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区域论文,农村论文,经济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经济转型期农村工业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转型发展时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农村工业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责任和面临的障碍,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
1.1 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 晋城市农村工业从业人员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平均15.2%和29.3%的递增率高速增长。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八五”期间农村工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3.5万人,累计用于补农资金达1.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1.6亿元。
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工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1 )农村工业在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工业总产值的80%均来自农村工业。因此,农村工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在晋城市“九五”计划中提出GDP年均增长12.5%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农村工业总产值必须保持在平均19.2%的较快增长水平。(2 )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大力倡导的乡村发展之路。据预测,到2010年晋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63万人,实现其非农化转移的重任将主要落在农村工业身上。目前,乡村城镇化远远滞后于非农化。1996年晋城市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化水平12.5个百分点,存在大量隐性城镇化人口。城镇化长久滞后于非农化,将阻碍经济增长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在加快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同时,实现劳动力的地域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进行,是农村工业的历史重任。(3)农村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现在基本上停留于为农业提供部分发展资金的以工补农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已被认作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路。走产业化农业开发之路已成大势所趋。农村工业应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深化与农业的关系,在农业产业化中唱重头戏。
1.2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发展特点与问题
有的学者依据农村工业发展的初始主导环境条件,将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分为六种类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城市辐射型、矿产资源开发型、外资外贸推动型、人力资本推动型、市场—加工型。晋城农村工业具有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型特征:(1)农村工业的快速增长, 基本上依赖于煤、铁矿产资源的高强度、掠夺式开发。仅泽州县,近十年间煤炭资源耗损达2.5—3亿t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5 %左右。(2)产业结构以采掘、原材料工业为主。采掘、 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农村工业总产值76.5%。煤炭、冶炼、铸造业在农村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2%以上的企业与煤、铁资源有关。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3%。(3)布局结构受资源分布制约,属一种特殊的村落经济。全市7.8万个农村工业中,个体、村办企业占91.3%。 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散布于各村,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布格局。(4)企业规模结构表现为小规模、低档次重复扩张, 农村工业平均职工人数仅18.4人,平均产值58.4万元。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1)对资源的高强度、掠夺式开采, 使其所依赖的矿产资源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据估计,泽州县以现有的开采能力和回采率计算,再过十年左右,矿产资源优势将不复存在,煤铁支柱所沿袭的总量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2)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扩张和单一的煤、 铁初级产品结构,使其市场空间狭小,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3)分散的布局使工业化难以起到推动城镇化的作用。(4 )农村工业的污染使其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3 经济转型期农村工业发展的外部压力
经济转型时期,是我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时期。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共进,成为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为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要求: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切实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管理,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坚决扼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等,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些宏观要求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农村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外部约束。资源开发型农村工业存在的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粗放、效益不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问题,都须按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求来解决。
2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的战略思路
发展是在不断的决策选择中进行的。我国社会经济跨世纪发展的要求和上述农村工业的历史责任,面临的障碍,使得农村工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选择。在增长中实现转型,在转型中求得发展,应是农村工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工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它必须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也只有其持续、快速的发展,才能为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强它对转型的承受能力;资源型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决定了它必须实现转型,只有通过转型来形成新的增长机制,才能突破其自身障碍和外部条件的约束,实现其发展。可以说,增长与转型是经济转型时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的双重任务,两大任务一并完成,才称得上实现了转型发展。实现资源型农村工业的转型发展需形成新的发展机制,包括: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乡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机制;城乡工业合理分工、良性循环机制;乡村非农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机制。据此,可将其转型发展方向概括如下:
2.1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 由单一要素推动型向多要素推动型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上这两方面的转变,既是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单一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它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没有上述的转变,资源开发型农村工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终将得不到解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经济基础由不可再生资源转移到可再生资源上来。突破口是实现支柱产业的多元化;二是建立节矿型的工业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煤铁资源优势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争取更为充裕的时间和资金积累。
2.2 在产业选择上实现由城乡竞争型向城乡互补型, 由脱离农业型向回归农业型转变
城乡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构,是资源型区域的普遍现象。城乡工业高度同构,致使城乡企业在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无序竞争。在发展初期,农村工业凭借自身灵活的体制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主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城市国有企业活力的增强,农村工业自身体制效率优势将逐步丧失。它将面临着来自城市工业的严峻挑战。重组城乡经济,实现城乡合理分工,这是未来市场对城乡工业提出的要求。实现城乡产业互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合理的横向、纵向分工。即根据各自优势,重新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构成城乡互补的产业群体。使城乡经济位居两个不同层次的平台上发展。二是加强城乡工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
农村工业向回归农业型转变,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责任的要求,也是农村工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例如高平厦普赛尔公司,以著名的高平黄梨为原料,联合2万多农户, 形成了黄梨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厦普赛尔公司的成功范例表明,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后盾,选择农村工业发展方向,是协调农村工业与农业关系的基点,也是农村工业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2.3 在产业布局上实现由分散型向适度集中型转变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现状,既有资源型企业本身所固有的布局指向的原因,也受80年代农村工业“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导向的影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布局模式已日益不适应农村工业的发展要求。(1)本地区农村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原来的乡土环境已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 )农村工业追求集聚效益的愿望随着企业资本的增大日益强烈;(3)分散布局所带来的蚕食耕地、 污染面状扩散等问题日趋严重;(4)分散布局严重制约着乡村城镇化、 现代化进程。因此,无论从农村工业本身发展要求,还是从耕地保护、环境保护、推进乡村城镇化角度来看,农村工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已成为必然趋势。
2.4 在企业体制上由政企合一型向政企分离型转变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所有制结构中,以社区政府推动而兴的乡办、村办企业,在数量上虽不占多数,在产值构成中却占重要地位:晋城市农村工业企业中,乡、村办企业仅占8.7%,但其产值却占43.7%。 这类型企业与社区行政经济联系密切。在企业初创或市场紧缩的严峻时期,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强化资金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其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产权的模糊性,很自然地将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错位于乡村政府手中。乡村政府又不自觉地模仿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把它逐步演化成“准国营”企业。一方面使农村工业原有的灵活经营机制逐步丧失;另一方面社区政府的社区性目标和速度型战略,也成为农村工业布局分散化、增长方式粗放化和企业行为短期化的深层次原因。农村工业只有摆脱社区政府和社区利益的约束,强化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产业结构和布局方式的转变。因此,应抓住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机遇,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重塑农村工业和社区政府的关系,使企业彻底摆脱“政企合一”的旧体制约束,真正成为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主体。
3 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的战略途径与对策
产业结构、布局方式、产权制度与组织方式是农村工业转型发展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产业结构、布局结构调整是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产权制度的改革与组织方式创新则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3.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
以支柱产业单一化、产品结构初级化和增长方式粗放化为特征的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在两个层次。即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1)在纵向方面上, 走传统支柱产业延伸转化和加工升级之路,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实现支柱产业的有序转换;(2 )在横向方面上,依托现有经济基础和其它优势资源,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替代产业之路,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构成的多样化和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农村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第二层次上究竟应沿哪一种途径来实现。笔者认为,这必须围绕上述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选择的几个转变来构思。基本方向可概括为:在强化农业基础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可再生资源的系列加工,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有选择地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的后续加工业,实现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
结合晋城市农村工业发展的实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为:(1)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特别是农林牧特产资源的加工业和以丰富的建材资源为后盾的建材工业,逐步形成新兴支柱产业。(2)“限煤上铸”,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采掘、 冶炼等初级资源型工业,鼓励技术含量较高的精密铸造业的发展。(3 )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支柱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生物制药、高档建材等起技术领航作用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节能降耗技术推广项目,为未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奠定基础。
3.2 建立农村工业区,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布局模式由分散向适度集中转变,这既是协调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建设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转型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农副产品和建材为主的加工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工工业区位选择中,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获取集聚效益,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无论第三产业发展,还是加工工业发展,均要求产业布局逐步走向集聚。针对上述要求,今后农村工业小区建设应作为调整农村工业布局方式的突破口。通过工业小区建设,走出一条能够吸引和形成一定技术规模、资金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的、相对集中的发展之路。
在农村工业小区建设的操作上,首先小区建设必须以县城与中心镇为依托,实施“一县一城多镇”的乡村城市化战略,将农村工业小区建设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通过良好的用水、用电、用地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和人为软环境,吸引企业落户,通过集聚效益来促进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其次,工业小区建设要以企业集团、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为产业基础,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第三,需有一系列的政策作保证,以调动企业入区的积极性。一方面应在土地使用、贷款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户籍管理的弹性,实施职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需调动社区政府的积极性,将小区建设列入乡镇政府的责任考核目标,并在入区企业的利、税、费等的分成方面,兼顾企业所属社区的利益。
3.3 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形成新的发展机制
农村工业从发动型式上,可简单概括为两类,即社区政府发动型和个体私人发动型。以社区政府推动而兴的农村工业,一般企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而且在增加社区财政收入、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晋城市目前农村工业中,企业规模较大的多属于这种类型。如前所述,这类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着政企合一的旧体制的严重约束。摆脱这种旧体制约束,走上自主发展道路,是它在体制方面转型的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向公司制转化,被实践证明是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选择。针对本市农村工业的实际,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效益高低、市场前景等现状基础。因地制宜地采用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或兼并、托管、出租等组织形式来进行改造。
以个体私人推动而兴的农村工业,由于其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机动灵活性较强。但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创新和整体竞争能力较差。企业组织多是父子兵、兄弟伙的作坊式的传统小农经济组织方式。这类企业的组织创新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规范企业行为,实现由小农经济组织方式向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化企业模式转变。二是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实现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其实现方式包括:(1)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 技术和专业化协作为基础,采取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联合体;(2 )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吸纳配套厂、协作厂组成企业集团;(3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对产业关联度大的一批企业以持股等形式形成综合经济实体;(4)搞横向联合,外向嫁接,改造成规模经济实体。
收稿日期:1999—01—03 修改稿日期:1999—09—01
标签:经济转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