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新埃洛瓦”_卢梭论文

论卢梭的“新埃洛瓦”_卢梭论文

试论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伊论文,卢梭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符合自然道德的纯洁爱情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的描绘;对建立在诚挚、纯洁和友爱基础上的爱情的肯定,反映了作者与贵族文明截然相反的新的社会思想。小说以简单的书信体形式,寓思想、哲理、情感和自然景色于一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卢梭 《新爱洛伊丝》 爱情 反封建 自然

文学史上不少重要的作品并不总是一直为人们重视的,卢梭的《新爱洛伊丝》问世时虽然曾使纸贵一时,但在人们激动的狂潮过后,这部书信体小说随着作者不幸的遭遇也遭到了凄惨的厄运。多年之后,卢梭在谈到《新爱洛伊丝》时说,“我这部小说现在是死寂了,我也知道它死寂的原因,但它将来是一定要复活的。”①历史证明了卢梭预见的正确性。然而,如何看待这部书呢?法国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此书“出于色情的梦幻,而归之于伦理道德的教育。”②这种看法颇有代表性。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读一读此书,我们认为,书中爱情故事只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个外壳,正如卢梭在作品序言中开宗明义指出的:“我看到时代的风尚,发表了这些书信。”③

《新爱洛伊丝》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圣-普娄和朱丽这对青年男女的悲剧,歌颂了纯洁美好、真实自然的感情。圣-普娄是一位学识渊博、年轻俊美的平民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被聘为贵族戴唐日男爵女儿的家庭教师是很自然的。朱丽是一个聪慧而又温柔的姑娘,圣-普娄对教育朱丽非常自信,却没有想到会发生感情上的波澜。他身不由己地陷入恋爱的苦恼之中,但他的平民身份不允许他向贵族小姐求婚,他只能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热烈的热情:“对有价值的对象的敏感,爱人们所尊敬的长处有什么罪过呢?”他热爱朱丽决不仅仅爱那“容颜的魅力”,而是爱她“感情的魅力”,他对别人遭受不幸的温和的同情,正直的心和纯朴的趣味,实际上是一种持久动人的精神魅力。然而,由于身份的差异,他只能打消对幸福的希望。他请求离开男爵的家。其实,纯真、敏感、多情的朱丽表面上矜持,而内心却深深爱了圣-普娄,她写信说:“我也只得说出我的隐衷了,……我只崇拜你。”随着书信的往来,他们终于冲破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束缚真诚地相爱了。小说告诉我们,这对青年不仅在情趣和年龄上非常般配,而且“通过多方面的接触感到各方面协调一致”。在爱情上他们是平等的,他们的爱情是在共同生活中和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这种爱情从一开始就具有十分动人的力量。朱丽说得好:“我觉得,真正的爱情是一切联系中最贞洁的。”这对青年完全应该获得幸福。在这里,卢梭把爱情当作一种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来颂扬。朱丽在不可能嫁给圣-普娄的情况下,为了圣-普娄对她的一片痴情,毫不犹豫地与他缱绻。这在卢梭看来并不是过错、而是十分高尚的。

作品在歌颂真挚爱情的基础上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对青年的迫害。小说中,圣-普娄和朱丽自然而又纯真的爱情,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朱丽的父亲戴唐日男爵封建等级偏见很深,他眼中的圣-普娄不过是个既无门第、又无财产、身份低微的穷书生。因此,他为女儿另选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要女儿嫁给曾经救过自己的命、年近五十的沃尔马。男爵的这一举动固然是因为这位沃尔马曾经有恩于他,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沃尔马是个大贵族。起初,朱丽对此还有所抵抗,并不答应这门婚事。朱丽痛斥父亲野蛮残酷,“把女儿当成奴隶,当成商品”拿她的生命去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可是,专横的男爵父权思想十分严重,他粗暴地打了朱丽,声称今后不准再提圣-普娄的名字,并且指责威胁圣-普娄。对此,圣-普娄愤怒地谴责道:“残忍的父亲,请想一想,您哪里配得上这个美丽的名字,请您想想看,您干了多少杀害儿女的可怕罪行啊!一位温柔听话的少女因为您的偏见牺牲了幸福啊!”这样,朱丽和圣-普娄之间符合自然道德的纯洁爱情与封建的社会道德之间构成了尖锐的冲突。作者通过他们感情上的痛苦来评击封建门阀等级偏见的残酷无情。朱丽在一封信中激愤地喊出:“自然,甜蜜的自然,我蔑视一切毁灭你的权力的野蛮道德。”卢梭对社会不平等带给一对恋人的痛苦倾注了满腔的同情,他借爱德华爵士之口,控诉了贵族阶级:“贵族,这在一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又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们压迫以外,还有什么?”这里,卢梭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最猛烈的抗议,喊出了那个时代最强烈的呼声。

卢梭说过:“凡是真正的爱都是充满着热情的,其所以那样地充满热情,是因为在想象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真正的或虚幻的完美的对象。”④他的这种对真正激情的歌颂在法国文学中还是第一次。小说把朱丽和圣-普娄的激情描绘得火一般热烈。书中大声疾呼:“啊,感情!没有受到你的撞击的人有着怎样的铁石心肠啊!”卢梭认为,激情的冲动是不可战胜的,它是各种崇高感情之父,它蔑视卑鄙庸俗的灵魂,又能使正直的心灵更加高尚伟大。小说宣扬真正的激情至高无上,指出,“人心只顺从自己,摆脱束缚。”有钱的男爵拒绝把女儿嫁给没有财产和地位的平民,这又算得了什么,自然法则决定着朱丽和圣-普娄相爱。圣-普娄对朱丽说:“你没有看出来,结合是最神圣的吗?在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关键问题上还缺什么呢?难道只有公众宣布一下才行吗?”他们愤慨那些社会偏见、不公正和残酷的习俗,认为这些习俗“改变永恒世界的方向,动摇人世间的和谐”。圣-普娄在写给戴唐日的信中直言不讳:“我的权利比您的权利更加神圣,您祈祷自然,可是,无视自然法则的不正是您吗!”因此,两位青年冲破世俗的偏见,勇敢地相爱了!卢梭通过圣-普娄对恋人的等待,克拉朗斯树丛中令朱丽昏厥的吻等具体细节,把男女主人公的恋情描绘得真切感人,令人神往。在卢梭之前,有谁以如此动人的情节表现“两颗心彼此接近的强烈冲动”呢?有谁用如此热情的语汇描绘过这些神奇的景象呢?作品中的青年男女没有贵族沙龙中尖酸刻薄的讽刺,没有故作俏皮的谈吐,没有言不由衷的试探,他们的爱情不再是转瞬即逝的逢场作戏,卢梭把他们的爱情表现得合情合理,真挚感人。然后这对恋人顺理成章的婚姻最终被家庭和社会的偏见所阻碍,仅仅因为这个男青年是个平民,如此强烈的感情被上流社会扼杀了!

卢梭通过人物之口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小说中写到,圣-普娄被迫离开朱丽后外出旅行,在巴黎担负起评论家的重任,他在给朱丽的信中,对巴黎贵族上流社会作了辛辣的抨击。在卢梭的笔下,上流社会一片虚荣奢侈,统治阶级冷酷虚伪,贵妇人寡廉鲜耻,矫揉造作,权贵们道德伦丧,性格刁钻,阴险狠毒。他们在书中“都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⑤。卢梭认为,城市是坑陷人的深渊。圣-普娄说:“我觉得一切自然的感情在这里都被虚伪、淫侈的风气破坏无余了。”这是对上流社会的有力控诉。

与巴黎上流社会形成对照的是圣-普娄去过的尚未被“文明”开化的岛屿和山区。圣-普娄赞美那些接近自然状态的人民的纯朴生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说它和大自然的永恒规律协调一致。作者笔下的克拉朗斯乡间同样充满了赏心乐事,避开人欲横流的世海,建立一个宁静友谊的孤岛,“到处是秩序、和平、纯洁,既不见奢华,也不见炫耀,一切都随从人的纯真的心意。”这充分反映了卢梭反对贵族文明,主张“返回自然”的一贯思想,从而使普通的爱情题材有了更深广的社会内容。

卢梭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封建专制和对上流社会的控诉揭露上,他在作品中提出激情和德操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倡一种新型的友爱关系。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朱丽的母亲发现了圣-普娄写给朱丽的信,知道了她们的秘密后她气极而死。这使本来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了。圣-普娄想接受好友爱德华爵士的建议,要求朱丽脱离家庭和他一起远走英伦,可是朱丽受宗教影响很深,意志不坚,又有一颗善良的心。她认为,不应该为了爱情而牺牲亲子之情,母亲去世的惨痛使她更不愿伤害父亲的心,加之圣-普娄向戴唐日男爵让步,周围的人又异口同声地劝她嫁给沃尔马,她终于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与沃尔马结婚,但是,爱是不能忘记的,朱丽出嫁后向丈夫讲述了过去的恋爱,且始终惦念圣-普娄,其丈夫也慷慨大度表示谅解,并主动地把圣-普娄请回,担任儿子的家庭教师。这样,朱丽和圣-普娄朝夕相见。他们表面上彬彬有礼、相安无事,实际上仍然相互爱恋着,竭力克制内心的感情波涛。

卢梭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追求一种真挚、持久、超乎功利的柔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爱情追求总是同现实发生着种种冲突;真正的爱情,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总是难于完美的婚姻形式来实现和达到。因此,卢梭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不能丧失的那一切。”⑥这种令人神往的美好感情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这在法国文学中是前所未有的。在卢梭之前,法国文学大都反映上流的情况,赞赏以损害婚姻关系为代价去寻欢作乐的所谓“爱情”。普莱沃神甫在其作品中以同情的笔调描写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女人,在马利伏笔下,贵族男女在结交过程中互相挑逗、探测、打情骂俏。而卢梭一反传统,提出激情和德操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二者视为同一种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说明只有富于真正激情才能有高尚的德行。卢梭替主人公找到了真正德行的意义。朱丽向往纯真的爱,是从心底把它当作最甜美的愿望。对此,朱丽看得很清楚。她说:“当我想到那些心怀鬼胎的人竟然侈谈德操,我就颤抖不已。德操这个应该受人尊重,却被人亵渎的字眼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因此她宁愿命赴黄泉也不愿欺骗丈夫。这样,激情固然不会在多情善感的人身上熄灭,但是遵守德操和义务却使她始终忠于丈夫和家庭。小说最后,朱丽为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愈,她在临终前写给圣-普娄的信中说,“现在我依然对你怀着爱情,过去的事虽然坦白了,但不感到耻辱……在人世将我们分开的道德,将会使我们在天国结合,我将在愉快的期待中死去。”作者的这种处理充满温情而又飘溢着洁净无瑕的动人的芳香,在十八世纪淫靡社会风气中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诚然,卢梭试图在德行和激情之间找到一条道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在爱情婚姻上鲜廉寡耻,自由放纵。卢梭的同时代作家拉克洛在小说《危险的关系》中就揭露贵族虚伪残忍、冷漠奸诈、工于心计等丑行劣迹。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卢梭对真实激情的呼唤,不管怎样微弱,不管被认为怎样大逆不道,毕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难怪当时许多人读了《新爱洛伊丝》之后宣称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新爱洛伊丝》对法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小说体裁和优美的景色描绘歌颂了真挚自然的爱情,在法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清新明澈的篇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运用简单的文学形式写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是《新爱洛伊丝》的一大特色。故事在人物的通信中展开,除圣-普娄和朱丽的通信外,还有爱德华爵士和克莱尔等人的通信。作者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在爱情上不自由、受尽压抑和束缚中的种种痛苦、委屈、矛盾、失望、顾虑作了细致深入的刻划和尽情的渲染。书信体小说为英国作家理查逊最早采用。理查逊的作品经过普雷沃神甫的翻译介绍,在法国广为流传。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一定程度上受理查逊《克拉丽莎》的影响,但在深度上远远超过了理查逊的小说。狄德罗曾称赞理查逊的作品场面千变万化,人物层出不穷,卢梭却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理查逊固然能很好地描绘所有场面和人物的特点,但他在场面和人物数量方面同最乏味的小说如出一辙。卢梭批评他们总是拿大量的人物和奇遇来弥补思想的枯窘,不断表现闻所未闻的事件和走马灯似的一掠而过的新面孔。卢梭深知:“要把这个注意力经常维持在同一个对象上又不借助神奇的遭遇那就显得比较困难。”但他知难而进,在艺术上推陈出新、注意使用单纯的题材和简单的情节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小说中人物虽然不多,但个个有特点。作者避免将书中的主角变成他的观点的代言人。《新爱洛伊丝》涉及了政治、艺术、宗教、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故而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有理由称《新爱丝伊丝》为“卢梭主义的百科全书。”⑦

一部讨论社会问题的书信体小说,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冗长的说教,但是卢梭却能独辟蹊经,将哲理巧妙地融入在小说中,避免将它变为乏味的、抽象的教义。卢梭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通过主人公的信函加以讨论,借助讨论反映同一问题前不同性格、不同态度的冲突。作者在情节背后藏而不露的技巧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使他刻划的浪漫传奇世界更有生活气息,更加丰富多姿、更富于激情。小说的句式节奏变化无穷,音调组合和谐,语调缠绵流畅,很好地体现了小说的内涵。

对大自然的描绘是《新爱洛伊丝》的又一特色。在欧洲文学史上,卢梭是深入全面地描绘大自然的第一人。他把自然带进了他那个世纪,标志着欧洲文学的巨大转折。卢梭首次在小说中表现了肥沃优美的湖岸,疏落有致的村庄、绿荫葱笼的树林,水波潋滟的湖泊。卢梭向读者揭示了阿尔卑斯山的壮美。他对以往作家从未涉足的地方作了卓越动人的描写:巍峨壮丽、丰富多姿的山峦,行人上方高高耸立的岩石,雾气浓密、飞流直下的瀑布,深不可测、惊心动魄的激流。这一切被真正仔细地观察,深刻地感受,并被或细腻或粗旷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叹为观止。

当然,卢梭追求的决不仅仅是诗情画意,他更感兴趣的是大自然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正是人和自然庄严的和谐,神奇的契合将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又是作者对抗虚伪文明的一种方法。在小说中,自然景色与人物感情紧密相关,十分契合。当圣-普娄头脑中转着阴沉的念头,他周围的事物似乎同他的内心一样的惆怅。花草枯黄凋萎,树木叶落枝断,雪花被大风聚在一起,在他眼中呈现出暗淡的色彩。当他心灵深处失去希望时,大自然也是死气沉沉;一旦他的希望复苏,一切变得异常活跃,充满生机。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美化着自然景物,乡村更招人喜爱,绿荫更清爽,空气更纯净,天空更明澈,百鸟的啼啭更充满了柔情蜜意,潺潺水流引起更新密的遐思,葡萄酒散发出更甜蜜的芳香。卢梭不愧为“伟大的自然画师。”⑧

本文来稿日期:1992年3月8日

注释:

①⑤卢梭:《忏悔录》第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⑧朗松:《法国文学史》,巴黎阿塞特出版社,1979年版。

③卢梭:《新爱洛伊丝》巴黎加民埃-弗拉玛里翁出版社,1967年版,以下引文同,不另注。

④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⑥卢梭:《忏悔录》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A DISCUSSION OF ROUSSEAU'S

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

Liu Yang

Abstract

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 written by Rousseau is more than aJove novel.By means of the descnip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hero and the heroine's pure love in keeping with human beings' natural ethics and feudal ethics,it affirms the love based on purity and friendship and exhibits the author's new social thoughts directly opposite to aristocratic civilisation.In this novel,thinking,philosophy,emotions and natural scenary are all blended in the form of sirnple letter writing.It exercise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upon the futureliterature.

Key words Reusseau 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 love anti-feudalnatural

标签:;  ;  ;  ;  ;  ;  

论卢梭的“新埃洛瓦”_卢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