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平度市李园街道桑杭小学 266708
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很强的理论基础,认为各门学科都要强调对思维进行训练,但并未特别强调数学在思维训练中的重要性。对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小学数学思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着重于结合具体的数学课本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研究。
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小学阶段思维模式的转化会为将来初中、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运用他们所学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解决,不至于手足无措。
2.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指:小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思想和应用方法后能够进一步去观察、理解、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数学相关的数量关系,并逐步学会用归纳、演绎、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对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最终能够合乎逻辑地、正确地将自己的发现和推理过程描述出来。
3.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男女生在知识的认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造成男女生认知方面差异的原因有一个共识就是在小学低年级时期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识记性学习为主,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女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她们比男生更认真听讲,使得这个时期的女生比男生更加优秀,因此她们对这种识记性的学习方式比较根深蒂固。如果在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高年级阶段,没有人引导她们的思维发展,很有可能使得她们未来在初中、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以识记的学习为主,这样就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她们的思维发展。而对于男生来说,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没有女生那样优秀和认真,所以他们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比较容易发展逻辑思维,使得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不断进步,赶超女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知识教育转化到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时期,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要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训练。
二、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程度的高低,然而怎样才能使思维更快速、更高效地运转?这就与学生是否有足够扎实的基本功有直接关系(所谓基本功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想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离不开“双基”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注意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老师在平时的练习课中不仅要让学生会看、会模仿,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自己动脑解决。
2.教学内容要与数学思想相融合。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我们只是学习了数学的一些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已经渐渐融入到我们的思维活动中了。虽然小学数学内容简单,但其中也包含着多种数学思维,比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数学思维融合到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中,使学生不仅能理解领会知识,还能把知识前后联系、系统掌握,将内容举一反三。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到不同的数学思维,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这就有助于我们选择最优的方案更快更好地处理问题。
3.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因此真正意义上好的教材案例就应该是指贴近生活实际的丰富多彩的例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的认知与学习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他们理解问题只能依靠具体的实物和直观的形象支持,因此那些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事物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可以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所学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是他们自己意义上的数学。学生有些时候之所以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与数学内容经常脱离生活实际有着重要的联系,这使得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和例子最好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的情景。
4.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思路。学生在小学的年龄阶段还是不能够一节课完全地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中,他们的耐性比较差,容易走神。因此,如果课堂比较枯燥无聊,没有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开小差,容易厌烦学习,这样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能积极地调动课堂气氛,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案例和课本的知识内容进行融合,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老师的讲课。这样学习者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本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更好地掌握老师课上所教授的内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课本的知识讲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使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使得他们更好更深入地进行学习,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和能力,并且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专注于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加强和提高,更要丰富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面,并将自己学到的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教学思维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和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记忆深刻。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某门课的老师从而才会喜欢这门课,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精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宽大的胸怀和关心热爱学生的心态,这样学生才喜欢老师,然后才会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
5.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在数学教学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尤其是对圆这个图形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很难想象其周长和面积是如何求得的。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圆规画几个圆形,记录下半径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将几个半径不同的圆都比着直尺转一圈,看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各是多少,再通过分析几个圆的半径和周长的关系得出结论。学生会在自己计算出的众多结果中发现,这个连接圆的半径和周长的数据是不变的,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得出圆周率(π)这个概念。通过学生自己实际的操作,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也会记得更牢。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添加一些能够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活动。其次,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因为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总会有很多自己的奇思妙想,在数学的解决过程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就算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就是希望学生在这个说出看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进行研究,结合青岛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对数学思维训练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对小学生的能力特点、数学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将数学思维训练类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思维与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对数学内容的学习。但他们的学习还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我们要注意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在小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听话,也更容易学好知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使得女生的思维转化没有那么快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有效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帮助不同的学生进行思维的转化,会使思维的训练更加有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使得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间里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也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训练必不可少。虽然思维训练有八种类型,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很多时候一个题目中包含了很多种类型的训练。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本的知识内容,找出适合进行思维训练的题目和内容,对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进行探究。
论文作者:姜洪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