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渗透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渗透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新课标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 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8)02-0105-03

随着近些年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实践,“美育”这个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断被教育界提及。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美育思想虽然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在目前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却仍不够重视。其实,新课标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美育的含义及本质

美育和美学的概念一样,虽然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教育家都曾有经典的论述,但至今也没有,也许不会有明确的概念。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近代中国,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的,是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国维,他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辛亥革命后,明确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更全面、更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美育的是蔡元培。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并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途径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又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2]因此,本文所讲的美育渗透主要是在广义上进行论述的。

从本质上来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人,理在情中,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使个人在爱好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的教育。“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和其他教育一样,是在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促进和影响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它又和其他教育不同,它是特殊的美感教育。这种不同正是美育的本质特点。”[3]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可以提高人们认识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说明了广义的美育中应当包含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同时,美育又应当渗透在德育和智育教育当中。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美育渗透必要性分析

1.进行美育渗透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美学素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4]。而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缺乏明确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观念。这时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将直接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而作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美育不但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应有内容,更是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美育涉及情感的教育,通过对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正确、健康审美观念的树立,有利于青少年在当前或未来,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性情,积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科学真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说,美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人的品格与性情,制约着人的成功与失败。

2.进行美育渗透是青少年特有的审美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本身就有积极的审美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代青少年的内心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对美的追求更加热情而迫切。但是,他们的审美能力却往往不能适应审美需要的发展水平,从而造成了审美需要超前、审美能力滞后的发展不平衡,这可以说是他们审美发展结构中最基本的矛盾。他们对各种艺术类型都会产生探索的兴趣,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史知识,欣赏方式还未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理解能力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平。面对青少年的审美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供应,如一些学校忽视美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当中的审美活动少得可怜,有的学校在升学压力下甚至取消艺术课,有的教师阻止学生参加文艺活动等等,严重忽视了艺术美学素养对每个公民的积极意义。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对中学生进行艺术学科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美育,满足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

3.进行美育渗透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青少年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网络传播等等,都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也给其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缺乏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进而导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都面临一系列新的紧迫课题。

4.进行美育渗透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大多以单纯课堂说教的形式出现,是典型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本就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再加上毫无兴趣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死记硬背的一门课,很难实现其德育功能。通过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可以减轻学与教两个方面的负担和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以鼓励表扬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并通过各个美的教学形式、手段,挖掘教材的美学内涵,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结构,使其以美的形式展示。这种具有美感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也易于学生接受知识,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审美化还可以让学生产生自由舒适的学习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和负担,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良好发展。尤其是当前学习压力负担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渗透就尤为重要。同时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可以激发教师积极的教育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措施

美是存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离开它政治课的教学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无味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积极研究、发掘教与学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属性,自觉掌握美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即将美育有机地渗入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示范性、实效性、感染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高效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教师师德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把握课堂发展过程。因此树立教师的师德美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美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教师师德美主要措施有:

1.培养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政治教师基本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当前主要表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不息的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热爱政治课教育,满腔热忱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从美学角度看,这就是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美。美育的情感性决定了美育一定要注重以情动人。同时,也只有提高情感修养,才能获得更好的审美享受。

2.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中学政治课涵盖的学科范围相对也比较广泛,包括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思想道德等等多个学科。作为中学政治教师要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比较精通的认识;同时政治课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当前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和社会现象,并能对之加以比较深入的分析。就能力结构而言,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思想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都是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必备的,也是思想政治教学中渗入美育思想的基础。

3.提高教师自身审美能力。政治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亦是用美好的情操启发学生为美好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和完美人格的过程。因此,政治教师应学习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知识,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懂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创造,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在课内外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优化教学设计,体现政治课教学内容美

优化教学设计,是全面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综合任务、体现政治课教学的内容美的重要途径。它又可分为课堂教学内容美和政治课教学结构体系美。

1.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题美。要努力突破教材抽象内容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的、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5]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并把这些美提示出来。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尽。比如: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全面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亦能收到较好效果。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应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2.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美。从宏观上而言,这主要是指在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种结构模式。在五育基础上加三条渠道即课堂教学,校内的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尤其要加强课堂教学外的“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引导。从美学角度看,在“第二课堂”中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微观结构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习讲授、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的严密衔接和教学内容的上下承启也是政治课教学内容结构美的重要体现。

(三)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政治课教学形式美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6]。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思想政治课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消极因素,如:重教师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重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等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和缺陷,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将教学方法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由单向式向多向式转变、由说教式向情感激发式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并且注重教法与学法创新。在使用原有良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变换采用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局部探索法、合作教学法、个别指导法、探索研讨法、价值分析法、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社会探究法、情境模拟法、社会实践法等一系列新颖、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激发兴致,诱出美感。将美育融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以美导真、以美促学,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标签:;  ;  ;  ;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渗透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