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创造的新主体问题_知识分子论文

历史创造的新主体问题_知识分子论文

历史创造的新主体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董进泉 译

〔编者按〕本文作者对当前流行的有关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关系的各种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阐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当代实际,论述了不是工人阶级、而是知识分子才能担负起创造历史主体的重任。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十分现实的,但这不符合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广大劳动群众的唯一选择。而且,也只有知识分子,才能领导广大劳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前在俄国出现的一股新思潮,引人注目。现译载如下,因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人们称之为历史创造的主体的那个阶级,其活动决定社会发展具体阶段的特点。

不久以前,当我们齐心协力地建设社会主义、甚至大谈1980年前建成共产主义时,开创制度的历史创造的主体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毫不含糊地解决了。工人阶级被宣布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和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要动力。他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和“新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即被视为历史创造的主要主体。

工人阶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了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或许工人阶级能够那怕是在我国实现这一使命?如果也没有,那又是什么妨碍了这一点?利用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著名方法论原则能够得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由于“主体”和“客体”范畴在最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将对他们作较为详细的考察。

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概念

“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内容直到今天都引起热烈的争论。有些学者把主体和主体的东西解释为意识、思想的同义语。例如,罗马年科(М.в.романенко)认为,“主体的东西”(即思想、意识、愿望)旨在反映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一切东西。另一些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也持类似立场。他们断定,主体东西的成份中包括人们的感觉、情绪、动机(心理情绪),他们的道德、审美理想和原则,理论观点、目的等等。

结果是,人能够参加物质和精神活动,但似乎只有人的精神活动才具有主体性质。物质活动永远被看作是客体的活动。这些主体观的内在的逻辑矛盾证明了它们的不彻底性。

“客体”范畴被某些学者说成是“人周围的世界”;在人的活动过程中被积极改造着的一切东西——自然界、社会关系、经济环境等等。归根到底,处在人之外并被人改造着的某种东西是客体。这种东西本质上没有任何性能,它是无个性的。它的主要属性是:这种东西一定被看作是物质的。

哲学和社会学中形成了两对范畴:一方面是“意识—物质”,另一方面是“主体—客体”,两者实质上往往被作为同义的范畴来使用。

还在上个世纪,对主体的理解被大大地拓展了。主体不仅开始被看作意识的体现者,而且被看作对象-实践活动的体现者。社会、人民群众开始被称作主体。关于客体的观念也得到了澄清。不是一切物质、而仅仅是被吸引到人的活动中来的那部分物质才被看作客体。但对主体-客体活动的总的看法依然如故。

这种观点的追随者通常把主体和客体看作永远不变的本质。主体永远只是具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着世界的人们,而客体则仅仅是无个性的经济关系及其周围自然界的物体。因某些学者承认其他人也是客体引起的微小差别并不改变事情的本质,因为这些客体的活动是不能分析的。主体是积极的——他们认识和改造着周围世界,而客体则是消极的——它们被主体认识或受主体的影响。但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客体(“客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当前处于社会-哲学的教条的地位。

只有同活动和相互作用相联系,才能正确地理解主体和客体的本质。显然,一切社会的个人都处在活动状态之中,但为什么他们并非都是主体呢?是什么使个人具有主体性呢?问题显然在于他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起的那种作用:因为其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按辩证矛盾的不同方面分道扬镳。

在具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一切变化的发起者、系统整理者和调节者作用的那种人的共同性,被称为社会的主体。它规定这种相互作用的质的特点,使之不同于所有其他相互作用。同时必须强调指出,主体的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拥有相对独立性、即特殊的自治和自我保障机制的特种从属关系系统的基本职能。这种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如医生创造保健制度,教师创造教育制度等等)的一切特点,也随着主体的特点而形成。成为主体,这意味着成为从属关系相互作用的支配方面。

什么是客体的本质呢?这是一种社会共同性,它在从属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承受一方的作用、并构成该相互作用系统的“基质”。如医生医治病人,教师教育学生,领导人管理下属。

客体常常被看作相互作用中完全消极的一方。因此,客体被描绘成世界上无所作为的因素。

在从属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有其特殊职能——它是某一相互作用系统的基础、特殊的“根据”。隶属关系系统经受的一切变化相应地表现在客体的结构中,也就是客体仿佛为主体的活动提供某种领域。

客体的反作用对主体活动的内容起着明显的影响,因为客体的特点相应地由主体来反映,并在主体的回应(不外乎是对这一客体的影响)形成过程中加以考虑。

因此,“客观因素”、“客观前提”、“客观条件”、“客观现实”、“客观规律”等等也只有作为把客体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区分出来的各种属性才有意义。这些方面和领域没有独立的地位,而作为组成因素包括在客体的整体中。因此,在社会中,广义的“客观条件”包括参与社会客体(包括其政治同盟者)的活动的全部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主体和客体形成成对的相互联系的质的规定性。它们就其意义和普遍性而言是包罗万象的。并且总是同具体的相互作用难舍难分。这应当理解为在每一种从属关系的相互作用中都有主体和客体,但个体仅仅在一定相互作用界限内保持着这些功能。随着过渡到新的相互作用系统,个体将获得新的功能。例如,高等教育系统建立在象教师和学生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基础上。但如果这些社会共同体加入了另一种关系系统,如社会政治活动(党的、工会的活动等等),那么它们将失去原来的质的规定性,且划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其中也可能有教师)。

在主体是决定性方面、而客体是被决定方面的意义上,主体和客体作为隶属关系相互作用的双方,在其活动中是不同的、矛盾的。隶属关系的相互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首先取决于主导的、主要的方面。

例如,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点,说明对如下一点有利:在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社会主体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点同关于客观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点有明显的矛盾。如果承认客观条件决定——假如说,那怕是主要地、基本上地——人民群众的活动,那么后者便不可能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可能对历史事件起决定性影响。

社会主体的决定性影响显然也可以用社会革命的例子来说明。众所周知,作为革命力量的某个社会阶级,在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过渡时起历史主体的作用。为了使他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主客观前提的统一。但革命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历史行动的某个主体对此是否已完全成熟。

在使用这一方法论时,显然可以说,除了别的之外,历史上各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主要按特殊的社会主体来区分。确实,原始氏族部落形态以人种上的氏族、而后来是部落为自己的主体,奴隶制形态是奴隶主,封建形态是封建主,资本主义形态是资本家。恰恰这些阶级是依次一个代替另一个的特殊的社会制度的首创者、系统整理者和调节者。历史(形态)主体的特点必然地反映在他们所创立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特点中。

什么阶级在现代起历史主体的作用?

那么,工人阶级是否实现了自己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要力量的历史使命?十分明显,世界工人运动胜任不了这一任务。资本主义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在繁荣之中。而世界工人运动迅速衰退了。他在现代历史创造中已经不起多少重要的作用。什么原因?

首先,资本主义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其他国家一系列工农革命运动影响下,从20世纪30年代起得以实现对自身经济和政治的重大改造,从而赋予他社会性的(人道的)趋向。结果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瑞典、芬兰、瑞士、德国等)在制定和实现社会计划中取得了比“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能够做到的更为重大得多的成就。资本主义在拿起社会主义宣布的许多原则作为武器后,就重整旗鼓,并证明在当代具有高度的生命力和社会稳定性。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显得比社会主义国家更容易接受50年代中期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80年代初,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技术竞赛、在研制和使用新工艺中十分明显地开始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能够用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就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一系列客观和主观原因看来不能胜任这一任务。结果资本主义越来越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面向社会的发展中扩大了同社会主义的差距。90年代初席卷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主义“大家庭”、接着是苏联的崩溃。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仅仅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北朝鲜、越南和古巴依然存在。

第三,工人阶级就其社会本质和历史目标来说,看来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的作用。而正如实践证明的,这并非偶然。当然,工人阶级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是人数最多的社会阶级。但同任何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阶级一样,他在知识上有局限:工人没有时间和力量追踪科学和理论思想的发展。这个阶级在社会性上也有局限:由于缺乏科学和理论修养,工人不能顺利地、与知识分子同等地参加管理社会事务。

从前流行说工人阶级有高度的组织性。但这看来同样牵强附会。工人本身仅仅自发地、只是在初级的、基层的水平上——在工厂、在生产部门(通过工会)组织了起来,较为复杂的组织形式只有在知识分子参加这些事业后才有可能。当前,工人的群众运动只有在组织上团结起来的(经过政党成员)、知识分子队伍成为领导的那些国家中才会发生。知识分子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以工人阶级的名义行动。但恰恰他是真正的领袖,即象以前所说,是工人阶级一切胜利和成就的鼓舞者和组织者。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那样一个事实:在前资本主义形态中,任何一个被剥削阶级(无论奴隶还是农奴)都不能成为历史创造的建立新制度的主体。这些阶级通过革命斗争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形态岌岌可危,但只有在该形态内部成熟起来的新的社会力量,才是它的真正的掘墓人。看来,无产阶级在大大动摇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再也不能做更多事情。

上述决定世界工人运动没有实现向它预言的在俄国的“历史使命”的基本原因,还可以某个特点进行补充。不考虑到俄国工人阶级在个人崇拜时期经受的那些变形,就不能正确理解和科学地说明他的现状。由于农村居民迅猛迁入城市(仅工业化时期,他在苏联境内的人数就从800万增加到2400万),以及斯大林镇压的影响,工人阶级的成份还在30年代末就已经改变了性质。昨天的农民成了其基本群众。他们得到了工业职业,但就其心理和世界观来说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农民、半农民。

因此俄国工人阶级中老是有两种就其倾向来说是对立的趋势并列。一方面,新工人的文化水平、职业化和阶级觉悟提高了。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社会基础不断受到冲击。正是这种趋势在过去促进了保守主义和我国一切生活领域中的停滞,而在当前是阻挠国内进行的改革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俄国工人阶级除革命时期外,并不是社会的先锋力量,不占有历史主体——其特点是作为新社会制度形成的基础——的地位。俄国官僚政治起过并且至今起着形成上述制度的力量的作用。工人阶级占国家人口的大部分,而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智力潜力,这种情况不能对进行基本社会改革起决定性影响。

当前阶级结构发生了什么情况?这方面正在出现什么变化?众所周知,改革年代曾向官僚政治发动了积极的进攻,但目前还没有带来可感觉到的结果。它仍然保持着自己在经济和国家机构中的关键地位。

最近开始的私有化将直接地、毫无疑义地使资本家在国内合法化并得到加强。这个阶级从前也存在于影子经济领域内,但其人数不多,对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也不大。在改革年代,俄国的影子资本主义加强了,对行政经济起着破坏性影响。现在它正在不择手段地合法化,争取政权的斗争很活跃,企图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在财产非国有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学者已经称之为“中产阶级”的新的社会集团。这里指的是创办主要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股份和合作小企业的小企业主。看来,对这个“中产阶级”作出结论还为时过早。问题在于,归根到底个人——工人和合作社工作人员——工人仍将不属于中产阶级,而是属于工人阶级。在同样程度上,从事智力劳动的个人和合作社工作人员仍然属于知识分子。另一个问题是,在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成份中,这些集团将具有特殊性,将是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其利益的特殊的所有者集团。

工人阶级能否起拟定的改革的领导者和领袖的作用呢?根据全部情况判断,不可能。“崇拜的”和“停滞的”惯性势力在其内部还很大,调和和“螺丝钉”心理广泛保持着:人们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不是通过斗争和工作,而是从不管信奉什么社会-政治方针的任何领袖手中获取。当然,今天有许多工人准备不惜一切地为正义的事业服务。但他们在其环境中不起多少重要的作用。此外,就发展水平和眼界而言,这些人不能领导争取革新我国社会的斗争。

工人阶级有成为将来文明改革的主体的历史可能性吗?很遗憾,对这个问题也必须作出否定的回答。问题在于,正如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的,工人阶级没有历史前途。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随着电子计算机化和自动机化的发展,这些国家中在物质生产中就业的工人人数迅速减少,只占雇员总数的15—17%。例如,在美国,“蓝领”(工人)今天只占雇员总数的10%。俄国脱离了这一发展趋势,这是因为我国技术和经济发展落后,只是因为社会生产的粗放性。随着摆脱经济危机,随着采用集约的工艺,工人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国也将开始不断缩小。他已经既不能成为“首要的”、也不能成为“最强大的”生产力。

在这些条件下,谁能够担当起历史主体和文明改革的首倡者的作用呢?十分明显,这里有两种可能,有两种我国社会今后变化的基本道路。首先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在今天条件下是十分现实的。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中的进步力量今天是孤独的。社会舆论已经安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人着手在科学上以及直接在日常生活上试图搞清下列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私有制,什么形式的资本主义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各种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理论上的解除武装和在社会政治上的孤立,可能导致从前的影子资本和我国合法的暴发户在同官僚政治联合起来后,使国家恰恰走上摆脱危机的资本主义道路,那时,俄国资产者、资本家阶级自然将起来领导以后的变化。

第二,社会主义(普遍民主)道路。今天它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70多年的负面经验,在意识形态上的和心理上对其前途的失望有了准备。同时应当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到,对广大劳动群众来说,没有另一种向前发展的选择。究竟是谁,即哪个阶级能够领导沿着社会主义(普遍民主)道路前进?

按一切情况判断,当前进步的知识分子应当肩负起这一任务。为什么?首先因为他在实际上已经在实行的改革中起着主导作用。他的代表人物比工人和农民的代表人物更快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并正在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他们在各级社会管理层次上新形成的权力机构中占据关键地位。进步知识分子正在制定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战略策略,为民主和公开性在我国生活各个领域内的胜利而展开激烈的斗争。他按人数在工人阶级之后占据第二位,并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当然,知识分子在其活动中应当考虑到工人、企业家、青年、领养老金者及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但他在越来越使自己能上升为社会领袖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立场。

从历史前途的观点来看,未来也属于知识分子。劳动的国际化、电子计算机化和自动机化、活劳动为自动化的劳动所排挤等等,将使工人阶级和农民日益把“直接生产力”的角色让位于知识分子。一种特殊形式的所有制——可以看作知识分子从“中间阶层”变成一个特殊社会阶级的完成阶段的智力所有制,已经形成并获得了公民权。今天知识分子已拥有列宁认为各个阶级据以评定的那四个特征。

或许,只有当知识分子成为独立的阶级时,马克思预言的科学变成直接生产力才会具有现实的特点。科学恰恰将从知识分子中找到自己的物质体现者,而历史将从中找到新的社会主体,这种新主体能够走向更加文明的活动,建立那种将不可分割地建立在最新科技进步成就之上并被称为社会主义、后资本主义或随便什么的社会制度。他也应当领导新的后工业信息社会的建设。

因此,知识分子从理论上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把一切进步力量团结在社会的社会主义(非资本主义)改造方案的思想周围,在工人、农民、青年、领养老金者及其他阶层中,对必须沿着民主改革道路继续前进进行解说工作,在克服拖延很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中实际实现领导作用,是当前时期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必须制止俄国资本家阶级同外国资本和本国资产阶级一起把国家引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任何努力,因为这条道路不会给俄国多灾多难的人民带来渴望的社会解放。只有走社会主义的(普遍民主的,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俄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知识分子社会成分不一,由不同阶级的代表形成,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服务。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对承认知识分子在社会-阶级上没有独立性的主要论据。实际上,这种观点已过时。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知识分子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在基础科学、军事工业综合体、国家管理、普及教育、医疗法律保障以及形形色色同各个具体阶级的利益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服务领域内,他的队伍正在变得越来越壮大。所有这些知识劳动部门主要保证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今天正是这些由全民利益联合起来的人们稳定的社会集团构成今天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

因为工人阶级同机器大工业相联系,所以恰恰是他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这种意见同样在俄国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但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考察过,技术进步的性质也随着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工艺的科学含量大的中小自动化生产代替了机器大生产。而在这种生产中主要生产力已经不是工人阶级,而是知识分子。工人的劳动今天仍然被使用于机器生产(它们是技术发展的昨天),以及作为自动化生产系统中的辅助劳动来使用。

因此,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反映在工人阶级的生活中,而是反映在知识分子的活动中。显然,当今对抗的现存各阶级——工人和资本家、农民和土地所有者——还将长期存在。但他们全都——甚至资产阶级(资本家)正在逐渐变成知识分子为了技术进步和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利用的非主要阶级。既然俄国和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同科学和文化的作用的提高相联系,在这种条件下,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体。

(摘自俄国《半人马座》杂志1994年第6期)

标签:;  ;  ;  ;  ;  ;  ;  ;  ;  ;  ;  ;  

历史创造的新主体问题_知识分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