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探讨论文_廖晓数,罗金学,刘祥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100

摘要:针对城市老旧社区合流制排水,探讨了排水管网现状及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并针对老旧社区建筑密度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的情况,从基础资料,优化设计,施工安全,维护可靠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城市老旧社区的雨污分流改造,保护水生态环境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 老旧社区 雨污分流 改造

0 引言

大中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出于投资或外部市政接口条件的限制,许多社区内部排水采取的是合流制方式。此类排水体制虽能节省部分工程造价,但雨污混合水直排自然水体,造成大面积的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水体黑臭现象,给城市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城市老旧社区的雨污分流改造事项被逐渐提上日程。

1 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近几年"让市长下河游泳"的呼声也反映了百姓对解决和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强烈愿望。国务院也明确要求,2017年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导致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有机碳污染物及含磷化合物排入水体,使溶解氧降低。这些污染物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油脂等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当水中溶解氧低于0.2mg/L时,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致黑致臭物质,从而引起水体发黑发臭。有些黑臭物质如H2S的阈值很低(0.006μg/L),微量即可产生强烈黑臭。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污染源包括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其它污染等,尽管面源污染占整个污染的2/3以上,但点源污染却是城市水体黑臭的最主要原因。黑臭水体统筹化综合治理七字诀包括:截、引、净、减、调、养、测。截,就是切断点源污染,而雨污分流改造,则是“截”字的工程体现。

现今很多大中城市将雨污水分流作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营造 “宜居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武汉早就要求新建道路及小区均采用雨污分流制,对并已建市政道路上的排水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特别是为迎接2019年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市下发了“四水共治”工作方案,2018年计划投资约290亿元,实施446个项目,对中心城区及老旧社区进行了大范围的雨污分流改造,以期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并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

2 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根据项目现场调查所得的排水管网建设情况,城市老旧社区的排水问题大致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社区内部未建设任何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此类情况中,又分为两种,A类为社区内部雨水和污水管网在上游端为两套独立管网系统,但由于当时室外配套的城市污水管网尚未建成,社区内部污水管无法外接至城市污水管网,故两套管网在下游端合并,雨污水混合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半合流制,雨污分流的改造量小,也相对较容易。B类为社区内部完全只有一套排水管网,所有雨水和污水均通过该管网就近排至附近水体,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完全合流制,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量大,也非常复杂。

第二,社区内部雨污水管网均为独立设置,且建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社区内部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附近水体,但出水水质不可控,达不到出水水质要求。

第三,社区内部建设有独立的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室外也有配套的城市污水管网,但是社区内部的一些住户,处于种种原因,将部分污水管直接接入雨水管道系统中。笔者设计的16个城市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中,多达68%~82%的居民将洗衣机放在阳台,洗衣机排水直接进入雨水管中。此类污水含有大量洗涤剂,直排市区河湖,其中的磷势必造成河湖的富氧化,并恶化水体黑臭现象。

第四,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标准的提高,老旧社区的雨水和污水管网的管径,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不满足现行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五,由于缺乏维护和管理,很多老旧社区的排水管网堵塞严重,部分污水提升设施损坏废弃,污水溢流入附近水体。

上述几类排水问题形成的根源,一是市政管网建设不健全;二是彼时的经济水平和法规落后;三是彼时的环保意识落后,众多因素叠加导致了如今之现状。

3 雨污分流改造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排水现状,有的放矢,根据社区排水管网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据前面所提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改造设计大体分为如下几种策略。

3.1 废除原合流制管道

老旧社区的合流管道,包括全部为合流管(B类)和部分合流管道(A类),此类雨污混接现象,使得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针对排水管网中存在的第一类问题的B类管网,需要对原有管网系统进行摸排,理顺社区内部的雨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完全分流。对于破损堵塞严重或者雨污混接现象过于混乱的区域,应废除原有系统,重新兴建雨污分流系统。完全合流制系统的管道,由于串接有雨水口,管道内部又残留大量污染物,既不便用作污水管网,也不便用作雨水管网(沉积物会造成污染)。废除该类合流制管道,并结合第四类问题,按照现行规范要求,重新设计雨污分流管网系统为首选,该种策略主要适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建成的老旧社区。

3.2 利用原有管道

对于社区和建筑物前端均有独立的雨、污水管网系统,仅在管网末端进行合流的系统,包括第一类问题的A类管网和第二种问题的管网,应将末端的现状合流管保留为雨水管,新建部分污水管,将小区污水引至市政污水管网,原污水处理设施(如有)则可停用。这是由于新建污水管道管径较小,保留原有合流管道用作为雨水管道,可以节约工程投资20%以上。该种策略主要适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之间建成的老旧社区。

3.3 增设屋面雨水管道系统

针对第三种问题,阳台洗衣机废水含磷量高,水量大,是诱发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此类废水,涉及大量家庭,要求住户自己将洗衣废水改接至污水管没有可行性,因为阳台上并未建设有污水管道系统,故只能将阳台上的立管当污水立管使用。

为保证洗衣废水接入室外污水管网系统,需要沿建筑周边地面新建部分污水管网系统,并将原雨水立管的末端改接入该管网之中。为避免屋面雨水通过原立管进入污水系统,对污水处理造成冲击,还需要另外建设一套雨水立管系统。该立管顶端与原雨水口的悬吊管相连,底部则接入现有雨水管网之中。两者结合,方可彻底解决此类雨污水混接的问题。

3.4 考虑海绵设施的净化调蓄作用

初期雨水携带污染物质较多,包括冲刷路面携带的油脂类及金属类物质、从大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等,直接排入水体,也会对河湖水体的生物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改造设计中可考虑部分海绵设施,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蓄水池等等,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调蓄作用,减小雨水干管的管径,降低下游管道埋深,节省造价,有效解决城区内涝;同时也能通过这些海绵设施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达到净化初期雨水的目的。有研究表明,海绵设施对径流雨水中的TP、TN、NH3-N、COD、SS平均消减率分别为60%、18%、45%、40%、41%。

海绵设施还可增加景观水量,美化居住环境。但此种策略属于较高标准的要求,代价较大,如 海绵设施中的透水铺装造价为100-200元/m2,雨水湿地为500-700元/m2,人工土壤渗滤则高达800-1200元/m2,此类代价不菲海绵设施的取舍,取决于政府意愿和当地财政实力。

3.5 问题及应对策略

表1 排水管网问题类别及应对策略

4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涉及主体众多,协调困难

雨污分流改造施工过程中涉及主体众多比如与住户的协调,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和小区居民的协调等,协调难度大。当管线穿越铁路、桥梁、道路、河道时,还需与铁路、道路、环保、交管以及河道等主管部门协调。各方基于损失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思量,会对建设主体提出各种利益索求,如铁路安全维护费、道路交通导流费、路面开挖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等。如湖北省水泥混凝土路面开挖补偿费为240元/米左右,部分发达地区则高达500元/米,铁路安全维护费及交通导流费则难以量化,而改造工程项目往往受投资额度所限,全盘接受相关方的利益索求不太现实,因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显得任重而艰难。

4.2 施工环境复杂,限制因素众多

改造工程与新建工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新建工程场地内部的环境条件简单,限制因素相对较少;而改造工程,周边建构筑物众多,各种地下地上管线复杂。施工时既要考虑管线在平面上的避让,又要考虑重力流管线在高程上的冲突,还得考虑对现有构筑物安全的影响(距建筑基础不小于2.5m~3m)。无论是采取开挖施工、还是拖拉施工和顶管施工,都需要一定的人机施工空间,通常还需考虑施工对附近交通的影响,采取交通导流措施。

如一条埋深6m,管径DN600的污水管开挖施工,约需1.5m安装宽度,6m宽度放坡(坡比1:0.5计),3m宽度堆土(仅考虑单侧堆土)、挖机占4m宽,所需施工总宽度约为14.5m;即便按支护开挖施工,不考虑放坡,也需要8.5m宽施工空间,且由于地下燃气管线等原因,往往难以实施支护开挖。因而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在老旧社区则显得相当复杂,甚至难以实施。

因此,对于雨污改造项目,一方面,施工方需与设计方进行更多的沟通,以使改造方案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也应提升自己的施工能力,以适应改造工程严苛的施工场合。

4.3 基础资料不准确,存在安全隐患

雨污分流改造项目的方案立足于排水管网现状,故地下管线探测资料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设计优化和施工安全。市面上的管道探测单位目前采用的自动探测仪器,只能探测地下约5m左右的金属管道。而老旧社区的排水管道,大多为凝土管,自动探测仪器无法发挥功能,只能依靠人工寻找排水井盖,将其撬开后手工测量管径和方向,如此不但效率低下,也容易产生资料失真。而基础资料不准确,容易导致施工事故。比如武汉某一小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便发生施工过程中挖断原有污水管的事故,其原因便是管探资料不准确。所幸挖断的是污水管而非燃气管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准确的基础资料是设计合理和施工安全的前提,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求探测单位努力提高探测技术水平,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防止资料作假;三是要求设计单位加强基础资料验证,及早发现问题。

5 运维管理

排水系统大都处于地下,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其管道和设备都需要定期检修维护。老旧社区的排水管网往往缺乏维护,很少有人清通,导致部分管道排水不畅;还有部分污水提升设备损坏而停运,使得污水直接溢流入附近水体。

缺乏维护的原因主要在于排水系统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主管部门在排水系统建设完毕后,将其维护工作推给了社区;而社区则认为维护工作理应由政府负责,因而不少排水系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排水管道的清通以人工为主,但管道发生堵塞时,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具体的堵塞位置难以摸清,且清通手段有限,因而清通作业耗时长,投入人工多,劳动强度大,投入费用也高,目前市政管道清淤的价格为200~300元/米,按一个小区2公里的清淤长度计,一次清淤费用约40~60万。很显然,对于城市老旧社区,既无此技术能力,也无此资金实力。从这两方面考虑,笔者认为,排水管网的维护宜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托专业公司实施维护更为妥当。专业化的维护公司,可以有计划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并利用先进的清通和检查设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政府宜将这种维护模式形成制度,以明确职责;并提出维护细则要求,监督专业公司落实责任;同时也应落实资金安排,以确保机制长久有效。

6 总结

城市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是一项关乎城市水环境的民生工程,点多面也广,受限因素众多,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重视,并从基础资料准确,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安全可行,管理维护可靠等方面综合入手,才能切实做好城市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从而减轻给城市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为老旧社区居民带来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小平.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15,10.

[2]陈伟汉.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设计思路[J].建筑设计.2016,1.

[3]李剑锋.雨污分流应当因地制宜[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

[4]董春晓.实施城市雨污分流的意义及其改造措施[J].基层建设.2017,21.

[5]顾汤华.基于海绵城市下的绿地径流污染物消减分析[J].上海建设科技.2017,5.

论文作者:廖晓数,罗金学,刘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城市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探讨论文_廖晓数,罗金学,刘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