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城市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人口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8)06-0012-04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二是随着人口城市化的阶段性推进,城市人口在不同城市间分布的变化,即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动。因此,人口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美国地理学家Ray M.Narthum根据人口城市化水平(δ)的不同把一国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δ=10%~25%)、加速阶段(δ=25%~70%)和完成阶段(δ在70%以上),他把这三个阶段描述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拉平的“S”型曲线。Narthum对人口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对一国城市化水平的判断。1987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32%,自此之后该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截至2006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3.9%,①按照Narthum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人口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我国目前仍有大批农民工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尽量避免人口向城镇集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参考联合国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对进入新世纪后世界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世界人口城市化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世界人口城市化开始加速,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29.7%(7.49亿人)上升到2000年的47.0%(28.45亿人)。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表1可知,2005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9%,即32亿。从世界各区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发达地区达到74%,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欠发达地区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43%;而最不发达地区仅为2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地区间的年度增长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从2000年到2005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度增长率为2.1%,各地区的年度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最不发达地区的4.1%、欠发达地区的2.7%和发达地区的0.6%,欠发达地区是发达地区的四倍还多,最不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率最快,几乎是发达地区的七倍。尽管不少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在下降,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但每年还是有较多的人口加入到世界城市人口的行列中。在2000-2005年间,世界城市人口以每年6200万人的速度增加,并且到2015-2020年还可能上升到7300万人,到2025-2030将达到7600万人。这些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主要来自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
整体而言,全球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各大洲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来看,与上个世纪相比,进入新世纪后的世界人口城市化状况略有不同。如图1所示,世界各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除大洋洲有过轻微波动外,其他各洲都是持续上升;2001年到2005年,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的地区中,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城市化保持加速发展,而且2005年北美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达到81%;与此同时,欧洲和大洋洲的城市人口呈下降趋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尤其是大洋洲2005年的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到70%,退回到加速阶段与完成阶段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是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接近40%,进入新世纪这些地区的城市人口保持加速增长状态。非洲的城市人口增长最快,2000-2005年的年度增长率达到3.4%。
图1.1950-2005年世界各大洲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数据来源:1.UN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1999 Revision; 2.UN Urban and Rural Areas 2001; 3.Urban Population,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2007.
2005年,世界人口总量超过65亿。从图2可知,2000-2005年,世界城市人口年度增长率超过了农村人口的年度增长率.增加的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2.7%)和最不发达地区(4.1%),增加的农村人口主要集中在最不发达地区(1.8%);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仅为0.6%,农村人口却已是负增长(-0.3%)。世界人口的不均衡增长正是世界人口城市化加速发展并且在欠发达地区速度较快、在最不发达地区速度最快的根本原因。
数据来源:1.Urban Population,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2007; 2.Rural Population,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2007.
二、世界人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入城市,人口城市化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发展有一定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主要是城市贫困人口的急剧增加。当前欠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畸形发展和部分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加深使世界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加剧,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城市贫困、公共服务、交通和环境等方面。
(一)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步调不一致
对一个国家而言,没有人均收入提高的城市化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城市化。虽然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发展较快,但它们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滞后于人口城市化,使得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缺乏经济基础。表2的数据表明,2005年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GDP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人均GDP为5181美元,相当于发达地区的18%;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更少,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5%。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农业份额都有所下降,服务业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而工业份额的变动较小。但是除发达地区以外,农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很大。2005年,在人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最不发达地区这一比重几乎是发达地区的9倍,人口城市化速度较快的欠发达地区也是发达地区的4倍(见表2)。所以,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在注重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也需重视对其人口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以此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二)城市贫民问题
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步调不一致极易使新进入城市的人口得不到预期收入,无力消费城市高价格的住房,进而造成欠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严重的城市贫民现象。2005年,在欠发达国家将近37%的城市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在最不发达的国家贫民窟居民更占到城市人口的3/4左右。从区域来看,2005年非洲的贫民窟居民占城市人口的比重最大,达到51%,接下来是亚洲的3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27%(见表3)。有必要说明,虽然表3中注明了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城市贫民窟人口的数据无法获得,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地区不存在城市贫困问题,只是相对于欠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它们的城市贫困人口要少得多。
(三)社会公共服务问题
据估计,2005年仅占地球陆地面积2.7%的城市面积却要容纳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也即每一平方公里城市面积居住着906个人。从表3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密度比较高,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非洲和亚洲的城市人口密度竟高达1589人/km[2]和1577人/km[2]。欠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密集主要是由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所致,而发达地区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逆城市化对降低城市人口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力。
人口在城市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全。从全球来看,有1.7亿(即5%)城市人口的安全饮用水供应得不到保证,6亿(即20%)的城市人口没有获得足够的公共卫生服务。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不正规的、过分拥挤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再看表3的数据,就城市公共卫生情况而言,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97%以上的城市人口的公共卫生已得到改善,几乎不存在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问题;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率(86%)稍高于世界水平(80%);而非洲(62%)及亚洲(74%)的这一比率均低于世界水平,城市公共卫生有待改善。此外,非洲16%的城市人口安全饮用水供应短缺,而其他地区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均在94%以上,已基本解决了城市安全饮用水问题。
(四)城市交通问题
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对货运和客运的需求量,道路建设得到不断改善,世界范围内的汽车使用量也显著增加。表4的数据显示,在2000-2005年间,世界平均车辆使用量为153辆/千人,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车辆使用量均远高于世界水平,分别为418辆/千人、768辆/千人和636辆/千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使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微,非洲和亚洲的使用量较小,仅为31辆/千人和55辆/千人。这些数据表明,全球的车辆使用量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均车辆使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然而,现在欠发达地区的车辆使用量正以超过发达地区的速度较快增长。在发达地区,尽管交通设施已经很完善,但过多的汽车使用量超过了城市交通设施的承载力,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倍增。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出现了与发达地区相同的交通问题。
(五)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加大了对交通和汽车的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和较大的环境压力。
交通运输消耗了全球1/4的能源使用量和1/2的石油消费量。如图3所示,2004年,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是欠发达地区的5倍还多,是最不发达国家的15倍还多。而且目前的情况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量还在继续增加,其能源需求量已占到世界总需求量的70%。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仍未能使用到现代高质量的能源,未来增加的能源需求量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油价持续上涨的国际能源形势早已使能源问题成为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人口城市化所引发的更多的能源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将可能成为阻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注:能源使用量等价于人均使用的燃油千克数,主要是指尚未转化为终端用途的原始燃料的使用量。
数据来源:同表2。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它在大气中的含量持续上升。目前,发达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9吨/人,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的2.5吨/人,而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只有0.2吨/人。表4所给出的2004年世界各地区的相关数据也清楚地反映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可惜这种正相关并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各国有义务为抑制全球变暖尽一份力,在促进本国人口城市化的同时,通过采取各项节能减排的积极措施以减弱这种相关性。
收稿日期:2008-08-11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