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下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论文_陈贵江

新课程标下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论文_陈贵江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素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问题不仅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沟通的媒介,更能够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途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是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所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

1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一问一答式,诸如“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过于直白、简单,索然无味、令人提不起兴趣;有时又太难,让人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回答;有时又太空泛、太大,无从下手,难以回答。其实这些都是一些无效问题。如:在讲授“角”这一节课中,同样为了回顾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从类比的方法来引入这课,有两位上课老师是这样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其一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其二是“我们学习过哪些方法比较线段的大小?”。显然,两个不同的问题,就有不同的效果,第一个问题提得太大,学生很难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度量法和叠合法。又如在一节概率复习公开课上,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提问学生:“你们对概率有什么印象?”结果出现了冷场,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的本意可能是用一种开放型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出自己所知道的概率知识,再加以引导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但问题的效果却与教师的意图相违背。

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教学,有的老师对概念不重视,常常照本宣科,直接给概念下定义,或直接应用法则定理,而忽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法则定理的导出。如: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的老师这样设计:“同学们,请翻开课本,看……”“看完了吧,有没有问题?”停顿几秒,“没有问题的话,请看定义,并将定义背下来”。在看书的过程学生根本懒得动手画图、测量、计算,对三角函数的这个概念只是被动的记忆接受,完全体会不到比值与角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有的课堂合作是假合作,表面有合作探讨的形式,似乎场面很热闹,但有的教师只是直接利用现成材料如课本进行合作探究,不加以处理,没有根据学情进行合理的设计。合作材料选择的合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其实这些教师只是教“教书”而已。如:八下《菱形》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加设计,直接把材料发下去,或只是让学生“看书第几页,观察并合作,结果学生们两句话后就开始聊天了,学习效率非常之低。由于没设计好问题,使得知识过于简单,根据直观观察,人人都能轻松地回答,既然人人都能回答的问题,还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吗?如果问题设计没有思考性,那么它就启迪不了学生思维,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设计趣味性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胜利发展期,这时候的他们性格特点十分鲜明,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科,他们可以努力到废寝忘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他们可以做到“滴水不沾”,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让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促进他们自己去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为此,笔者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都会创设出一定的故事情境,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故事当中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乘方”的内容教学时,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 格放1 粒米,第2 格放2 粒米,第3 格放4 粒米,然后依次8 粒、16 粒、32 粒、……直到第64 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面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既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又引出了“乘方”概念,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3 设计探究性问题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学科在某些方面是及其抽象的,只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解答问题时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笔者看来,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在她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他们设置出能够锻炼思维逻辑性的、具有探究意义的探究性问题。数学探究活动,主要强调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进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直观———感性认识———理性思考”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会学习”。

4 设计开放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太多的附加条件,让学生依靠问题当中的主线条件,来进行思维的锻炼和发散。所以在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已知条件的隐蔽性,要保证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而逐步得出结论,且不可将已知条件给的过于明显,或把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以防止问题失去基本意义。另外,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其多向性和变异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真正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水平时,那么该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得到了成功。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设计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型问题、趣味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类型的问题设计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水平等过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而为学生将来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

论文作者:陈贵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

标签:;  ;  ;  ;  ;  ;  ;  ;  

新课程标下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论文_陈贵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