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与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两个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两个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1.2 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2)06-0020 -03
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社会 主义建设者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十分现实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列宁与邓小 平,最具典型性的是列宁与邓小平的两个概括。列宁与邓小平的两个概括,在理论上是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研究列 宁和邓小平的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处 理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 确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在俄国推翻了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即社 会主义制度。但是,资本主义列强不能容忍一种异己的社会制度的存在,试图把它“扼 杀在摇篮中”,发动了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同俄国国内的白匪叛乱勾结 在一起,里应外合,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和严重的威胁。然而,俄国 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粉碎了国内白匪叛乱,打退了 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 念: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天然敌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与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 系,俄国国内必须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切痕迹。但是,列宁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 的头脑,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不可能截然 分开。
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 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1]从列宁的这一概括和其他有关论述中,可以归纳出列宁关于 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大 厦,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这一基础的直接来源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列 宁看来,在一个农民国家里,如果不能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厦 ,那么社会主义就根本建不成;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 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因此,“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 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2]第二,引进 资本主义的技术和设备。列宁非常重视对资本主义技术设备的引进,并把这项工作看作 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列宁认为,苏维埃国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它必须 尽快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否则就不能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在列宁这一思想的指 导下,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从而大大加快了俄国 技术设备的更新,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于恢复和发展俄国国民 经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资本家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来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经营管理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资本家那 里恰好具备。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仅要善于破坏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新世界;不但 不做合格的革命者,还要做合格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因此,列宁号召共产党员“向德国 人学习,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为了推进学习资本主义 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的进程,列宁还在苏维埃俄国推行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进的管 理方法泰罗制。列宁指出,泰罗制虽然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最巧妙手段,但它却包含着 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因此,苏维埃国家应根据自己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对 这种制度加以改造和利用。第四,聘请外国专家。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 以电气化为特征的大工业,这种大工业的劳动是社会化的、大规模的,是建立在科学成 就基础上的,所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受过科学教育的专家,没有具备各种知识、 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指导,便建不成社会主义。但是,在科学文化落后的俄国,大批的专 家从何而来呢?列宁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大胆使用国内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专家; 二是高薪聘用国外的专家。列宁指出,现在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的不是社会主义 的建立和工人的支援,而是那里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唯有掌握了文明的、 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苏维埃政权才能坚持下去 。
为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列宁概括了四种形式:第一,租 让。就是苏维埃国家以合同的形式把因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缺乏而无法经营和开发 的企业、矿山、森林的经营权和开发权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资本家可以从中获得高于一 般利润的额外利润或用别的办法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原料,而苏维埃国家从中获得的利益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短期内增加产品数量,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 合作社。苏维埃国家通过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把千百万居民联合组织起来,将自由贸易 所产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引上合作制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置于国家直接的领导、监督和调 节之下。第三,代销人。就是苏维埃国家把作为商人的资本家吸引过来,付给他们一定 的佣金,由他们来销售国家的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这是国家资本主义在流通领 域中的基本形式,体现着苏维埃国家同流通领域中的私人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它有利 于促进社会主义流通渠道的建立和发展。第四,租借。就是苏维埃国家把国有的企业或 油田、林区、土地、矿山等租给企业资本家,让他们在遵守国家法令的前提下进行经营 ,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经济的设备和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开发国内资源。通过这些形式,使社会主义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全面运用,并被 邓小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把列宁的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概括出了“对外开放 ”的理论。他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关起门来是不行的。这叫对外开 放。”[3]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平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角度,从中国现代 化建设长期性的角度,指出对外开放必然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他说:“ 如果说在本世纪内我们需要实行开放政策,那么在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内中国要接近发 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离开这个政策,离开了这个政策不行。……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 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么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 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4]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第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西方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的开放,这是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的主要途径。二是对原苏联和东欧国家 的开放,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与我国有很大的互补性。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 家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和土地,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这三个方面, 重点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第三,对外开放是多样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 和交往日益多样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 领域,而且包括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第四,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第一个 层次是经济特区。兴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第二个层次 是沿海开放城市。这是继特区之后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 地。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地区是内外交流的结合部,通过这些地区的开 发和发展,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第四个层次是沿江、沿边、沿路城市和全国内陆城市 。这些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它们以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为依托,通过引进 资金和技术来加快自身的发展。第五,对外开放也是改革。邓小平阐明了对外开放与改 革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目的也是 为了搞活经济,因为闭关自守必然导致经济落后,对外开放才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改变中国的落后状 态,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外 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改革,而且是更重大、更深刻的改革。
(三)
邓小平的概括与列宁的概括比较起来,从外延上来说,邓小平的概括要宽泛得多;从 内涵上来说,两个概括是一致的,但邓小平的概括更简明扼要,同时也使列宁利用资本 主义的思想更加系统化,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一,更好地解决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理论上,列宁虽然突破了社会主 义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这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看到了社会主义同 资本主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但是, 在实践上,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社会主义本身的不成熟,列宁仍然侧重于强调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斗争,强调利用资本主义的危险性,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 面。在谈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经济竞赛时,列宁说:“这不是竞赛,这是资本 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拼命的激烈的斗争”,“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的又一斗争形 式。”[5]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同一性在哪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不能“长 期共存”?邓小平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更明确的回答,更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关系。邓小平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方法,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更全面 、更透彻的分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和平共处、相互学习、相互利 用,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的统一。经济落后 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世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可以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长 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直接吸收当今资本主义具有的一切先进成果,而不必重 复去走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漫长历程。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 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 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6]
第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首先, “一国两制”是对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实行和平共处思想的创 造性运用和发展。列宁指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 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7]在这里,列宁的和平共处指的是处 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处理社会主义制度同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提出,创造性地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运用于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 ,并明确指出这种内部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这是一种崭新的模 式、崭新的思维。其次,“一国两制”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创造 性运用和发展。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只限于某些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存在,只限 于引进和学习资本主义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及聘请外国专家。邓小平的“一 国两制”则不仅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和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且在社会主义国 家内让资本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并全面加以利用,这是一个创举, 是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资本主义。
总之,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列宁学习利用资本主 义思想作出的创造性发展,无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来说,都有着非 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列宁和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论断,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 建设,尤其有着十分现实而直接的意义。
标签:苏维埃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