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马克思人文思想的核心范畴_费尔巴哈论文

实践是马克思人文思想的核心范畴_费尔巴哈论文

论实践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范畴论文,人学论文,核心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性,也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诸多本质属性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和规定的。因此,实践是人成为人的根本,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实践。并且,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人学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的转变、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初步探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涵蕴。

马克思实践人学思想的形成与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同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39年初到1843年春。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1〕,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在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中占主导地位。此时的马克思曾提出人是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他说:“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的逻辑证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2 〕但他与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的自我意识又有许多不同:第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普遍性、个别性和否定性三者的统一,且其中个别性不仅在于它的抽象性,更在于它的感性和经验性。因为抽象的个别性只是自我意识的“原则”,而经验的个别性才是具有现实性的。这说明,马克思并不满足于抽象个人的观点,已开始把视线转移到感性具体的人上。第二,马克思认为个别自我意识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所鼓舞,就必须转化为意志而跨入实践领域。他指出:“当意志从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里走出来,转而面对着那世界的并没有意志而呈现着的现实时,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的精神,将会变为实践的力量”〔3〕, 即个别自我意识应从哲学里解放出来,通过实践而现实化,并认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就是哲学的世界化”。〔4〕当然,这时他所理解的实践, 主要是指哲学的实践,也就是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5〕

到了1842年,马克思由于遇到了要对书报检查令和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开始了对“历史之谜”的探索。在人的问题上,他继续沿着理性的批判方向前进,认为“人就是理性的生物”〔6〕, “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7〕同时, 马克思认为,人要实现自己的本质,要追求到精神自由,就离不开人的独立性和周围的现实环境,离不开独立的人对社会的改造和相互作用,否则,所获得的自由只能是抽象的、虚伪的自由。他指出:“自由主义肩上的华丽斗篷掉下来,极其可恶的专制制度已赤裸裸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8〕因而自由有真实和虚伪之分,要实现人的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就必须对“极其可恶的专制制度”进行批判。但这种理性的即体现意志的实践最终没有什么结果。理性和现实的矛盾使马克思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也促使了马克思对人探索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二阶段从1843年夏到1844年底,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时期。在人的问题上,马克思迅速转变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上,并很快和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首先,他不再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考察人,而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人,第一次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9 〕接着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10〕的思想。他告诉我们,人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不是在上帝或某种精神那里,而在人类自己身上。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就不能离开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就必须对现实的“苦难世界”进行“物质批判”即“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很明显,马克思不仅不赞成那种把人类个体仅看成是类的体现和用爱的宗教来解放人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观点,而且也不赞成那种从理性出发抽象地谈论人和人的解放的观点,而主张从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去考察人和人的解放。

其次,在1844年的《手稿》中,马克思从多角度、多层次论证了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的思想。第一,他认为“劳动……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劳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而“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的现实”〔12〕。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现实的生产劳动实践。第二,明确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3〕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一方面,能“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14〕,使人离动物界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本质特征的确证。他说:“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全部丰富性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15〕因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16〕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在实践中,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创造和证明着自己,人的对象和对象的人是相关性地统一在一起的。第三,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歪曲和丧失。实践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证明,但在私有制下,却出现了异化劳动。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变成了对自然界的丧失,人类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变成了类生活的否定。结果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人在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人被降到了动物的水平,劳动失去了人的性质。因此,必须扬弃私有制,重新实现人对自然界的占有,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第四,实践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17〕因此,一部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

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上,虽然马克思转向以实践的观点来研究人,建构自己的人学体系,从而大大超出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少地方,谈到人时常用“类的存在物”、“类特性”之类的概念,而在谈实践时,还不免带有些抽象和理想化的色彩。

第三阶段是从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真正形成。在人的问题上,马克思彻底消除了费尔巴哈的痕迹,十分鲜明地把实践作为自己考察人、研究人、构建人学大厦的基石。第一,他既批判了离开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人、理解主体的直观唯物主义,又批判了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强调要从现实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来理解人、主体。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下,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和发展。……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着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观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18〕这就是说,既不能把人归结或等同于神秘的、唯心的“自我意识”,也不能理解成直观的、自然的肉体存在,而应该是现实的、感性的、实际活动的、社会历史的人。这种人具有最明显的特征:实践性和主体性,才是构建科学人学理论的出发点。第二,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关系谐调完善的基础和桥梁。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19〕实践既是现实的感性世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人的存在形式。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并将自己的内在尺度应用于自然,使自然“人化”;通过实践,自然也在影响着人,人必须认识和服从自然规律,使人“自然化”。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与自然之间在这种活动中经过不断的、长期的相互作用,就达到了有机整合。他又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考察了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20〕这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同发生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实践决定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又是生产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1〕在实践中,人的双重关系得到了实现并日益谐调。第三,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2〕社会有机体无非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各种社会关系都是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中发生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23〕。因此,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才创造了自己的全部社会本质和全部社会生活,形成了自己的全部社会关系,并随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革新它们。“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每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人的活动来改变旧的环境。”〔24〕“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抽象的活动,而完全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活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活动。”〔25〕所以,马克思主张把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人所触及的整个感性世界的领域,都“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26〕。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他的世界观的转变过程是一致的,实践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马克思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才提供了古代先哲们早已提出的“人,认识你自己”这个千古之谜的钥匙。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27〕客观活动。它不仅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而且是社会性的活动,因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8〕同时,实践也是对象性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了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29〕这样,实践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种否定性关系。通过这种否定,使人与世界达到了有机统一。

实践的这种特点和优点不仅决定了它是人的生存本性和存在方式,生成和规定了人的诸多本质属性;而且决定了它是人成为人,人的本质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

首先,实践使人类自身得以产生和确立。混沌之初,客观世界无主客体之分。生命体的出现是物质世界发展历史中的一次重大飞跃。但是,动物的生存并没有在根本上超出自然界。一旦“人猿相揖别”,人就立即成为异质于自然客观世界的主体。“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0〕“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31〕。这就是说,人之为人,主要在于他创造和改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活动——生产实践。人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改变自然界,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更适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锻造出人类自身特有的实践主体性。只是在实践中,人才以自己的创造力量把自身同动物界区别开来,从而最终超出自然界。

其次,实践决定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32〕,人的意识、理性、智慧、创造性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掌握世界和变革世界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之一。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有生理的物质基础外,主要是在人类世世代代实践地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倒霉”的意识从一开始就纠缠着实践,它是实践的产物。“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纯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33〕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并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实现,而制造和使用工具,正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点和根本标志。通过劳动实践制造和使用工具,又表现了人的理性的机巧和智慧的力量。实践的需要和实践的展开,人还逐渐获得了使用符号、使用语言的能力。总之,人对自然的意识,人对人本身的意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正由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才有可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实践着的主体,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不断地追求和塑造着理想的世界。

再次,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性。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的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3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活动所制约的。同时,作为对象性的关系,也说明实践本身是社会性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因此,社会的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象社会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的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35〕因此,正是通过实践,才创造了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使“个人是社会存在物”〔36〕。

最后,实践使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一方面,实践是人的自由的源泉和实现途径。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即人获得自由,“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取得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7〕“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的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和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38〕“生产的发展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存在的主人翁,因之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翁,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翁——自由的人”〔39〕。因此,马克思视野里的人的自由是指现实的人运用现实的工具,通过现实的生产斗争、社会斗争等实践活动而争取和创造出来的。实践是人的自由产生和实现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人的自由是实践的目的和结果。马克思说:“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部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然由劳动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些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就是劳动。”〔40〕显而易见,马克思认为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和在劳动过程中对防碍目的实现的各种障碍的克服,就是自由的逐步实现;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目的的外化,是主体本质的物化,是主客体的全面统一,因而也是劳动者在实在形态上所获得的“自由”;在一定意义上自由也就是实践,劳动本身就是自由。

在历史上,思想家们曾经提出过关于人的种种规定,诸如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使用符号、使用语言的动物;人是科学、文化的存在物;人是价值的存在物等等。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侧面对人也提出过许多界说,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即人的本性;人是主体等等。实际上,这些关于人的种种规定,都可涵盖在人是实践的存在物这个命题中。实践不仅是上述人的各种规定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同时又是它们对象性的实现和表现。这里仅就两个命题,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即人的本性,谈谈实践对它们的本源性。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见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6条中。 原文完整的表述是:“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笔者认为,这个命题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核心命题。

第一,这个论断,并非是通常所理解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一般定义,而是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揭示人的人本学观点提出的一个特定命题。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又被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归结为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共同性,是因为他没有从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的缘故,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创造并表征了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而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和纯生物的类。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从单个的抽象物和类出发来考察人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提出了应从人所创造和表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出发来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规定是有层次的。实践是对人的本质的一般规定,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和最深层次。它生成了和表征着人的各种本质属性,并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社会关系总和”本身也是由实践“派生”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第二层次的。

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随着人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各种社会关系是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个人”中产生的,而且,“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42〕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变化发展了,生产力变化发展了,社会生产关系也就要发生变化,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实践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和变革的终极根源。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有一个重要提法: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原话是这样的:“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但由于从它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心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43〕。理论界有人据此,把“本性”视为“本质”的同义语,提出“需要即人的本质”的观点。他们的理由是: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活动就显示出什么样的人的本质。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

第一,我们认为“本性”和“本质”概念存在内涵上深浅差异。“本质”更侧重于揭示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或内在根据。“需要即人的本性”表明了人有需要的特点和需要对人的作用。而动物也是有需要的,需要对动物亦有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无法把动物和人从性质上区别开来。人和动物区分的关键在于满足它们需要的方式的差异。满足人需要的方式是人的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

第二,在需要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决定作用的方面,它决定着需要,创造着需要。诚然,需要也促进实践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44〕

第三,局限于从需要出发去理解人、人的本质,会导致生物本能主义。生物本能主义就是把人的生理需要看作是人的本能,是人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本性,而社会实践及其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则是人的生物本能的表现环境。这样,他们就离开了社会实践及其历史发展这个根本,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去解释社会历史问题,进而主张通过生物本能结构的改变来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由此可见,把人的本质归结为需要,其结果必然是把人的全部丰富的本质属性归结为生物需要,归结为本能,从而又把人归结为生物。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确立,实现了人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变革,具有不朽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使人学真正获得了科学的形态。实践是人类现实的、感性的、物质的、能动的、对象性的客观活动,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的展开的最基本最现实的形式,是人的生存本性和存在方式,因而也是人的全部本质特性、功能特征和本质力量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又是它们对象性的实现、表现和确证。从这个视角出发来关注和理解人,必然把人看成是现实的、能动的、社会的和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人。这就科学地界定了人的内涵,准确地把握了人的本质。

其次,它实现了研究人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的革命变革。在人的问题上,古代西方哲学家和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的片面性,除了别的根源外,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去把握人,揭示了人的“奥秘”和本质,克服了旧哲学对人的理解的局限性,实现了人学研究从抽象性、凝固性、单向性和实体性的思维方式向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性、运动性、中介性和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再次,它解决了人学与时代的人相脱离的矛盾。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的统一,人的世界和世界的人的统一,这就把人学紧紧地同时代的现实、同人们的现实生活、同社会的命运、特别是同变革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人民大众的使命历史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人学要研究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要与自己的时代同呼吸,与自己的人民共命运,即不仅要用各种不同方式去说明和解释现有的人和人的世界,而且最根本的在于现实地改变和建设人的新世界,锻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人。这样,马克思实践人学就实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注释:

〔1〕《列宁选集》第2卷,第576页。

〔2〕〔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5、258、258页。

〔3〕马克思:《博士论文》第64页。

〔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67、63、407、270、467、9页。

〔12〕〔13〕〔14〕〔15〕〔16〕〔17〕〔28〕〔32〕〔35〕〔36〕〔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96、127、96、96、128、97、131、121、122、123、121、122、368页。

〔18〕〔19〕〔20〕〔21〕〔22〕〔23〕〔24〕〔25〕〔26〕〔27〕〔34〕〔41〕〔42〕〔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49、41、17、18、76、51、51—52、17、18、29—30、362、18、363、48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30〕〔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514页。

〔31〕〔33〕〔38〕〔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9、551、507、147页。

〔40〕〔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12、31页。

标签:;  ;  ;  ;  ;  ;  ;  

实践是马克思人文思想的核心范畴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