。不失时机地注意传达友善, 便可轻车熟路地驾驭好人际交往的快车,实现以期沟通的愿望。
(四)完善人格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通过细致的观察、迂回的试探、周密的分 析、认真的判断,掌握相关而必要的信息,从而使自己在交往中赢得积极和主动,立于 不败之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如:(1)忌讳铺张浪费。即使是在 请客吃饭的问题上,日本人看重的也是实事求是,讲究经济、实际的内涵,倒是不存在 “吃光了,没面子”的虚荣观念。以吃饱、吃好为就餐的基本原则,无需以奢侈、浪费 为代价,去换回一个徒有虚名的面子。(2)忌讳说泄气的话。士气当鼓励。对于同样一 种事情,往往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其中的鼓励或是泄气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信心来自他人的外在激励和自身内在自我鼓舞的力量。因此,顽张れ(加油 、努力)的使用频率极高,成为积极、向上的代名词。(3)忌讳对外按年龄称呼长者。不 服输、不服老是日本老年人普遍共有的心态。即使退休在家,也不愿被视为多余、无用 和照顾的对象,而是力所能及地为家庭、社会发挥余热。
严于律己,常保持一副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心态,善待社会、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使自己拥有充实而健康的精神生活,在享受和创造人生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 人格。
三、忌讳文化的价值
(一)和谐的成功观念
处于激烈竞争时代的人,本应充满了搏击声和否定感,这是与自然主义相对的“非上 层阶层的人则不适生存”的观念相悖的基本竞争观。但疲于竞争的日本人反其道而行之 ,开始崇尚自然主义,追求和谐的价值观。追求成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成功就是“适 者生存”吗?这是一个哲学命题,诱发了和谐亦能上进的观念。
自我奋斗的成功观。日本人崇尚成功,这源自日本人自我奋斗的成功观。人们往往把 奋斗看成是一种竞争的必然,即否定对方的必然。表现在你高我低,你亡我存的功利标 准上。而物极必反,当代日本人则力图否定这种我是你非和有我无你的奋斗观,力求成 全一种和谐共生的奋斗观以及成功而不否定对方。
朋友至上的人生观。如同其它社会一样,日本人也乐意交朋友,认为朋友至上,认为 无朋友的人生是孤寂的失败的人生。但日本人的人生观不是立足于对朋友的索取、依赖 ,而是立足于帮助。从理论上讲,推崇一种友谊至上的观念。因此,忌讳向他人借钱。 越是朋友间,越耻谈求助和依赖。
团队主义的奋斗观。日本人的抱团意识源自于太平洋岛国的文化历史:“一个人是条 虫,三个人是条龙。”而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不是靠权威和家族维系的,而是靠信仰和信 念联系的,这需要彼此间的达观、谅解和平等。表现出一种相互支持而又和谐平等的非 正式组织观念。
(二)自立的人生态度
自律的前提是对“权威”的重新认定。来自异化的力量,权威总是客观而威严的,是 同一律的实现条件,表现为法律、领导、家长及老师的人格力量神圣不可侵犯。而日本 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业率的提高,从根本上为人性的解放提供了条件。强调“个人的爱 好”、“自我个性特点”、“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等成为新一代人人生观的一种暗示, 表现在“不受他人制约”的言行中,而社会又有统一的规范,团队意识又格外强大。因 此,内圆外方的人生态度,即充分展示个性又适当约束自我的自律精神突显了出来。
人生目标的一致性。日本人的坚韧往往表现在一旦目标确定,自当全力以赴。故十分 忌讳说泄气话,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不愿意说“NO”,哪怕被客观条件所否定, 也不允许泄气,也不能说“NO”。这是一种持续冲动的心理现象,客观上则营造了奋发 向上的氛围。
个人的自由性。与强烈的自律意识相对应,当代日本人崇尚“自由”、“无约束”的 发展,开发自我。忌讳问及他人的收入、私生活,就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而保护 自己的隐私权就被视为个人神圣的权利。
人格的独立性。强调自我,不仅在于与人比较的存在价值上,还在于“个人至上”的 自我行为上。不向他人借钱,既是对别人习惯的尊重,又是维护自己独立人格的表现。 (三)助人的价值趋向
乐于助人似乎是日本人的性格,但不乏功利的意义,既是一种道德力量的外化,又是 自我愿望的实现。因为毕竟别人有求于我,我能帮助他人。
助人是一种自我满足——马斯洛夫的层次说中的自我实现观,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和 规律必然,更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因此,常常是不能轻易说“NO”的。
维护面子是一种修养——面子,是一个人的社会形象。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就 不能不顾及个人的形象问题,而这种需求往往又是相互的。不揭短,不向他人借钱,对 外不按年龄称呼长者,不在他人家里留宿等举动,恰恰是尊重他人,避免给他人造成麻 烦和负担的良好修养的表现。
自我牺牲是一种境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受到些许损失也是再所难 免之事,此时需有一种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境界,而这种一时的牺牲却可赢得长久的友 谊和交情。不将肮脏的房子留给新房主,正是为了博得哪怕是未谋面者的赞许和好感, 这种无需道谢的心理满足,便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境界。
收稿日期:2001-09-19
标签:日本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