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希望与教师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经过教学实践得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有效的“奖励”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奖励” 教学效果 提高
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小学生都喜欢被夸奖或是“奖励”,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在学生回答问题给予相应的“奖励”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更加踊跃地回答问题和进行思考。在一次观摩课上,为了能让初次见面的学生敞开心扉,与自己达成零距离的配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课堂“奖励”,最终使得这节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结合教学经验将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奖励” 手段浅谈以下几点:
一、多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奖励”
小学生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每个班级几乎都存在,作为教师不应忽视这个群体,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老师都喜欢思维敏捷、回答正确的学生。学生举手的那一瞬间其实就是情感的最直接流露,他们除了要展示自我外,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一份肯定的赞许。
在观摩课上,当一位学生把课文中的“二”读成“两”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关爱。因为我发现眼前的这一群孩子显得比我还紧张,这样的观摩阵势他们没经历过,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更多的是只允许自己和别的同学都来答对问题,好好表现,千万不能出差错的,因为他们今天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一个代表,何况后面听课的还有自己的老师和领导呢?当时的情景不过才上课几分钟而已,如果此时的我否定了学生的回答,那么一定会让眼前的这几十位陌生的孩子感到我的严厉和苛刻,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与其回答错误还不如不回答的好”。孩子们从此有可能就回避了我的所有问题,那将如何继续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呢?所以我给了那位学生勇气,奖给他再说一次的机会,不仅仅在于几分钟时间,更多的是我尊重了他。当他第二次正确回答完毕后,其他同学都会心地点了点头,那一刻我也冲着他赞许地点了点头。虽然我对他个人的点评显得有些啰嗦,但我觉得自己同时是把尊重和信任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气氛得到了缓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注意挖掘成绩较好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奖励”
在课堂教学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表现自己,经常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在教师的启发或同学之间的启发之下,常有智慧火花的闪耀。在这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是十分可贵的。它是孩子自我努力,积极思考,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标志。此时的奖励性评价,作用有三: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三是孩子的长处和能力,常常是在鼓励中得以强化的[1]。如在观摩课中,我所讲的是《搭石》一课,文中在讲到人们过搭石的情景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画面作者都作了生动详细地描述。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朗读机会那当然好,可毕竟课堂上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于是我激励回答正确的学生再来朗读部分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开发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意识,又让表现好的学生得到了再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部分朗读的占用时间,给自己所计划的机动内容争取了时间。
三、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机智灵活地进行“奖励”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及多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课堂评价时教师应机智灵活地应对问题[2],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令我满意后,我随即问学生想要什么奖励,学生回答说:“我要考考同学们。”“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总是最棒的。”为了这句话,我总是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当听到学生的“考考同学们”这句话时,我吃了一惊,原本单纯地以为学生可能会说:“我想把这段话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或“让我来领读这段话吧!”之类的要求。始料不及的是学生的要求“奖励”居然那么别出心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我就在全班同学的错愕中答应他的这种要求。其实那个时候的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不知道他会提怎样的问题,会不会使课堂陷入“坚冰”呢?但我更多的是相信自己能行,因为课前备课时我已经从各方面考虑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即使学生们回答不上他的问题,相信自己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的。紧接着这位同学提了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便采取让同桌之间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最终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整节课达到了高潮,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
在素质教育课堂舞台上,教师只有对课堂充分预设,及时机智地使用有效的“奖励”方法,巧设平台,把关爱移植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只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方面上,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桂生 教育过程中运用表扬与批评的常理常规[J].全球教育展望,2011,(06)。
[2]杨向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设计与使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0,(06)。
论文作者:高兴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0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的是论文; 更多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有一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