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范式的更新与高考历史试题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史学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包括历史单科试题、“文综”卷和“大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明显地具有前进与后退、改革与守成对立统一的特点。从后退和守成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知识记忆(含机械记忆)要求的大幅度提高,题目表述和参考答案有向“以本为本”回归的倾向等方面。而在前进和改革的步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和新的史学范式的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集中研究史学范式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关系,重点讨论新的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影响,以及范式理论对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从史学范式的视角剖析高考历史试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当一定规模的史学研究群体用大体相同的观点、范畴和方法研究历史,并获得相当的成果时,一种范式就出现了。用范式理论研究高考历史试题,可从试题分类入手。如2004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从范式的角度看,就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类题目
例1 (2004年“文综”甘肃卷第20~23题)中国农民运动的时代色彩题。
例2 (2004年历史广东卷第27题)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失败的主要原因题。
例3 (2004年“文综”浙闽冀卷第20~23题)沙俄侵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苏关系题。
例4 (2004年“文综”甘肃卷第38题)列强激烈争夺山东题。
简析 本组试题按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设计,属传统型题目。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类试题一直主导着历史高考,甚至可以说,我国历史高考试题长期是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的一统天下。
第二类题目
例1 (2004年“文综”浙闽冀卷第37题)从哥伦布远航到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题。
例2 (2004年“文综”陕西卷第38题)葡萄牙、西班牙与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其区别题。
例3 (2004年“文综”天津卷第40题)欧共体、欧盟及其与中国的关系题。
例4 (2004年“文综”川渝湘鄂卷第12~15题)珠江三角洲与外地、外国交往题。
简析 本组试题按整体史范式设计,体现了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化发展这一重要的史学观点。其中例1配置了“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一组三幅)。此图选自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而我们知道,此书是整体史范式的经典之作。仅此一点便可清楚地判定例1和整体史范式的关系。
第三类题目
例1 (2004年“文综”北京卷第10题)铁路是工业化的缩影题。
例2 (2004年“文综”川渝湘鄂卷第38题)洋务运动与中国能源工业早期发展题。
例3 (2004年“大综合”广东卷7~13题)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经历百余年探索与抗争,取得辉煌成就题。
例4 (2004年“文综”浙闽冀卷第39题)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题。
简析 本组题目按现代化范式设计,侧重于考查经济现代化。由于现代化试题几年前即已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因此今年已不是从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表现、洋务运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般关系这一层面上来命题了,试题从经济现代化的具体方面(如铁路、能源工业)和某一地区(如东北)切入,这样考查的内容就更细致更深入了。
第四类题目
例1 (2004年“文综”春季卷第37题)三权分立学说与西方政治制度题。
例2 (2004年“文综”北京卷第37题)人权与人类文明的进步题。
例3 (2004年“文综”浙闽冀卷第12~15题)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题。
例4 (2004年历史上海卷第36题)以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流为主题,撰写小论文题。
简析 本组题目按文明史范式设计。涉及文明发展的试题,以往高考历史试题中也有,但今年如此之突出,值得我们关注。
第五类题目
例1 (2004年“文综”川渝湘鄂卷第20~23题)中日友好交往与中日历史上的战争题。
例2 (2004年“文综”春季卷第12~18题)国家统一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题。
例3 (2004年“文综”天津卷第37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对外侵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题。
简析 此组题目属综合范式类型,例1综合了阶级斗争史范式和整体史范式,例2综合了阶级斗争史范式和文明史范式,例3综合了现代化范式和阶级斗争史范式。
通过对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范式分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按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已成为高考试题设计的普遍现象,并呈现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研究历史高考试题命题的规律必须注意史学范式这个因素。
第二,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对我国高考历史命题仍有一定影响,但高考历史试题再也不是此种范式的一统天下了。
第三,我国史学研究正处于范式更新时期,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如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日隆,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也很大。对此,应高度重视。
二、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1.总体影响。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等新的史学范式引入高考历史命题后,展拓了命题者的思路,激活了命题者的思维,更新了史学观点,丰富了考查内容,强化了试题的时代感和启示性,从而引起试题内容质的变化。换言之,以前是在阶级斗争史的狭小范围内来选择考查内容,设计考查题目,而现在是在“大历史”的范围中选择考查内容,设计考查题目。因此,由新范式的引入而引起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带有革新的性质,其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2.具体影响。新范式提供新主题。现阶段的历史试题,尤其是综合测试卷中的历史试题,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和问答题都用“主题”来统率,这就需要很多有意义的“主题”。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难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而史学新范式则可以提供大量的“主题”。新范式的每一个重要观点或重要论析都可以成为一道试题的主题。如现代化范式的重要观点“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等,都可以作为历史高考试题的“主题”。
新范式的基本概念为试题提供关键词。如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是考查文明史试题最常用的关键词。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它们就经常出现在有关现代化进程史的题目中,并成为关键词。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它们则经常出现在考查整体化发展史的题目中,并成为关键词。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新范式提供新材料。上文说过,2004年“文综”浙闽冀卷第37题的三幅地图出自《全球通史》,这就是新范式提供新材料的典型例子。近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以材料丰富新颖而为试题研究者所称道。只要稍加分析,我们便可知道,这些新材料几乎都来自史学新范式,阶级斗争史范式提供的新材料相对来说就少得多。
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2004年历史江苏卷第30题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往考1912~1916年的中国历史,一般都是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而此题却集中考1912~1916年中国的社会进步,出人意外。但如果学生领会到这实际上是按现代化范式设计的一个新问题,那么就想到“点子”上了,因为现代化范式实际上已告诉我们解答此题的方向,即只要说明1912~1916年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进展,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史学新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上所列是目前我们认识到的主要方面。
三、范式理论对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的启示
史学新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既然明显地存在着,那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回避范式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重视范式,运用范式理论指导历史复习教学。
1.按史学范式整合历史基础知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①按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构建知识体系。现行高中历史教材虽是近年的修订本,但就其范式来说,基本上仍属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因此,按现行教材学习,牢固地掌握书中基础知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就可以构建起以阶级斗争——革命斗争发展为主线的历史知识体系。尽管这样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按现行教材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及其体系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捷径”,因而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是必要的。舍此而另辟蹊径去复习历史,至少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是不现实的。
②按新的史学范式整合基础历史知识,构建有别于教材的新的历史知识体系。虽然按教材体系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此又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按新的史学范式重新整合知识,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使我们更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基础历史知识。
A.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整体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这一转化的关节点在1500年前后。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交往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加强。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战”以后,世界整体化发展加速。20世纪末21世纪初,整体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迅猛发展。按整体史范式整合现行教材讲述的历史基础知识,可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B.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现代化范式认为,15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亦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按现代化范式整合基础历史知识,又可以构建起一种有别于教材的历史知识新体系。
C.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的历史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史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构成。按此范式整合历史基础知识,可构建起不同于教材的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在按史学新范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时候,笔者认为,作为中学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上面介绍的三种史学新范式中,选择一种新范式,构建一种有别于教材的新的知识体系基本上就可以了。至于其他新范式,略知一二即可。如果要按三种新范式构建三种新的知识体系,则可能产生负担加重了,收效却不大的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多。
第二,在三种新范式中,选择文明史范式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实用价值可能更大一些,因为文明史范式可以贯通古今,可以在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上包容吸纳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将历史上的文明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2.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审视和解读同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简单地说,范式的差异首先来自人们认识历史视角的不同,因而任何范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按不同的范式去分析同一历史现象,认识同一历史问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得到一些互为补充的结论。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深化了我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其二是在回答按不同范式设计的试题时,能很从容地作答。
如何用不同范式去认识和分析同一历史问题呢?下面以辛亥革命试作说明:
①按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此次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②按现代化范式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此次运动的领导人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③按整体史范式理解,从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它的爆发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一位伟大智者。
④按文明史范式理解,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如这次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又如这次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果。总之,我们完全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孙中山有其特殊的地位。
以上是一个典型例子。举一反三,其他问题可照此解读。
3.按史学范式选择和设计练习题。高考历史复习要精讲精练。范式理论启示我们,练习题不能按一种范式来选择和设计,而应按阶级斗争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文明史范式等来设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和问答题都要兼顾四种范式。当然,这是从练习的统筹安排的角度看,而不是要求每一套练习题都一定要包括四种范式的题目。试题的难度不能太大,要充分利用教材上讲述的知识和提供的材料,既要有直接出自教材的“死题”,又要有一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活题”。二者比例,视班上学生情况而定。
对于练习,教师要加强评讲,评讲中顺便介绍一些有关史学范式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脱离教材,脱离练习去大讲特讲史学范式是不可取的。对中学生讲史学范式一定要掌握分寸,一般是“点”到为止。点评的重要性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