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桑曲吉 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中学 西藏 昌都 855600
【摘要】兴趣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进行活动的最活跃的内部动机。作者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层面对目前影响初中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讨论。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设计等;教学环境主要是活动组织、课时安排、学习导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意志力、学习风格有着几乎决定性的影响。最后作者梳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提出了三类培养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111-01
第一章 学生兴趣不足原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及建议
西藏偏远地区大多生物生对学习没有得到很好地认识,经常出现学生离校回家,回家放牛放羊,或者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在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开始休学回家,到工地打工挣钱,特别是那曲地区,每逢虫草丰收季节,学校经常会出现大量学生请假回家挖虫草现象。以上问题,说明了西藏偏远地区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是一片盲目。俗话说“学习是靠自身努力,与他人无任何关系”作为一名学生如果不能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那么任何条件下的教育,对其无任何作用。学习优异的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的价值意义也有错误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与人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生物的学科性质是研究生物的机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仅仅停留在生物是一门必修课程,学习生物是我的义务,只要生物成绩的分数不要影响我的学习成绩排名就行。学生应该明确学习作为我们的第一目的和任务,不要被生存环境所影响,要从内心里相信自己能走出自己的家乡,走出西藏,走出世界看看外面的风光有多美丽。也许西藏的孩子是比内地很多孩子条件落后很多,但是西藏农牧民的孩子天生勤快、能吃苦,这是作为西藏孩子的唯一也是最大的特点,在日常学习生物过程中要必须服与教师的语言交流问题,平时多学习生物,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不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解决,当天就把问题解决的好习惯,避免出现问题堆积,造成学不懂,后面失去学习兴趣的后果;生物学习要科学记忆,不要死记硬背。作为学生,要明白学习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等各方面知识,是为以后不如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因素
作为西藏教师的一名,作者提出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几点教学问题:①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老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由于懒惰和无责任心、敬业心,经常借鉴市场上的相关资料,有老师甚至全篇抄袭,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联系学生课堂实际。②生物教师自身缺乏教学热情,有的老师本科专业是生物专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安排老师教生物,老师本身甚至对生物学科本身也缺乏兴趣,那么更不可能去引导学生去培养学习兴趣。③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去学习理论知识,安于现状,由于西藏教育前期各方面都很落后,学校聘请了很多当地老师(老师仅有初中文化或中专文化),由于政策的落实,这部分老师由支教老师转成正式编制老师,并且面临工作几年就即将退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老师自身能力存在很大问题,并且年龄较大,大部分老师已经放弃学习,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许多老师曾出现过,对生物知识点不理解,课堂上敷衍过去的现象)。年轻一部分老师经常给我提到“在西藏这边主要任务是维稳,孩子们是否学到知识并不是很重要”这一观点导致教师们放弃自己的底线与职业道德,备课随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只管完成教学任务。④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关心少,与他们缺少沟通。藏语老师与汉族老师相比较而言,藏族老师更多方面体现了对学生们的关怀,汉族老师往往因为语言沟通的问题,慢慢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当地学生普遍存在特别腼腆,汉族老师与他们谈一些课外话题时,同学们通常的表现为害羞或者直接离去,拒绝与老师谈心。⑤在藏族环境下,教师没有注重藏语环境的特殊性,只知道一味的加强教学的要求,这是对语言环境的一种无视,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忽视。这样没有根据的教学只能使教学陷入到僵局,使藏族学生具备更多的困惑。没有依据藏族语言环境的教学是无用功,是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中的。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也终将不会成为藏族初中生们的依托科目。因为教学要求过初,使学生无法达到要求,甚至会出现压抑的心理,并且对初要求的教学充满着排斥和抵触,如此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进行,使教学停顿在一处,使教学局面陷入到被动的状态。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应该被教学者看重,只有这样才可以结合实际,使初中生物教学更加贴合初中生,使初中生享受轻松的教学,如此便打开了学生期盼的大门,使学生很容易的就跟随着教师一起学习生物。并且教学要求要适度降低,这样才可以使教学变得简单轻松,如此学生们才可以更加钟情于初中生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教师,家长的行为举止、传统观念、教育方式将为孩子树立人生的标杆,影响孩子们的一身。[1]在西藏地区,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方式为牛羊等牲畜,因为经济来源方式单一的原因,在牧民们心中,教育没有牛羊重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每天去草坪上放牧,而不是在学校里听老师讲没有任何用处的理论知识。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80、90后这一代的学生,导致现在社会上大量80、90后的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长们应该要深刻理解,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财力资金到西藏偏远地区的目的与意义,现在西藏地区的学生享受“三包”政策,为家庭经济减少压力。国家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初等教育,可以更好地建设家乡和国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家长应该树立“教育重要一切”的坚定意识,主动关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良好榜样。主动关心学生成绩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投身到与孩子一块学习的行动中去。
第二章 培养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抓住特性,提初共性,提初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在藏语环境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在学生们中抓住特性,因为只有抓住特性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才可以真正的破解难题,还要使教学中的共性得到提初,只有借助共性才可以使整体的水平得到共同的进步。特性是有力的推动力,共性是合理的调和力,只有掌握得当就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具有新意。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们的生物水平得到提初,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学习生物的时间和精力,注重生物教学的手段,提升生物教学的效率,使生物教学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可以使学生们真正的掌握生物,才可以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物的学习。
(二)培养回答问题的习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对于学生们学习生物来说,一定要使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的习惯,只有积极的回答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才可以使自己充满热情的对待生物学习,才可以使自己为了问题的回答而更加关注生物学习。因为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这样便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生物学习中,提初了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快乐的学习生物。
(三)营造学习氛围
在改变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学观之后,那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氛围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实现。首先,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有研究表明,在互尊互爱、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活跃敏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为初涨,在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乐于学习爱上学习。因此,教师应以良好的仪表,温柔的性格,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让学生学会质疑,即使是错的也不要害怕,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过程。访谈调查也发现,学生更喜欢好看、温柔地教师,有学生明确表示:“我们生物教师只能怪得很漂亮,声音也很好听,性格温柔,上她的课总会感觉很轻松,所以我比较喜欢上生物课。”“因为我们老师太严格,我本身基础不好,每次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他就会很生气,说这是好久之前学的知识,这么简单都回答不上来,下去有没有认真学类似的话,搞的我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即使不会也不想去问他。”其次,教师要注重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火花摩擦和碰撞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营造出一个能够让学生主动发散思维的环境。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一定要非常具有耐心和关心,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也不应因为学生回答不上来而生气,并对其批评指责,而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例子来进行再讲解,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对生物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教师也不应因为其省心而忽视对其的知道,应当适时的在关键地方给予指点与提示,促进其自主进行思考,并自主进行质疑和发问。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讲解,将学过的知识或者正在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再现,将心中所想转变为能让他人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上文也提到转教别人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瑞.初中生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吴青.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胡萍.汉藏初中生学生生物学习心理的比较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6.
[4]索南多吉.关于藏区初中生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教学[J]. 新课程. 2012(9):7.
论文作者:贡桑曲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生物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西藏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才可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