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创造性学习环境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幼儿园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众多教育活动之一,环境创设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多样性、整体性等特点,对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对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的认识与探索,以及人们对幼儿创造力的不断重视,研究环境创设更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的重任,于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应运而生,并有备受关注。
一、创造性学习环境的含义及构成
创造性学习环境是幼儿园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方向而创设的一种新型的、科学高效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在该环境中,幼儿广泛地投身于周围世界中,以其自身的或小组的探索活动而求得自身创造力的发展,同时,环境本身对幼儿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造性学习环境创设的依据和意义
(一)创造性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许多理论及教育先例都证实:开放式教育环境可以信赖。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认为教育出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只有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参与,才能使许多互动关系得以实现。欧洲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儿童的学习最好通过活动去感知周围环境,以此来获得知识;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应重视创造性和开放性教育,重视环境作用;意大利儿童医生蒙台梭利,强调利用事先布置好的环境,适应儿童的需要去整理组织他们周围世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人物杜威指出儿童知识的获得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由此可见,创造性学习环境是建立在传统的哲学思想并联系幼儿园实际的基础之上的。
(二)创造性学习环境创设的现实依据
瑞吉欧幼儿教育提倡的是:幼儿和教师共同选择研究的主题——预设主题网络——创设一定的环境——幼儿主动探索、教师适当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可供幼儿自主探索的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刻不容缓。
(三)创造性学习环境的意义
创造性学习环境是适应创造性学习而设计的教育空间,他对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幼儿自学自找答案提供了保证,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创造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形成
设计和形成一个创造性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任务,系统地组织和管理形成这个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环境观,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要把培养创造性人才视为己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否培养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幼儿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培养创造性人才应从娃娃抓起。
其次,环境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个创造性学习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其创造力,是每个教师应关注并努力完成的任务。
最后,每个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不仅仅指物质环境,还包括教育社会环境、心理环境。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给孩子创设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环境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幼儿积极观察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带领孩子到郊外散步、旅游,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倾听各种声音,嗅闻种种气息,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造源泉。
2.创设学习教育环境
(1)物质环境的形成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设计各有不同,一般应为幼儿准备各种活动区。另外,要注意各活动区所准备的玩具、仪器要充足、多样、经常更换。同时,该环境应具有鼓励性,给孩子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使孩子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2)教育过程所提供的教育气氛的形成
首先,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幼儿共同选择研究内容,帮助幼儿确定研究目标,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有的放矢,不至于太荒唐离谱。
其次,改革教法,体现幼儿主体,体现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为幼儿“主动探索”的模式。
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发现、多创造,做创造型教师。
3.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优化利用
幼儿园里,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和谐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以及家园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幼儿在宽松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创造力才可能与日俱增,不断发展。
四、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必备的活动区
所谓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娃娃家、医院、市场、马路等);自然科学活动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音乐、美术);语言活动区(阅读、故事表演等);建构操作区(拼、插、搭、小制作等);室外可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种划分并不固定,每个幼儿园在具体操作时可视情况化整为零、灵活搭配。场地大一些的,可设置大的活动区;场地比较紧张的,可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动区大多以班为单位独立设置。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如图书馆、科学宫等,以期装备更好的设施、投放更丰富的材料,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丰富、分出层次(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并适时增添和更换。
(二)加大绿化程度
绿化、美化应是幼儿园室外环境的突出特色。《规程》明确指出:“应根据幼儿园的特点,绿化、美化园地”,国家教委、建设部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中规定:“绿化用地每生不少于2平方米,有条件的幼儿园要结合活动场地铺设草坪,尽量扩大绿化面积。”但可惜许多幼儿园或因重视不够或因条件限制,到今起色不大。李生兰教授就曾批评过我们的幼儿园甚至没有“绿洲”,尤其是草地太缺乏,而让水泥地占去了太多的场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许多园领导认为,水泥地干净,雨雪天气不会泥泞。这显然是水泥地的一个优点,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地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过:水泥地和草地相比,孩子更喜欢什么?哪一种场地更安全,更能让孩子心情愉悦,更具有环保作用,更符合《规程》要求?笔者曾经参观过绿化效果好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室外场地,大都只用水泥铺了几条窄窄的必备通道,其余大片场地则是绿草如茵,极令人赏心悦目。望着在草地上尽情嬉戏的孩子们,我向园领导提出了育人环境方面的问题,她们给了我一个相当简洁而又肯定的回答:孩子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的。但愿这种认识能成为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愿百花争艳、绿草如茵的幼儿园室外环境不再是孩子眼中的“空中楼阁”。
(三)充分开发空间潜能
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等,空间开发情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一些面积比较小的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往往还得不到充分利用,致使幼儿的活动空间与活动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严重制约着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充分开发空间潜能。首先要触及每一个角落:墙面、地面、楼顶、平台、墙栏杆、墙根、屋角、阳台、楼洞、门厅、房屋之间的空隙、空中……这些有可能利用的地方都应派上用场。如围墙、栏杆可种植爬蔓植物,两棵大树之间可以吊挂饰物,也可以拴绳让幼儿“荡秋千”、“过索桥”,等等。另外有些环境要变固定的为“动态”的、变单功能为多功能的。如把一些墙壁贴上瓷砖,任幼儿自由写、画;将睡眠室的单层床改为双层床,以腾出活动空间,或干脆撤掉床以“木台”代之,睡时将被褥一铺,不睡时收起即可做活动场地,等等。
(四)保护环境创设的整体性
环境创设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因而必须保持其整体性。
首先,内容要全面、系统。凡是孩子发展、教育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就应有相应的环境,如有发展身体的、有发展认知能力的、有发展社会性的……既要注意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内容的横向联系,又要在纵向上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依次递进。
其次,要体现出主次关系及层次性。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和重点,周围环境中就要相应地体现出来。例如大班在春季进行“做保护环境的小公民”主题活动时,室内可着重张贴环保方面的图片,而春景的布置就次要一些。层次性就是要有适合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环境。如小班的“玩玩做做”活动区(或角),投放的工具和材料,就要考虑适合动作发展水平较差、一般、较好三类幼儿的不同需求。
总之,一个创造性学习环境给教师和孩子的收益是无穷的,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幼教理论学习,用瑞吉欧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形成科学的环境育人理念,才能创设适宜的幼儿园环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