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传奇《再生缘》作者吴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奇论文,作者论文,再生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029-007 清代传奇戏曲《再生缘》又名《楚江情》,作者署名“槐庭后觉”(又署“槐庭”)。此“槐庭后觉”究竟为何人,学界一直未有确考,如《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云:“《再生缘》:清末槐庭撰。又名《楚江情》。写邗江周扶九、章若楫与二女子再世姻缘故事。有吴梅旧藏本,今未见。”[1]《中国曲学大辞典》云:“《再生缘》:一名《楚江情》。槐庭(退耕老农)作。有吴梅旧藏清初刊本,今存佚不详。写邗江周扶九、章若楫与二女再生姻缘事。按此剧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作者有诗注云:‘近日秦声,颇中时好。昆伶佳者,反致寥寥,不胜今昔之感。””[2]其实,“槐庭”本名吴,字芳洲,生活在清代康乾年间,除《再生缘》外还著有诗集《瓿馀集》。 一、吴为传奇《再生缘》作者考实 《再生缘》现有国家图书馆藏本,原书为清刻本,吴梅原藏,共四册,分上下两卷共三十六出。卷首有“槐庭杂组”、“凤羽堂藏板”等字样;序文一篇,末署“丁巳秋金坛子振书于京邸之受绿轩”;七则凡例,末署“槐庭管测”;还收有八首诗,诗尾自注:“《再生缘》院本乃壬子昔年所作,因同人促付教演,固匆匆撰就,未遑计及工拙,越今十余年。偶尔翻阅,见剧中不无潦草纰缪处,因复细加更窜。校竣,漫弁八绝于首。槐庭自识。”又有如下题识:“《再生缘》,亦名《楚江情》。槐庭后觉编撰,同学诸子参订。” 此剧叙写扬州人周屏前世抛弃青楼女子霍鸾音,今生入赘镇远府知府季清家中,在新婚之夜遭霍鸾音鬼魂索命身死。周屏同学章汎和湘江女子徐秋英也在同时因病死去,三人的鬼魂在地府相遇。地府城隍恰好是章汎表兄,他打通关节将三人放还阳世,又使霍鸾音转世为湘江女子毛鸾琴。后几经周折,最终在僧人碧峰的帮助下,周屏与毛鸾琴、章汎与徐秋英分别成婚,结成“再生缘”。该剧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安排在湘江一带,霍鸾音、徐秋英又都是湘江人,因此又名《楚江情》。 这是一部据当时现实事件创作的戏曲,末出《尾声》云:“中山毛颖原虚妄,但此剧真赝相参非尽谎,试学那狡狯麻姑演戏场。”袁枚《子不语》卷十五的《吴髯》故事也系据该事件敷写而成: 扬州吴髯行九,盐贾子也。年二十,将往广东某藩司署中赘娶。舟至滕王阁下,白昼见一女与公差来舟中,云:“寻君三世,今日得见面矣,”吴髯茫然不知所来。家人知为冤鬼,日以苕帚打其见处,无益也。从此,吴髯言语与平时迥异。由江西以及广东,二鬼皆不去。入赘之日,女鬼忽入洞房,索其坐位,与新人争上下,惟新人与吴髯闻其声,云“我本汉阳孀妇,与吴狎昵,遂订婚姻。以所蓄万金与至苏州买屋,开张布字号,订明月日来汉阳迎娶。不意吴挟金去,五年竟无消息。我因自经死……今日婚姻之事,我不能阻,但须同享荣华”等语。新人大骇,白之藩台,不得已,竟虚其位待之,始得安然。鬼差口索杯箸求食,乃另设席相待。阅一月,吴髯告归,买舟回扬。鬼亦需索甚迫,欲随其舆以登舟。扬州士人,早知其事而不信,于吴髯抵扬之日,填街塞巷,以待其归。见其四舆入城,前果二空舆,肩舆者亦觉其若有人坐。一时好事者,作再生缘传奇。[3] 这则故事与《再生缘》情节大体相同,且文中提到“一时好事者,作再生缘传奇”,看来袁枚很可能读过这本《再生缘》,但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因此仅以“一时好事者”称之。 关于该剧作者“槐庭后觉”的真实身份问题,郑志良先生在《姜任修与〈再生缘〉传奇》一文中从《再生缘》中“金坛于振”所作序文人手,考得“槐庭后觉”又号“退耕老农”,著有诗集《瓿馀集》。[4]390-397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认为《瓿馀集》作者“退耕老农”是清代如皋文人姜任修,郑先生遂据此将“槐庭后觉”定为姜任修。然此说实误,《瓿馀集》与《再生缘》虽确实皆为“槐庭后觉”所作,但他并不是姜任修。 《瓿馀集》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退耕老农”撰,清刻本,共三册一函,其中《瓿馀集》两册,《瓿馀续集》一册,系不分卷之诗集,共收诗三百余首。集中有两篇序文,第一篇末署“丁巳闰重阳良常于振拜序”,第二篇末署“雍正岁次癸丑孟冬上浣同学弟景考祥顿首拜撰”。两篇序文均称呼作者为“退耕”,于振所作序文末有“于时退耕将赴沈阳任官郎故云”之语,可知“退耕老农”又号“退耕”,曾在沈阳担任官职。 上文提到《再生缘》中收有八首诗,这些诗也见于《瓿馀集》中,文字相同,题目改作《〈再生缘〉院本壬子昔年所作距壬戌复加改窜校竣漫弁八绝于首》,原诗并序如下: 芥园乐府玉茗词,赢得香名顾曲推。漫道儒生重经学,雕虫末技亦堪师。 得失文章只自知,三都覆瓿太元疑。不如奇字人争学,尚博侯生酒一瓻。 壮心欲耗耗难捐,兰畹花间浪结缘。遮莫乐游园上过,阿谁浇酒吊屯田。 涤器临邛亦可伤,谁怜名士恕疏狂。自知不似金台客,抛却名场恋戏场。 白纻红牙宴秘园,一弹指顷痛无存。桃花扇底长生殿,剩得声容入梦魂。 (原注:秘园,外舅宅也。家伶演《桃花扇》、《长生殿》二剧最工,今不可睹矣) 龟年已老善才亡,击缶歌呜近擅场。纵有霓裳任沦落,不将法曲按宫商。 (原注:近日秦声大行,昆伶佳者绝少。一时爱尚如此,不胜今昔之慨) 体忆春风得意驰,看花已过少年时。秋声渐至梧桐院,不禁寒蛩泣露枝。 朝舒篱槿夕辞荣,始信寒葩待晚成。解得竿头赠形影,何妨偶尔赋闲情。 可见,《再生缘》与《瓿馀集》确属同一人所作,“槐庭后觉”即“退耕老农”。 《瓿馀集》的作者,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认为是清代如皋文人姜任修:“(姜任修)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卒于乾隆十六年(1751)。原名耕,字自芸,晚号退耕,江苏如皋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授直隶清苑知县。……《瓿余集》一卷,《续集》一卷,署退耕老农,雍正十一年刻,北京大学图书馆藏。”[5]姜任修“晚号退耕”,确实很容易被认为是“退耕老农”,但二者实际并非一人。 姜任修,清代江苏如皋白蒲镇人,著有《白蒲子诗编》。嘉庆《如皋县志》、姚鹏春《白蒲镇志》、阮元《淮海英灵集》等多种文献中均有其传记,清人汪之珩编《东皋诗存》中也收有其诗。《白蒲子诗编》有国家图书馆藏本。经笔者检对,《白蒲子诗编》、《东皋诗存》中所收姜任修诗与《瓿馀集》中的诗没有一首是重复的,如果《瓿馀集》的作者真的是姜任修,这种情况无疑是不正常的。另外,二者的仕宦经历也不同。姜任修的仕宦经历大致如下:“姜任修,原名耕,字自芸,晚号退耕,如皋白蒲镇人。……康熙庚子举京兆试,易名任修。辛丑捷南宫第三,授翰林院庶吉士,癸卯散馆,一等。时重守令亲民之官,特简知清苑县。……任事凡五月,卒以刚直罢归。”[6]他的宦途比较短暂,仅担任过河北清苑县知县一职。据其所作《甲辰仲春奉命出宰留赠同馆知旧》一诗,可知他出任清苑知县是在雍正甲辰二年(1724)仲春。[7]而《瓿馀集》中末署“雍正岁次癸丑孟冬上浣同学弟景考祥顿首拜撰”的序文却这样说:“予与退耕比部十年前京邸过泛,论心写抱,酒阑烛跋,各极平生。归田以来,萍踪寝合,齐得丧,化町畦。”景考祥,字履斋,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景序中称《瓿馀集》的作者为“退耕比部”,“比部”在清代是对刑部官员的称呼,而姜任修未尝在刑部任职,“退耕比部”若指姜任修,无疑不合情理。 《瓿馀集》中有《归舟行》长诗一首,诗末自注云: 昭阳单於观月自京邸挈累返里,舟行经阅,心目所感触,偶尔有得,笔之于楮,荏苒遂成长句。次钟吾,追忆刘项事,酒酣耳热间出一二管窥之言,虽属老生常谈,要之不失于正,览者幸勿诃为妄庸。退耕偶笔。 作者自述在“昭阳单於观月”(即雍正癸卯元年八月)“自京邸挈累返里”,结合景考祥雍正癸丑年(即雍正十一年)所作序中“十年前京邸过泛……归田以来,萍踪寝合,齐得丧,化町畦”之语,可推知此人系于雍正元年去官还乡,而姜任修此时尚在京师等待授职,次年还出任清苑知县,与此矛盾。 综上,《瓿馀集》的作者“退耕老农”并非姜任修,而是另有其人,要考察其真实身份还要从《瓿馀集》本身着手。 在《瓿馀集》中有一组咏剧诗,从中可知作者除著有《再生缘》传奇外,还曾改编汤显祖《南柯梦记》传奇,原诗如下: 《南柯梦》院本自太仓相国开演后,丛林失传,后之潦倒乐工畏难,束之高阁。予自辛亥岁值悼亡之戚,端忧尠欢,爰取原改二本僭行删订,授伶习演,未几辄辍,因蚁穴诸人有一二鸟兽散也。癸亥岁杪,家从子霖轩索予改本,授彼家伶,重温旧面,当筵合奏,不无人间天上之思。回忆昔年歌扇舞裙烟消云逝,只余门巷凄清、夕阳人静,第不知淳于生甚年梦觉耳。 玉茗新声久绝传,回思红豆记当年。清狂白傅钟情甚,嘱取微之教李娟。 春光一曲按凉州,羯鼓声喧叠未休。惭愧八姨酬供奉,金钱亿万作缠头。 殷勤为授李龟年,重演霓裳法曲全。何意槐庭湛醉客,又携杯酒吊临川。 可知,“退耕老农”族中蓄有家伶,曾演出他据汤显祖原作改编的《南柯梦》传奇,改定的时间是雍正辛亥九年(1731)左右。这为考察其真实身份提供了新线索。 《瓿馀集》中另有一组咏物诗,题名《香溪太史新构楼成颜曰五贶作诗自识简予索和次韵答之》。“香溪太史”系清代诗人程梦星,字伍桥,号香溪,康熙壬辰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长期居住于扬州,著有《今有堂集》。这组咏物诗的原唱也见于《今有堂集》中,诗题为《五贶楼咏五首》。笔者在程梦星的《今有堂集》中另找到了一组诗,题为《题吴芳洲郎中小照三首》,从这组诗中可以初步确定《再生缘》作者的身份,移录如下: 山翠重重印碧漪,蒹葭吹月放船迟。红灯羞影歌声颤,不似青山送客时。 争羡郎官应列星,鹊飞蚁伏漫关心。南柯罢郡瑶台远,莫向槐花梦里寻。 (原注:尝订《南柯梦》记,家优剧演最工,因自号槐庭主人) 九转如珠叠未休,白头还忆少年游。挑灯记豆真无误,君解言愁我亦愁。[8] 程诗中咏赞的这位“吴芳洲”自号“槐庭主人”,改订过《南柯梦》传奇,又曾付家中优伶演出,这些都与“退耕老农”(“槐庭后觉”)的生平信息相符,可以确定他就是“吴芳洲”。鉴于古人通常不会在诗文中对友人直呼其名,“芳洲”应是他的字号。程梦星称他为“郎中”,景考祥又称其“退耕比部”,可知“吴芳洲”可能担任过刑部郎中一职。 关于“吴芳洲”的具体姓名,笔者在阮元《广陵诗事》中找到如下记述: 黄北垞交游极广,每一友没,则录其诗句,为《黄垆集》。自叙云:“故友云亡,新诗犹在:感生存之片语,剩白首之老人。若不急为流传,恐至遂成泯没。丰干饶舌,请易当年旧雨之名(自注云:原名《旧雨集》,闻野蚕上人言改之);中散有知,定增此日黄垆之恸。”所载扬州人凡八十七,今录其小序云:“……吴,字芳洲,江都人,盛京刑部郎中,著《覆瓿集》。”[9] “吴”字芳洲,曾任盛京(即沈阳)刑部郎中,与前文已考得的“吴芳洲”相关资料皆相符,可知吴也就是“吴芳洲”。“覆瓿”、“瓿馀”意义相同,《覆瓿集》显系《瓿馀集》之误记。 前文提到吴是江都人,在乾隆《江都县志》第十三卷《仕籍》中“京职·康熙”条记载:“吴,刑部主事”[10],乾隆《江南通志》一百三十七卷《选举志》“贡生”也记载:“吴,江都人,刑部主事”,[11]这证实吴确有其人,《广陵诗事》的记载是属实的。进一步检索此人的生平资料可以发现,他确是《瓿馀集》与《再生缘》的作者。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收有吴的奏折一篇,全文如下: 臣吴,江苏扬州府甘泉县贡生。年五十六岁。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内选授刑部福建司主事,于康熙五十三年因病告假回籍。康熙五十五年病痊,赴部候补。康熙五十七年丁母忧,服满起,复于康熙六十年六月内在陕西捐赈,照湖滩河所例捐知府。经九卿议叙,准以知府本班遇缺即用。奉旨依议钦遵在案,遵例改补郎中。今掣得盛京刑部郎中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乾隆二年闰九月初一日。[1] 吴在这篇奏折中简述了自己的仕宦履历:康熙五十二年官刑部主事,五十三年、五十七年两次回乡,乾隆二年改补刑部郎中。这与《瓿馀集》中相关记述正相符合。《瓿馀集》有《甲午春请假归里留别京师诸同学》诗一首: 几载乡思入梦劳,此身如系首频搔。微名自笑如鸡肋,冷署人疑似马曹。帝许疏慵归畒畆,天怜樗散老蓬蒿。难甘纸尾随人署,故忆莼鲈效老饕。 诗题中的甲午年即是康熙甲午五十三年,与奏折中“康熙五十三年因病告假回籍”的自述正符。上引《瓿馀集》的于振序作于“丁巳”年即乾隆丁巳二年,序尾说“于时退耕将赴沈阳任官郎故云”,与奏折中所叙乾隆二年得改补盛京刑部郎中之事也正符合。 事实至此已很清楚,《再生缘》的作者“槐庭后觉”(“槐庭”)和《瓿馀集》的作者“退耕老农”(“退耕”)可以确定即是清代文人吴。 二、吴生平考略 吴的生平记载十分罕见,相关方志未为他立传,清代文人在撰述中也很少提及他,这也许与他在作品上不署本名而致文名渐没有关。 吴的生年,可就上文所引乾隆二年(1737)所作奏折中“年五十六岁”一语推算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具体的卒年尚不能确定,《瓿馀集》中可系年的最晚作品为《辛未孟夏弥伽自檇李来招诸子集舍松滋以足疾不赴作诗柬之》,此“辛未”应为乾隆辛未十六年(1751),可断为其卒年的上限,其时吴已七十岁。又据《广陵诗事》中“黄北坨交游极广,每一友没,则录其诗句”一语判断,吴的卒年不会晚于黄北坨的卒年。黄北坨,名裕,字北坨,清代歙县人,晚年居扬州。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将其生卒年断为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1695-1769)[13],据此可以判断出吴卒年至迟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 明确了吴的生活年代以后,可以确定《再生缘》的创作时间。由《〈再生缘〉院本壬子昔年所作距壬戌复加改窜校竣漫弁八绝于首》组诗可知,《再生缘》初作于壬子年,改定于壬戌年,此“壬子”现可确定为雍正壬子十年(1732),“壬戌”为乾隆壬戌七年(1742)。 关于吴的籍贯,乾隆《江都县志》和《江南通志》都称其为江都人,但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九《仕宦表》:“吴,歙人,官刑部郎中。”[14]可知他的本籍其实是徽州歙县。从《瓿馀集》中《题家霖轩阖门待漏图》一诗可知其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 林鸦枥马火城开,阊阖千官剑履回。欲识满门簪笏美,须知端自柏舟来。 一门群从尽华簪,湛露恩膏似澥深。自幸乞身归陇亩,觚稜犹自梦魂临。 从诗中“满门簪笏美”、“一门群从尽华簪”等语,足见这一家族中得享禄位之人不在少数。清代徽州歙县曾有一个极为繁盛的丰南吴氏家族,族中名人辈出,后代多有迁居江浙一带者。《扬州画舫录》对该家族有如下描述:“吴氏为徽州望族,分居西溪南、南溪南、长林桥、北岸岩镇诸村。其寓居扬州者,即以所居之村为派。”[15]这一家族的成员及历史今见于《丰南志》中,其中虽然没有关于吴的直接记载,但通过考察可知,吴正是此丰南吴氏家族的后裔。《瓿馀集》中有《挽家惇园》诗二首,系为其族人“惇园”所作的挽诗: 膏以明煎堪惜,龚生竟殀天年。曾记京华守岁,阿咸语笑依然。 既痛去日苦短,应嗟来日大难。忆拜北平马首,不禁两度汍澜。 “吴惇园”本名吴濂,阮亨《淮海英灵续集》载:“吴濂,字莲洲,号惇园,江都人。为瀚弟,暮桥祖,官兵部职方司员外。”[16]此人即是丰南吴氏家族成员,《丰南志》卷五《选举志·仕宦》:“吴濂,溪南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17]据此可知吴亦当是丰南吴氏家族的后裔。吴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是著名的徽商家族,后代迁徙江浙一带,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吴的文学创作无疑可为徽商后裔的文学研究提供典型的个案。 三、《瓿馀集》与《七子圆》传奇 《瓿馀集》中有一首诗《八元歌》,诗中记载吴奠曾与友人共同观看戏曲《七子圆》: 有明七子何翩翩,二王康李何徐边。因思昔人重义气,何独吾侪讵不然?(原注:是日演《七子圆》剧故云)座中谁人执牛耳?年齿端让汝弼先,浑金璞玉称至贤。燕诒倜傥人中仙,酒旗歌板常流连,追欢不吝锦头缠。方生舌本如涌泉,滑稽玩世何其颠,东方曼倩疑再传。善士担石博十千,狂呼脱帽惊四筵,襟期豪迈谁比肩。卞氏双璧本蓝田,恨与卯君各一天,令人怀抱常悬悬。后来继美谁人焉?高吴二子相周旋。嗟予驽骀随骥尾,佯狂反受诸君怜。愿偕盟誓金石坚,勿学浮世相弃捐,青青松柏多岁年。 从诗意可知,他们观看的《七子圆》描写的是明代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的故事,着意在歌颂七人的友情。《七子圆》现有浙江图书馆藏本,未署作者姓名,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于兴化人李栋名下:“此戏未见著录。《剧说》引《越巢小识》云:‘栋翁《七子缘》传奇,亦名《诗缘记》,关白甚整,通部不用旦色,自是高手。”七子谓弘治时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王廷相、边贡。其间串合以对山救空同为主,而杨文襄与张永谋诛刘瑾,亦与其中。按《今乐考证》著录《七才子》条下,注:“‘即《七子圆》’,‘圆’或系‘缘’字音讹。佚。”[18]可知,《八元歌》提到的《七子圆》与此《七子缘》情节相同,它们应是同一部作品。庄先生将该剧的作者定为李栋系仅据《剧说》“栋翁”一语,证据未免不足。而郑志良先生《曹寅与〈七子圆〉作者考》一文则认为:该剧的作者是曹寅,剧中提到曹寅作品《菜花歌》、《红拂记》,剧中人物演唱过曹寅熟悉的“满洲秧歌”。曹寅号楝亭,“栋翁”系“楝翁”之讹。[4]380-389《八元歌》的记载为此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为吴的岳父李锦与曹寅曾有颇为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在戏曲方面有许多交流。 《瓿馀集》中有《丁卯夏五过外舅秘园识感》一诗,提到“曹李两醝宪”,通过考察可知,这正是指曹寅、李煦二人: 无端偶至西州路,不禁羊昙涕泗涟。北海樽罍推甲第,西园冠盖忆丁年(原注:是时曹李两醝宪暨杨王刘闵诸先辈无月不高会,予以童子忝厕其列)。尘封废厩鸣珂杳(原注:外舅喜蓄马,宅畔广为刍牧地),月照空轩蔓草芊。(原注:轩名种松,廷尉公自题也)一自珠崖人逝后,平泉花石落谁边(原注:和村逝后,其业屡易主矣)。 由诗意可知,“曹李两醝宪”曾在吴外舅(即岳父)家宅“秘园”中“无月不高会”。“秘园”是李宗孔的家宅,李宗孔,字书云,号秘园,江都人。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亮绩》:“李宗孔,字书云。父濂,性孝友,为诸生,有文名。宗孔登顺治丁亥进士,由部郎授御史,改给事中,晋吏科都给事中。疏前后四十馀上,皆关吏治民生。每同九卿奏事,侃侃直言,不阿不附,后请假归。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南巡,晋秩大理寺少卿,御书‘香山洛社’额以宠异之。子锦、钥,孙梦昺、同声皆先后登科第。”[10]266《瓿馀集》中亦有《寿外季父居重李公七秩》一诗,诗末自注:“‘香山洛社’,外舅家赐额。”可见吴确系李宗孔家族的女婿。 李宗孔曾官大理寺少卿,因此人称“廷尉公”。《瓿馀集》中有题为《予自京邸归,却扫闭门,平山蜀冈绝未一至。时值九日,欲约诸同人往游,因与内弟相宜,话及昔年外大父廷尉公集诸耆旧,清夜泛舟,征歌选技,极尽一时之盛。弹指光阴,倏又廿载矣。近闻北郭诸园亭金粉凋零,大都鞠为茂草,因成长句感怀。情有未尽,复成近体一律》的一组诗,可知李宗孔是吴的“外大父”(即外祖父),那么吴的岳父应是李宗孔之子。 李宗孔之子李锦的生平事迹见于彭定求《考选给事中得菴李君墓志铭》一文。彭文说:“君讳锦,字昼公,得菴其号。……父讳宗孔,顺治丁亥进士,历官吏科掌印给事中。今上南巡,特升大理寺少卿,母诰封卞太淑人。廷尉公生三子,君居长。……君既为博士弟子荫人太学,仲弟弱冠膺乡荐,再上公车,骤没。……君卒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得年七十。”[19] 可知,李宗孔共有三子,其中次子早亡,又据《寿外季父居重李公七秩》一诗可知第三子为吴“外季父”,那么吴的岳父也就只能是李宗孔的长子李锦。此人曾是一时缙绅领袖,与曹寅、李煦均有交游。曹寅《楝亭集》中有写给李锦的《过海屋李昼公给事出家伶小酌留题》、《题李昼公给谏顾曲图二首》、《遣闷调昼公》、《无题再调昼公》等多首诗,从诗题来看,李锦曾经邀请曹寅观看自己家班上演的戏曲。①李煦《虚白斋尺牍》中亦有写给李锦的《与家给谏昼公》书信一封[20]。“醝”古同“鹾”,“鹾宪”即指总管盐务之官员,曹寅、李煦二人自康熙四十二年起轮流总管两淮盐务,所谓“曹李两醝宪”即指二人。 综上,可以判断“曹李两鹾宪暨杨王刘闵诸先辈无月不高会”正是在回忆曹寅、李煦等人在李锦“秘园”中聚会的往事。我们知道曹寅创作有多部戏曲,而李、吴二家都蓄养家伶,李锦更曾邀请曹寅观看戏曲,为自己的“顾曲图”作题画诗,那么他们收藏并搬演曹寅创作的戏曲无疑是极有可能的。 白溪《论王南村与曹寅家族的交往——从新发现的王南村有关曹寅的十八首诗谈起》一文发现曹寅友人王煐作有《挽曹荔轩使君十二首》,其中第四首说:“谱就新声放画船,胥江灯火夜如年。梨园未散宾朋在,怕演当筵《七子缘》(原注:公旧填词)。”据此,曹寅确曾作有一种《七子缘》戏曲,且该剧曾经在舞台上演出。但白文认为《七子缘》系敷衍佛教姻缘故事之《梨耆弥七子缘》[21],不知何据。按王诗“梨园未散宾朋在,怕演当筵《七子缘》”意为因睹剧而兴起追思故友之悲情,曹寅《七子缘》如系描写明代“前七子”的友情,正与诗意符合,如为佛教故事则与诗意似无涉,《八元歌》也正是借观看《七子圆》为契机来咏赞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再考量吴、李锦与曹寅关系深厚,交流频繁之事实,我们已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浙江图书馆藏本《七子圆》就是曹寅创作的《七子缘》,《八元歌》中的相关描写正是该剧演出的实录。 至此,我们对吴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吴,字芳洲,号退耕、槐庭、槐庭后觉、退耕老农,现存作品有诗集《瓿馀集》和传奇戏曲《再生缘》(又名《楚江情》)。吴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年在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之间,扬州江都人,本籍徽州歙县,是徽州丰南吴氏家族的后裔、江都人李宗孔的外孙、李宗孔之子李锦的女婿。吴曾于康熙末年任刑部福建司主事,雍正元年去官,乾隆二年任盛京刑部郎中。吴《瓿馀集》与《再生缘》作者的身份长期不为人知,但如本文所论,他的作品其实具有许多独特的价值。如今我们应当还原他的清代戏曲家和诗人身份,并对他的文学创作做进一步的研究。 ①参见胡绍棠《楝亭集笺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按:胡先生认为“昼公”是李煦异母弟李灿,误。李灿,字郁公,非“昼公”,且未曾官“给谏”。“清朝传说”作者吴高_再生缘论文
“清朝传说”作者吴高_再生缘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