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体系构建中国科技文献信息综合保障体系--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五周年的思考_科技论文

以创新体系构建中国科技文献信息综合保障体系--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五周年的思考_科技论文

以创新的体制构筑中国科技文献信息综合保障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5周年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科技论文,中国论文,体制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6月12日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英文名称为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成立5周年纪念日,它的成立是中国科技文献信息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中心几年来的实践体现了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的发展特色,代表了当前国内外文献信息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是网络环境下中国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事业发展的范例。作为中心成立与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人之一,现将中心取得的成绩、发展模式与机制以及提供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方法、经验作一梳理和总结。

1 中心的成立体现了我国科技信息管理体制的改革精神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能否有效地收集、保存、开发和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各领域和各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的科技信息资源,在国家层面上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1998年,科技部高瞻远瞩,顺应国际科技信息发展潮流,联合财政部等部委,建立了科技文献信息机构改革的试点,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体制、资金和文献资源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大幅度滑坡、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布局分散重复和文献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在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经国务院领导批示,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00年6月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该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机械工业信息研究所、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所、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等7个成员单位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两个网上参建单位组成。学科范围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药卫生四大领域的100多个学科或专业。

作为一个虚拟的科技信息机构,中心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这是科技部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理事会是中心的领导决策机构,由跨部门、跨系统的科技专家、文献信息专家,中心部分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业务负责人组成,科技部代表六部委对中心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这一创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打破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了隶属于不同系统的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中心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虚拟的组建形式,形成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全新管理模式,体现了我国科技信息管理体制的改革精神。

2 中心的发展代表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方向

中心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信息管理体制的改革精神,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以体制创新带动机制、制度和服务创新,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推进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中心的工作主要围绕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建设、文献信息揭示报道系统建设和网上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几方面展开。从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权威性出发,较完整地收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以网络为平台,构建分布式、特色化、个性化和协同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系统的发展。

中心的建设宗旨是充分利用国家经费投入的有利条件,坚持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公益性,坚持通过提供各类公共文献信息服务来体现中心的建设目标与效益,确保国家投入的存量和增量经费都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公共信息服务。几年来,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各类资源与服务的建设、发展和有效利用。在强调公益性和社会化原则的同时,针对某些特殊文献类型,在一定的服务范围内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坚持联合、协作、开放、共享的原则,从组织规划、建设管理、技术机制和服务模式等多方面推动中心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促进良性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全国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构建符合网络信息环境和市场经济机制的科技信息资源体系和管理机制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我国广大科技界用户的需求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的特点,中心积极采用国际国内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组织和联合国内有关力量,进行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组织、加工、管理和服务等有关的各种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订。开展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知识产权等问题的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科技信息服务的水平与效率,促进了科技信息服务向知识化服务转化,科技信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心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系统建设的特色,代表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

3 中心的建设遵循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服务机构。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出发,统筹规划,协调采购,克服了以往各单位各自为政,重复订购的弊端,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国家投入的文献订购经费的使用效益。在国家增量经费的支持下,中心拥有的外文文献资源数量有了实质性增长。2004年,中心各单位共订购外文期刊15500种,是共建共享前的4.5倍。拥有外文会议录等文献5700余种,是共建共享前的近2倍。据统计, 中心订购的国外期刊和会议录占国内引进国外相应文献品种数量的60%以上。国家强有力的增量经费支持,有效地盘活了各单位几十年来累计的存量文献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中心建成的网络服务系统,是一个连接中心各单位的千兆宽带城域网,该网同时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实现了百兆光纤互联。中心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科技界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任何团体或个人用户,只要能够上网,均可享受中心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这种由中心多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富有特色的、网络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为广大科技界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网络服务系统的建成,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心各单位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建立网络服务系统和文献信息加工体系,加强文献信息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全文传递和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中心各单位严格执行中心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和服务要求,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中心安排的各项任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单位整体业务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

中心在不断加强自身资源建设和深化信息服务的同时,还以网络为平台,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联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系统或单位,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全国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 中心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保障能力

于2000年12月26日开通的中心网络服务系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之一。中心网络服务系统开通之初,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免费科技文献检索和以多种方式提供全文传递。为了满足用户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近年来,中心不断丰富系统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增添服务项目。相继在网络服务系统增设了期刊目次浏览、文献题录数据库检索、联机公共目录查询、专题信息服务、表单式参考咨询及实时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导航、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国外预印本门户和科技热点门户等服务项目。此外,还增加了网上经费支付功能,增添了针对用户多种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服务项目。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为用户更加充分地利用中心提供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创造了便利条件,这种前所未有的、公益性的、方便快捷的、网络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深受国内广大用户的欢迎。

中心十分重视网上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其网络服务系统提供的文献数据库类型不断增加,各文献数据库的数据量大幅增长。目前,中心网络服务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科技期刊、图书、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标准和计量规程等文献类型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到2004年底,该系统提供服务的数据库数量已经增加到42个,是系统开通之初的7倍。已经积累了3200多万条文摘或题录数据,是系统开通之初的17倍。另外,中心还单独或与其他单位联合订购了100余种网络版外文全文期刊,供中国大陆的科技界用户浏览、下载。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订购网络版期刊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的机构,近期购买了北大方正13余万册电子版中文图书,供用户在网上检索借阅。从2004年起,中心先后在西部地区的4个城市和东部的两个城市设立了镜像站点,拓展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使中心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随着中心收集的和可提供服务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大幅度增加及其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中心提供的服务也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了解和使用。据统计,中心网络服务系统的检索访问量:2001年为470万人次;2002年为1150万人次;2003年为1610万人次;2004年达到1919万人次。2004年是2001年的4倍。中心提供的全文传递服务平均每月达到1万件次,90%的全文传递服务可在24小时内完成。到目前为止,中心网络服务系统报道的外文期刊有99.58%被检索利用,近50%的期刊被全文请求。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中心服务能力的增强,前些年我国外文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极度短缺和服务单一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中国科技界对文献信息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国家科技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有了实质性提升。

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心所取得的成绩反映了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心5年的实践是成功的, 成绩是显著的。其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开放、联合、共享”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探索了可行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为推动地方和行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了将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分布式的、联合保障的、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为全国用户提供分布式、特色化、个性化与协同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我们必须将中心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使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能力。

标签:;  ;  ;  ;  ;  

以创新体系构建中国科技文献信息综合保障体系--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五周年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