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

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

肖慈方[1]2003年在《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的一般社会经济特征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比较了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理论思路、开发模式、人力资源的开发、技术创新的组织与推广、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等等。在总结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普遍意义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论文最后着重论述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提出了作者的独立见解。 1.在科学地界定欠发达地区、开发模式、开发战略等概念、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论文独立地归纳和比较了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方法论和理论主张。论文指出,从方法论看,研究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各种理论可以划分为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新增长理论等基本思路。正由于各国在实践中所遵循的经济开发的基本思路不同,因而取得了不同的开发绩效。 2.在分析、比较和总结了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论文从六个方面指出了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经验。首先,经济开发的成功依赖于对人的成功开发。一切开发活动和开发要素,都必须靠人去组织;决定欠发达地区开发成效的直接因素,是其拥有和能够利用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欠发达地区的开发过程也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其次,经济开发要以科技开发与创新为支撑和手段。没有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相伴随的经济开发,必然是低层次、粗放式、非持续性的开发。因此欠发达地区开发过程,同时就是科技开发和创新的过程。再次,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产业载体。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依赖于许多载体,其中产业结构是关键。区域特色的凸现,区域优势的发挥,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产业结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开发过程中,各国无不重视区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精心培育、及时调整和不断更新。第四,开发和开放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是欠发达地区开发得以成功的一条捷径。在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以后,任何国家对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采取封闭的、孤立的模式进行。尤其在当代经济国际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一国开发其欠发达地区的过程,应该也必须是国际社会共同开发的过程。这既可以大大减少各国欠发达地区自身条件的约束,又可以提高经济开发的效率,强化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第五,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成功开发,各国必须结合自身的国情和制度安排,选择最恰当的经济开发模式。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在不同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应该遵循不同的开发模式。没有亘古不变、适用于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的固有模式。最后,欠发达地区开发必须以制度建设先行,以制度创新贯穿始终。制度才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保证。同其他任何经济活动一样,欠发达地区开发必须在适当的行为规则和活动框架内展开。没有这些规则和框架,就难以约束和惩罚非理性的经济开发行为,也难以激励人们参与欠发达地区理性开发的积极性,难以鞭策人们努力以最小的开发投人,获取最大的开发产出。 3.论文重新界定了经济开发模式这一重要概念,并独立地提出和比较了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几种基本经济模式。文章指出,经济开发的基本模式指的是开发行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开发活动的管理体制和手段、开发主体的构成、市场和计划开发手段等方面所采取的一般形式。这是从市场机制的运行空间等角度对开发模式所做的界定。因此论文认为,各国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首先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开发模式。其次是资本主义不完全竞争开发模式。再次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开发模式。该模式尤以前苏联、92年前的中国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为代表。最后是社会主义非均衡统筹开发模式。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努力推进其经济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政府始终坚持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适度干预和调节。因此,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应当属于非均衡统筹开发模式。 4.在比较和总结国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论文认为我国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应特别重视和强化“软投人”,即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尽可能给予财政投人的同时,应把投人重点放在政 一2一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策投入和制度投人上,为欠发达地区开发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框架。同发达国家的区域开发相比,我国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较突出的差异是政府财力的不同。发达国家各级政府财力雄厚,可以直接投人巨额资金来实施其区域开发的战略举措;受发展水平限制,我国各级政府财力弱小,不

赵建淑[2]2006年在《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实施各种区域政策方兴未艾,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区域创新发展以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10月出台了《西部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对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组织领导机构、开发资金渠道、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开发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进行规定。并在加紧制定《西部促进法》草案,依此类推,是否意味着将出台《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法》以及贫困县经济立法呢?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分析我国目前区域政策的状况以及区域立法的趋势,对该种大范围的宏观区域立法的有效性提出置疑,认为有探讨的空间。 本文放眼全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贫困县经济等制度进行梳理与比较,总结其缺陷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政策代替法律现象严重,不能实现依法治贫的目标;二是“欠发达地区”立法概念缺位;叁是范围界定标准缺乏科学性与适时变化性。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振兴欠发达地区经验丰富,效果明显,尤其在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立法领域。美国和意大利立法保障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并且立法针对性强;欧盟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做法从普遍宏观的资助转向制定具体不同目标,并且各目标下的欠发达地区界定标准不同,从而确立针对不同目标的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立法模式。同时,美国、意大利以及欧盟将发展教育作为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立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职业教育。 本文最后一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欠发达地区”立法概念,建议我国以人均GDP、人均收入、失业率以及教育水平为标准界定欠发达地区范围,进行振兴欠发达地区针对性立法,即针对具体某一欠发达地区或具体某一领域进行立法。同时,将发展教育作为我国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立法的重要内容。建议国家修改《义务教育法》,规定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免受学杂费,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修改《职业教育法》,明确“欠发达地区”立法概念,增加“转移劳动力培训”内容以及规定缩短义务教育年限至6年,后3年进行职业教育;建议国家立法规定加大投入,增加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数量等。

石美生[3]2010年在《日本北海道综合开发及其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以及经济活力,影响到整个国家综合实力。而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生活的载体,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对经济的开发都离不开对区域的研究,这种对于区域的研究需要从点到线,再到面,针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地理状况、人文特征,结合开发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的确定开发目标、政策、法律法规。实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及人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由此可见,对欠发达区域的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日本对于北海道的开发在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历史中是成功的范例,这是一场集国家总体利益、国家辅助地区开发以及地区自我开发于一体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本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在充分了解其国土及各区域的客观状况后,逐步发挥了对其领土价值的最大挖掘及提升作用。西部在我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尤为重要,西部开发战略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及改善生态状况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不遗余力对西部区域研究的同时,应该借鉴国外对于欠发达区域的研究,尤其是成功案例。而日本对北海道的综合开发在对欠发达区域的开发的战役中,无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本文主要运用区域经济学原理对日本北海道综合开发进行研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一般分析和个别分析相结合,首先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再具体到日本北海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总结出日本在进行北海道综合开发过程中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并站在不同的角度考量日本北海道在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遭受到的教训:如区域开发规划与国土开发总体规划相协调、开发与环境保护齐头并重及大力发展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等问题在北海道综合开发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及劣势,结合我国西部的实际情况做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吴国才[4]2012年在《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就。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特别是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大规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以后实现较长时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根据国内外历史发展进程,由于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重农抑商理论、重商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实用性,但也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实际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是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而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理论、工业化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等,都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理论,其中带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可以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借鉴。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描述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永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原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从一开始就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财政理论与政策的角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的课题。美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较快地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与东部较发达地区基本同步发展,使幅源辽阔的美国基本实现了地区均衡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非常小,是美国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重大决策。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用市场经济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值得借鉴。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是面积最大的欠发达地区开发。其尊重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科学城并注重对开发项目的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做法,独具特色,值得借鉴。日本在对北海道开发中以《北海道开发法》等法律形式保障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持续性和科学性,以财政、金融等多渠道保障开发资金,以及注重开发重点发挥增长中心作用的做法值得借鉴。意大利以政府强力政策对南部进行持续的开发,使欠发达的南方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但其未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开发以及未注重欠发达地区制度建设值得认真吸取教训。巴西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开发力度,不仅通过迁都以在欠发达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通过大量利用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这是具有特色可资借鉴的方面,但其过度举债且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教训应予吸取。世界主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历史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与启示: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基本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实现赶超的必要条件;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推进产业不断进步和升级,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实施增长极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不同作用,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欠发达地区开发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十分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软环境建设,友达地区实现加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和对欠发达地区开发政策的的连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开发,特别是经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着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外部开发力量的推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大力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能力的提高、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增强各类产业各类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等都可以坚持和发扬。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开发仍然存在投资拉动突出、消费拉动和出口拉动乏力,政府投资突出、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乏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性开发突出、新技术新产业开发乏力,物质资源开发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乏力等特点,仍然存在农村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困扰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认真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从启动到成功应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形成发展、创新发展能力形成叁个阶段,认识和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重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便更有力地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功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入全国整体发展,既需要全国整体发展的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又需要全国整体发展提供的市场容量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稳定也可以促进全国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城镇发展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路径进行科学选择,以便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各类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较强的政策需求。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要着力于西部欠发达现状的迅速改变、着力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着力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并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制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壮大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制定鼓励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政策,如: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和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税收优惠对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基金,推动科技进步。建议制定和执行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尽早研究和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实行鼓励生态移民的财政政策,使大面积的国土生态保护与合适点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制定和执行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增加地方财力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拨款力度。建议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投融资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如,积极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大力加强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

袁泉[5]2007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以淮安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淮安的发展路径。淮安是苏北的中心城市,经济状况在苏北具有代表性,探索淮安的发展路径,实际上就是研究类似于苏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淮安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加快淮安发展进程,尽快缩小与苏南、苏中的发展差距。本文从淮安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开始:对省域范围(整个江苏省)、区际范围(苏南、苏中、苏北)、区域范围(苏北)和淮安自身四个层次分析淮安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行分析,说明目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笔者从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宝贵的旅游资源、淮安的经济和城市化潜力、人力资源优势、淮安“洼地”优势和淮安市区位和交通优势五个方面分析了淮安的比较优势因素。根据前叁章的研究,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结论:淮安市的工业化战略、园区发展战略。为了实现淮安经济的跳跃式发展,笔者又提出对淮安进行财政补贴和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来加速淮安的发展。促进资本布局调整和帮助淮安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都对淮安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投资的增长速度,无论是走内涵发展道路,还是外延发展道路,都需要投入,要想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就要有超常规的投入。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因此,招商引资是淮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

马奎[6]2002年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的市场化才刚刚开始,还只是表面的市场化,因此欠发达地区如何加速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经济体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成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全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叁、第四章。首先对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市场化进行一般理论分析。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低下的生产率、高人口增长率、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的依附性等是其共同的经济特征。这种共同特征是就欠发达地区而言的,当然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也具有非均衡性。经济市场化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转变成为以市场为主导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要以市场为导向,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的评价;经济活动的客体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以决定其价值能否得到实现;经济活动的范围不受行政条块的羁绊,完全由市场的需要来确定;经济活动的运行方式是多元的,竞争的,是通过一系列市场规律来发生作用的,而不是单一的,垄断的;经济活动的调控是市场与政府的优化组合。也就是说,经济市场化是经济整体的市场化,是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市场化程度的综合。经济市场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分散化、多元化、规范化、契约化、少干预等。目的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在我国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对经济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如市场自由化、市场功能、市场失灵理论,马克思,邓小平市场理论进行阐述。马克思、邓小平市场理论是我国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指南,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我们的改革才有方向。再次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离不开借鉴国际经验。首先对美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行研究,它代表的是一种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则是代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如何主导,对我们有借鉴,值得研究。巴西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一种模式。通过对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其经验教训,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提供宝贵经验。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不仅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提供保障。从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的测度看,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来,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政策的倾斜差异,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经济市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就很明显。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第六章。首先是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的背景进行考察。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中国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同时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落后迫使自己不得不进行市场化改革。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与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发展要求相结合,使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处在复杂的环境中。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反市场阶段,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促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1984年,市场化的初始阶段;第叁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市场化展开阶段;第四阶段是1993年到现在,市场化的深化阶段。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局限性,从而限制了改革的发展。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缺乏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很难发挥作用,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很不协调,从而导致了东西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基础设施落后,政府机构庞大,各种传统的制度(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根深蒂固,经济市场化改革同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短期矛盾冲突等,最根本的原因是用计划经济手段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就整体而言是滞后的,在其内部是非均衡的,如城市与农村、农村内部交通便利的小城镇与边远山区等市场化的进程均有差异。第叁部分,包括第七、第八章。这一部分主要依据前面几章的分析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提出对策。在战略目标上,应该实施以市场化为中心的开发辐射式战略;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实行区域创新,要借鉴发达地区市场化的经验,避免传统模式,实现跳跃式发展;在市场主体上,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上,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上都要实行创新,不仅要实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要使市场经济体制适合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就要实行“可区域化”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对待不同的区域如平原、牧区、内陆、沿边等实行不同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尽管在市场化进程中各地实施的重点有先后的差异,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建立市场经济“现代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节,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现代体制”就是市场与政府双重优化组合的体制,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央政府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因此其职能明显有别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对中央政府来说主要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确立市场制度,为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地方政府所处的制度环境不同,它的角色定位同中央政府有明显差异,属于“准市场主体”性质,因此地方政府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就必须充当主力。在贯彻落实中央政府政策,实行政企、政社、政事分开,打破区域性行政垄断,组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等方面要充分发挥作用。正如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它的行为要受到多种方面的制约。因此政府作用过度也会造成政府失败,对经济市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对政府行为进行纠正。措施是精简机构,提高政府机构效率,加强社会的监督和约束。

肖冰[7]2008年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合作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国际行为能力的增强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欠发达地区正在积极的开展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工作。本文以我国欠发达地区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实践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并突出地理学方法在研究区域特色方面的特点,直接从欠发达地区着手注意与其他区域的比较,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发展规律。论文在介绍国际友好城市关系的性质和次国家政府的外交权力范围及其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概括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并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该地区选择国际友城的原则。本文还运用一般经济学理论和关系型契约理论分别对友好城市资源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分析论证。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现状,指出了目前该地区在国际友城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贵州省与内布拉斯加州友城交流的个案分析,论证我国欠发达地区开展国际友城交流存在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以增强本文的说服力。

曾桃[8]2008年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化正成为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与主旋律。近年来,产业集群理论受到各国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实现经济腾飞,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缺陷及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产业集群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而完全依靠市场和企业自身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产业集群内市场无法作为的领域,地方政府的介入显得极为必要。因此,深入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发挥什么作用,及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作用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予以展开研究,其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大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第二章主要论述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做了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的理论要点,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特征、类型其竞争优势等内容。另一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认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叁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一方面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内在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更大。第四章主要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作用的制约因素、作用的主要误区及发挥作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定位。第五章指出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包括科学规划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创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构建适宜产业集群的区域软环境、努力营造区域创新体系六个方面。第六章是一个实证分析。此部分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以湖南省邵东县小五金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邵东小五金集群的总体概况,主要特点,重点阐述了邵东县政府在小五金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王汉宏[9]2003年在《后发优势与我国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现代化史中,后进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或地区屡见不鲜。西方学者对这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并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后发展的内在、客观、相对的潜在优势和有利条件,并为后发展的可跨越性提供了可能。当前,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因为这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第叁步战略目标的需要,也体现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腾飞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后来者,我国欠发达地区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为其提供动力源泉:①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的后发优势;②制度学习与制度模仿的后发优势;③结构转化的后发优势;④社会意识的后发优势;等等。借助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欠发达地区就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下简大化县)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县市之一。由于成立晚、历史发展进程短,且基础差、底子薄,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紧跟国家现代化进程,只能采取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由其贫困落后性质所决定的。后发使大化县的跨越式发展拥有了种种后发优势。其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①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②可以从发达国家或地区那里吸取必要的参照与借鉴;③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以弥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匮乏;④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⑤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现代型人才;等等。在实践中则表现为:①资源开发的优势;②民族贸易发展的优势;③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优势;④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的优势;⑤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的优势;等等。此外,大化县的跨越式发展还具有国际社会经济环境有利、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具备、周边社会经济<WP=5>环境良好等历史机遇。可见,落后并不等于不能发展,正是这种落后的“位差”,才产生了可资跨越的空间,从而能促成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至于大化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具体化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五宏观思路、六微观对策”的建议。“五宏观思路”是指:一要坚持全面贯彻“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明确跨越式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二要完善布局,优化环境,努力拓宽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叁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优化跨越式发展的体制环境;四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五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等等。“六微观对策”即为: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社会向外度;二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叁要发展科教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四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科学合理地使用现有资金;五要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鼓励横向经济联合;六要制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等。总之,大化县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发挥优势,这一发展战略一定能够实现。综上所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作为后发的中国,在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应该说已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与要求。只要我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

吴瑞泽[10]2009年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国内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各地经济都得到较大发展,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在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助推器的强有力作用下,其发展速度远远大于中西部。这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使国内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阻碍了国内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速度,使当地人们富裕的愿望越来越难实现,使欠发达地区人们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受到很大抑制,从而也使国家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早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了。党中央也多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与其密切关联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也特别有意义。本文以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及其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欠发达地区的概念,评述了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然后描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化席卷各国的大背景下的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继而提出欠发达地区产业调整与优化的若干对策,具体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壮大第二、第叁产业产业;按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强相应的行业;大力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本地技术发展一些污染少、技术改进空间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用先进适应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积极推进技术转移,承接一些相对发达的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后制拟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政策的保障措施:大力进行制度创新,使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区间的资源和要素自由、合理地流动;提高中央政策的支持效率来促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优惠税率措施;整合欠发达地区区域资源,发展资本市场,使生产要素最佳配置;认真探索总结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定并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D]. 肖慈方. 四川大学. 2003

[2]. 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立法研究[D]. 赵建淑.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3]. 日本北海道综合开发及其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D]. 石美生. 延边大学. 2010

[4].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吴国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5].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 袁泉.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6]. 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研究[D]. 马奎. 武汉大学. 2002

[7]. 欠发达地区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合作研究[D]. 肖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8]. 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曾桃. 湖南大学. 2008

[9]. 后发优势与我国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D]. 王汉宏.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10].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D]. 吴瑞泽. 华侨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