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德的时代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节俭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但它流传至今不仅没有衰竭,而且历久弥新,其原因不仅仅是它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对个人来说,“俭以养德”,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纯洁人生志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家庭来说,“俭以持家”,有利于家业兴旺,教育后代保持优良的家风传统;对国家来说,“俭以养廉”,有利于保持政府的廉洁,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整个社会来说,“俭以化俗”,有利于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缓解资源与人口、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正是由于节俭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所以在产生节俭观念的经济社会条件消失以后,节俭作为一种美德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今天对“俭德”一词的理解与古代思想家对“俭德”的诠释不可能完全相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逐渐抛弃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赋予其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因此,在对俭德的内涵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俭德的时代内涵。
一、俭而有度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处于奢侈和吝啬之间的一种中道。《周易·节卦》曰:“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发扬节俭、节制而又适度的美德,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通达、顺利;但如果以节俭为苦,或者说过分的节俭、节制则是不可取的。今天我们提倡的俭德,并不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在生活中节制过度的欲望,在用度上“俭而有度”。
奢侈作为俭德的反面,其危害性是很大的,西晋傅咸曾形象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在生活困难、经济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节俭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因此相对容易做到;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有些人任膨胀的欲望蔓延,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在金钱面前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标准,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理智的节俭,把握好俭与奢的度,不要使之滑向奢侈的深渊,才是对欲望最有效的限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养成奢侈的习惯,再想摆脱就很困难了。俭德的直接对立面是奢侈,但是节俭过度就会导致吝啬,这也是节俭不容忽视的一个对立面。俭与吝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从其表面来看,都表现为对财物的爱惜,用度的节省,但其实质却有天壤之别。吝啬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特别是舍不得花自己的钱,却舍得花别人的钱或国家的钱,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而节俭的实质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决不浪费,甚至是对自己非常节俭,而在帮助别人时却非常慷慨。可见,节俭体现的是“节己不节人”(《张子正蒙注·太和》)或“施而不奢,俭而不吝”(《颜氏家训·治家》)的高尚道德境界。雷锋的节俭行为生动地诠释了俭与吝的本质区别。
还应该看到,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仍然强调对物欲的节制,主张俭而有度,正是因为看到了节俭背后体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节俭不是天赋的自然本能,而是人以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节制欲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美德。在人自觉对物欲节制的过程中,不仅理性战胜了欲望,而且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养成节俭习惯的人,往往能够在逆境中磨练意志,砥砺人生,使人更加坚毅、刚强,从而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写:“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总之,今天的俭德观既反对过度占有或消耗资源的奢侈行为,也不主张为了节俭而舍弃必要的消费,更不是为了节俭的目的而违背人们生活本身的价值追求。它应该是既不挥霍无度,也不过分苛刻,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俭而有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费。应该看到,节己济人才是节俭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奢侈浪费还是吝啬,纵欲还是压制需求,都不利于人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节约资源
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朱德也曾强调:“‘俭’就是多方面的节约。在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无论是现金和物资,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尽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尽量少用,节省下来的现金和物资应当储备起来。”
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虽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物质产品也很丰富,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却是人类永远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我们今天所讲的节约资源,其内容更为丰富。它不仅是指生活消费领域中对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消费品的节省,不浪费,而且包括生产领域中对材料、水、电、土地等能源、资源的节省,既不闲置,又不浪费;不仅是指对生产和生活中一切有形资源的节省,还包括对时间、空间、精神财富等无形资源的节约;不仅包括对一切非生命资源的节约,而且还包括对珍稀植物、动物以及人力资源的节约。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所倡导的节俭观要求我们合理适度地使用资源,包括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作为创造财富的物质力量的劳动本身。因为,过度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行为,对个人来说,可能只是浪费了金钱,但是对社会来讲,就是浪费了更多的资源,而且这种浪费行为会减少他人或后人对同种资源消费的机会。因此,当代的俭德观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不是抑制消费,这与传统俭德观有着明显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俭德观强调节约使用一切资源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对自然资源的节约。这是因为由于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奢侈浪费等不健康的消费模式以及环保意识的薄弱等原因,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使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性,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我们只有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坚决反对毫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利用自然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建立一种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陈云对国家的物力财力一定要用得恰当作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恰当,就是迟用、早用,多用、少用,先用、后用,缓用、急用的问题解决得好。”
这句话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俭德的时代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可见,今天的节俭观强调主体消费行为的社会性,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每个消费主体,无论是个人、企业、政府,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应该从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这既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明智之举,又是一种为后人利益着想的道德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为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一种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对资源的任何浪费,都会撼动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因此,提倡对资源的节约,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当代俭德观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物尽其用
今天的俭德观不仅要求我们在消费时应该有所节制,要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而且要求我们在利用资源时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减量式”“聚敛式”节俭,而且要求我们在生产领域中强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的“发展式”“增量式”节约,使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实现“物尽其用”,这就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合理配置资源,达到资源既无闲置,又无浪费,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对于生产者来说,就是用同样的成本实现产出最大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实现同等的满足程度付出的代价最小化。对“物”和“才”的使用,犹如医生治病救人,对症下药则能充分发挥药效,使病人恢复健康;乱开药方,则不仅浪费药物,而且会导致不可挽救的损失。企业要发展,国家要强大,社会要进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都离不开对“物”和“才”的合理使用。这种节俭理念,更加强调经济合理性,即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换句话说,它要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包括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今天的节俭观更加强调效益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节省。凡是超过必要的限度,不产生效益、不必要、不合理的消费,都是要反对的,而能带来效益最优化、最大化的消费都是我们追求的。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马克思认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无论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还是其他社会财富的创造,都要耗费人类的劳动时间,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消费。因此,马克思把一切节约高度概括为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这个意义上说,节俭利用一切资源、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就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具有俭德的人,总能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因此容易产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从而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而不会不劳而获,掠夺别人的财产,孟子说的“俭者不夺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关于“俭德”的时代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俭约的品德”。具体来看,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习俗、文化状况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德。同时,反对奢侈和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今天的俭德观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原文标题为:俭德的传统诠释与时代内涵,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