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学校 王丽洁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怎样上才能具有实效,回归语文的本真,201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已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界定,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在了“语言文字运用”上。对语文课程的这一解读出现后当下的语文课堂也正在发生着转变,教师们越来越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避免脱离语言文字的从头到尾的内容分析。从训练的角度看,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也不可能对每个段落去下同样的功夫,这就需要确定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依据学段目标;二是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三是课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如谋篇布局、构段模式、遣词造句等方面。著名特级教师滕春友也曾提出:“当下的语用教学应依据年段,分层落实;关注文体,抓住目标;习得做法,突出品位。”那么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通过研读教材,抓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训练点,还要精心设计学习方案,语言训练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选取读写结合训练点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依据课后习题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
课后练习课题往往是学习课文的抓手,从这里入手语言训练就不会无的放矢,尤其是课后的小练笔,既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又与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是教学中首选的训练点。如《小木偶的故事》课后的“小练笔: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续编要延续文章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训练由课文原文引出,让学生“走进”模仿运用,把语言训练真真切切地落在实处。再如《鱼游到了纸上》课后的练笔“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这一练笔,应在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表现青年观鱼如痴,画鱼如生 ,这样的描写具体体现在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和环境描写上,所以在执导这部分学习时,我采用“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练笔的效果非常好: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呦,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他可真专注呀!’我轻声地说。一位老爷爷缕着胡子说:‘这个小伙子可真没少下功夫,画出来的鱼栩栩如生。’一位阿姨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画的真是活灵活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玉泉顿时热闹起来,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就是这个青年人,他仿佛已经和游鱼融为了一体。”
这样的一篇练笔,学生将本课习得的言语灵活运用,短短的一段文字,语言、动作、神态融为一体,并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学文中学生自己的感受有机整合,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更有实效性。我想之所以学生会写得如此丰富,如此好,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场”,让学生敞开心胸去写作,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写的方法,学生才会写,乐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想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关注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会提高呢?
二、依据文中“空白”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言已尽而意犹存的“空白”。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语文课上,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可以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如《搭石》,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但是老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怎样课文没有写,我们就可以把老人搭石时的形象丰满起来作为训练点。
文本中的语言点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只有挖掘好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激发点和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才会犹如有源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增长。
三、依据语段特色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
如果课后没有语言训练题,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文本自行选取训练点。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段落结构等,找到适合学生语言训练的段落或句群作为训练点,例如《长城》一课,第三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进行联想,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后设计练笔“我站在教室前面,看着摆放整齐的桌椅,很自然的想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笔,学以致用。
语言文字的训练核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理解是基础,运用是提高。在改革课堂结构上,我尽量做到既要多读,也要结合每篇课文的语言训练,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改变“动口不动手”的倾向,尽量搞一些堂上的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自读,自想,自述的时间要充分,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真正地投入读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在40钟内积极地投入集体学习活动。
要提高语言训练效率,教师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设计一些练习,运用灵活教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放学生智力。这些语言训练要求教师紧密结合课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总之,教材中可作训练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不同年级的教学特点,定准语文基本功训练点,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才能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中年级的读写结合训练点主要是课文中出现的构段模式和有特点的句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读课本,对本册教材中的训练点有一个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之后针对学情有计划的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我觉得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们现在能分辨哪些段落、句子写得好,如用到了比喻句,动词用得很准确等。并能在日记和习作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今后还应通过练笔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逐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应适当加强 “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把课文上的“语言文字”转化、迁移成自己口中的“语言”、笔下的“文字”。
论文作者:王丽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语言文字论文; 语言论文; 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课后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