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在课程体系中最直接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担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思想保证,起着关键作用。具体来说:“能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道德与法治》相对于其他课程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学生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唤醒人生、修正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唤醒能力
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专业教师十分紧缺,而惯性思维和实践都是把这门课程当成所谓的副科,是人人能上的。大多是划划重点,学生看看,应付考试,把一门好端端的课程上得如同嚼蜡,把理应丰满的课程上得只剩下骨架,导致没有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功能。其实“隔行如隔山”,不知道这门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应有的教育教学手段,就上不出学科的味道,就是误人子弟。针对缺专业教师以及不专业的课堂,我们要加强科任教师的专业培训。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行政区域范围内专业教师素养培训,学校更要加强校本研修,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相互观摩课堂,共同学习进步,领会并掌握每节课必须达到的教育效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内化知识,形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细化唤醒内容,增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向性
《道德与法治》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建构课程的基础,内容十分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们要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以及本学科的总目标,对学科知识进行细化,特别是联系我们农村学生的实际,内容校本化,提高培养学生的指向性。
1.要加强人生价值观唤醒。农村许多的初中学生生活于自然的状态中,自我意识不强。我曾经在学校做过测试,534名学生,75%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缺乏认识,对过去没有反思,对未来缺乏憧憬。所以,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要做的首先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人生价值的唤醒,这样学生才有发展的愿望与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个命题应该贯穿于初中的三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用好心理疏导内容,形成正确心态。农村的初中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上或多或少呈现出心理缺陷。我们要利用课本中的有关章节,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家长与学校相结合,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养成坚毅的品格、积极阳光的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因留守造成的心理阴影降到最低程度。
3.道德素养和传统文化的唤醒。正因为传统的道德感以及荣辱观的欠缺,使我们农村的孩子失去了人生中最为尊贵的东西,灵魂无处安放。习主席曾经说过:“抛弃传统,丢掉了根本,就割断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有时表现得令人恐怖,近年来,手刃亲人、弑师等恶性事件,无不折射出中国孝亲尊师的传统道德的沦丧。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现代社会必须需道德操守的灌输和培养,更要激活学生身上的传统文化基因,特别是我们农村孩子必须具备的优秀的传统,不至于在一两代人身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泯灭。好在我们国家层面已认识到这一点,要求学校加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
4.纪律法律意识的唤醒。农村的社会生态决定了我们学生身上存在自由散漫、纪律法律意识淡漠的缺陷。农村存在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有时强于法律的遵守。而当今中国的社会正由自然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十八大提出建设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公民具有纪律法治意识。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将是我们生活的护身符。我们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上好公民基本道德内容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这也是当代人生存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
5.社会责任感的唤醒。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知道,眼界决定境界,眼界决定格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通过国情教育、世界发展潮流教育,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唤起家国情怀,打开学生的格局,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改变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伸手不知创造的懒汉依赖思想。
三、实施多种唤醒方法,课内课外相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给人的印象是纯说教与道理,往往课堂显得苍白无趣无味。这与授课的艺术有关,传统的教授往往是总结问题式,重在结构分析,大多照本宣科,缺乏生活与实践。我们在授课时既要继承传统的注重内容的逻辑结构,同时必须融入各种教学手段,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例如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选取大量的佐证资料,旁征博引,深入生活。可以实施讨论、研讨、辩论等模式,打破一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通过课堂的有效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内化。《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学生知识的内化不能简单地拘泥于课堂,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内化知识。例如每一课后面大多有《拓展空间》部分,有些要求农村的条件不一定达到,但我们教师可以发挥创造性,模拟构建,认真上好。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亲身感受,促进成长。
总之,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唤醒,至少不要再发生孝女行为判断为乞讨行为,让每个学生成不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能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敢于责任担当、积极实践创新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论文作者:刘吉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农村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