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论文_冯健

(宣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安徽宣城 242000)

【摘要】目的:评价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全年,急诊科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4例,常规护理,2015年,开展护理干预后,抢救急性左心衰竭80例,干预包括优化急救生命体征监测流程、指导现场人员急救、规范化语言及早争取家属同意支持。结果:改进后,抢救成功率93.75%、生命体征三项测量率40.00%、患者获得现场护理体位干预率42.50%、患者获得现场人员药物或吸氧支持率11.25%高于改进前84.52%、11.90%、13.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干预后,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护理;干预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事件,多见于心肌梗死、恶性高血压、心脏瓣膜脓病患者。急性左心衰竭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慢性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急性左心衰竭开始成为医院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1]。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方法基本成熟,但急救护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医院为此制定一系列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成效斐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全年,急诊科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4例,其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55~86岁、平均(66.1±6.4)岁。救护车送院43例。心功能Ⅲ级40例、Ⅳ级44例。原发心脏病:冠心病51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家属有急救经验27例。2015年,开展护理干预后,抢救急性左心衰竭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52~85岁、平均(65.3±7.2)岁。救护车送院40例。心功能Ⅲ级38例、Ⅳ级42例。原发心脏病:冠心病46例、风湿性心脏病11例、肺源性心脏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家属有急救经验26例。两个年份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改进前

按照医院门诊急救、院外急救管理策略。配备好心电监护仪、硝酸甘油等药械。利用车载设备与现场人员取得联系,问询有无胸痛、药物应用历史,有无神志异常、气促等症状表现。收集初始生命体征,包括T、R、R、Bp、SPO2,,每10min评估1次。快速检测血糖。问询病史、过敏史,肺部听诊,检测瞳孔,评价GOS评分,建立2条及以上静脉通路。做ECG,确认疾病类型。心电监护转运,持续检测脉搏血氧饱和度。低流量吸氧。坐位或半卧位,两腿自然下垂。通知医院做好接收工作。

1.2.2 改进后

①抵达现场前联系:问询现场人员,判断病情,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面色苍白或青紫,端坐呼吸可减轻缓解,指导自救,禁止搬动患者,坐位或半卧位,若有家用吸氧设备,可给予吸氧,或服用抗心力衰竭药物,以减轻心肌缺氧,常用硝酸甘油、消心痛。②要求家属做好心理支持,不断在耳旁鼓励支持,握住患者的手,帮助患者镇定[2]。③严格按照《三甲医院等级评审》要求,规范急救护理,限定操作完成时间,培养护士应急能力。④规范化语言,在开展急救时,难免会有危险,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急性呼吸衰竭,应规范化语言,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风险,尽快签署知情同意书,避免延误转运、救治时间。⑤要求护士严格遵照急救护理流程中的信息收集、体征检测、指标检查等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进行定期的强化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够掌握以上护理干预策略。

1.3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生命体征三项测量率,患者获得现场人员护理体位干预率、获得药物或吸氧支持率。

1.4统计学处理

以EXCEL数据表录入数据,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改进后,抢救成功率、生命体征三项测量率、患者获得现场护理体位干预率、患者获得现场人员药物或吸氧支持率高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医院急诊救护水平是反应其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国内许多关于国内外急救水平的对比研究都显示国内许多医院急救特别是院前急救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医院呼叫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熟练、药械准备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对于急性左心衰竭而言,其病情变化性强,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病情变化,多项生命体征监测非常必要。急性左心衰竭病死率高,救护需争分夺秒,与现场人员取得联系,并指导基本的体位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措施,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此外,考虑到患者多有既往病史,现场可能会有抗心肌缺氧药物、吸氧设备,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患者获益,争取足够的抢救时间。此外,转运风险较高,争取家属的支持非常必要,但许多护士沟通并不到位,解释不透彻,沟通效率不高,延误了抢救时间,提高护患沟通能力非常必要。

医院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指导现场人员急救、规范抢救护理内容与时间标准、做好与家属的沟通争取及早取得同意支持。结果显示,2015年生命体征三项测量率、患者获得现场护理体位干预率、患者获得现场人员药物或吸氧支持率明显提高,患者因此获益,抢救成功率上升,失败者多为距离医院较远、发现较晚,未获得及时救护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0(3):195-208.

[2]刘雯,卢惠娟,胡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早期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4): 343-346.

作者简介:冯健,女,39岁,1977年10月生,中专学历,从事急救护理方面

论文作者:冯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论文_冯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