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塑造论文

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塑造论文

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塑造

李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摘 要: 时下“互联网+”发展迅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是“95后、00后”,时代烙印鲜明,代际性格独特。因此,高校需要塑造辅导员亲和力,构建辅导员亲和力价值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环境;辅导员;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就具体工作而言,在新形势下提升高校辅导员亲和力显得尤其重要。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构成因素较多且广,除了“权力影响力”之外,“工作亲和力”更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青睐,易产生较为深远持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变“权力先行”为“灵魂互动”,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力途径,更是积极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突变和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必然趋势。

一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塑造的现实意义

当下,在社会转型升级、经济高速增长、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俨然成为高校学生主体,“00后”也正式步入大学校园。其特殊的成长环境爆发出以下特点:一是生存环境优越,物质条件丰富,活力四射、进取好学、视野独到、自信包容开放;二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独立性,强化了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尚个性、反威权成为普遍标志;三是新媒体技术急剧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洗礼下的当代大学生身上刻下了更显著的烙印;四是随着对外开放加剧、对外文化交流增多,我们正处于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升级转型的新时期,多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新兴因素不断渗透,社会德育生态环境不断变迁,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95后、00后”在信仰的矛盾中犹豫抉择。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工作的亲和力,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和指挥棒作用,巩固德育育人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与学生最近、同学生最亲、也最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所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在双向互动的模式中增强,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1.3.2 注射碘酊治疗法:行常规口腔粘膜局部消毒后,取8号针头从囊肿边缘外正常粘膜部位刺入,直达囊腔内,尽可能的抽尽或挤出囊液,待囊肿缩小或凹陷后,手指压迫囊肿周围防止血液回流,然后向囊腔注入2%碘酊0.2-0.5ml,至囊腔内充满碘酊液,囊壁由透明色变为半紫色后停止,注射后停留2分钟,用干棉球加压注射处,抽出针头,手指按压棉球1分钟,去除棉球,检查无药液渗出即可,1周后复诊,视情况可按以上方法重复注射1次,一般不超过3次。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口服抗炎药物,预防感染,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

1.培养辅导员亲和力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维护校园稳定,构建有品位、有特色、有内涵的和谐人文校园。

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辅导员应具备如下品质:一是以生为本的大思政情怀。二是温和真诚的个性魅力。三是宽厚谦逊的高尚人格。四是注重个体价值的哲学辩证观。因此,辅导员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关注学生动态,适时给予关爱呵护,有效提供关爱、支持和帮助,这是辅导员亲和力养成的日常重要环节。

3.塑造辅导员亲和力是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奠基石,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需要不断增强亲和力,通过平等沟通、民主讨论、谈心谈话等途径,彰显人格魅力,发挥“复合效应”。

二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构成因素

“亲和力”一词最早起源于化学领域,专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间的关联属性。在教育领域,亲和力专指“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辅导员亲和力是一种情感力量,指辅导员以自身独有的素质和品质,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用情感去感化学生,油然而生的一种亲近、感染、凝聚、和谐的力量,具有渗透性、广泛性、内化性和持续性的特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就其内在组成因素来说,它由人本理念、双向互动、情感趋同、沟通艺术和环境优化等五个要素构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具有特色与共性、真诚与温情、尊重与平等、宽容与自控、赞扬与鼓励、热情与微笑、谦逊与乐观、自律与垂范、诚实与信用、灵活与公正等十种表现形式,也正呼应了辅导员作为施教主体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 高校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塑造途径

(一) 营造环境亲和力

一是要以透彻的理论说服人。十九大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彻底的理论素材,学好、用好这些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述,是提高辅导员工作亲和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要以贴近学生的话语吸引人。一方面,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多找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鲜活”、“诱人”素材;另一方面,21世纪的网络环境催生了新的话语体系,“95后、00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也要求辅导员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的话语方式。辅导员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要善于从新媒体汲取营养成分,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介完美融合,以“全媒体”的概念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辅导员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二) 塑造主体亲和力

2.增强辅导员亲和力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文明修身、优化品德、提升综合素养,还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增进凝聚力与向心力,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1927年的农村调查,也折射了读书人在村民眼中的尴尬处境:“读书成本太大,出来非但没有官做,即教员位置亦粥少僧多,而况学些空架子,文不象秀才,武不象丁,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不事生产,要吃要用。”[21]

但是,提高辅导员主体亲和力并不意味着鼓励与学生淡化界限。在校园里,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辅导员高高在上,严厉无情,学生难以亲近;另一种则是师生关系过于亲密,辅导员威信不足。因此,在提高亲和力的同时,辅导员更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达到亦友亦师、不怒而威的理想状态。

(三) 增强内容亲和力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优化,即环境亲和力,不仅包括辅导员所营造的包容开放、以人为本的现实环境,还包括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环境。当前,“互联网+”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受此影响,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毫不讳言,互联网己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变量”。第一,要营造兼容并蓄、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出发,分析其接受爱好、接受目的以及接受过程,提升辅导员自身的亲和力。第二,要营造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环境。很显然,一个乐于玩转新媒体、善于使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辅导员更易走进学生心里,博得学生喜爱。辅导员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实际心理需求入手,善用微语言,巧用微视微直播,利用微信微博与学生进行有一定深度的私密沟通交流。借助微信这一工作载体,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大学生的灵魂知音人、生活贴心儿、思想共鸣者。

(四) 提高方法亲和力

在网络环境下茁壮成长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可信度和耐受度。针对于双向互动的辅导员工作而言,其影响力更能够有效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所体现的先进性、个性化、多样化的媒介魅力也更让学生乐此不疲,这也是判断辅导员工作亲和与否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只有在网络大环境的求同存异下,积极营造环境亲和力,努力提高人格亲和力,与时俱进教育内容,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才能成功塑造出让学生积极悦纳、情感趋近、高度认可的“万磁王”。

[7][12][18]林寒生《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9、18-19、6-25 页。

他是15岁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始终认为,干事比名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顺昌.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塑造[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8):77-79.

[2] 黄晓卉.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2):35-37.

[3] 王思秀,冯长征.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4):97-99+119.

[4] 唐柏林,孙娜,张浪.人本视角下我国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新余学院学报,2018,23(05):114-117.

[5] 冯瑞.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7):44-45.

[6] 张亮.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审视及实现路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2):134-140.

本文引用格式: 李玲.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塑造[J].教育现代化,2019,6(73):95-9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3.046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5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玲(198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中级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塑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