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RFLP法检测中国延边朝鲜族Apo E等位基因多态性

PCR-RFLP法检测中国延边朝鲜族Apo E等位基因多态性

耿玉荣[1]2011年在《ICAM-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脑梗死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基因K469E和G241R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并分析ICAM-1基因多态性与哈萨克族脑梗死的相关性,寻找该民族脑梗死的易感标记。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100例新疆哈族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者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G241R位点多态性,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并对实验样本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 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KK、KE、EE叁种基因型在脑梗死组中的频率分别为KK0.65, KE0.23, EE0.12,健康对照组相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KK 0.473, KE 0.391, EE 0.136,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x2=7.379, P=0.025)。KK基因型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672,P=0.010)。2.脑梗死组中K等位基因频率为0.765,E等位基因频率为0.235,健康对照组中K等位基因频率为0.668,E等位基因频率为0.332,K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分布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进一步计算OR值为1.617,95%的可信区间(1.051-2.487)。3.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ICAM-1基因G241R多态位点存在GG、GR二种基因型,脑梗死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G 0.90、GR 0.10,健康对照组相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G 0.9223、GR0.0727,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7,P=0.481)。4.脑梗死组中G等位基因频率为0.950,R等位基因频率为0.050,健康对照组中G等位基因频率为0.9636,R等位基因频率为0.0363,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490)。结论:ICMA-1基因K469E多态性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脑梗死相关,KK基因型可能是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脑梗死易感基因型,K等位基因可能是哈萨克族脑梗死的易感因素;G241R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脑梗死易感性无关联。

张芳[2]2016年在《IL-6和ICAM-1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突发性聋是指72h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的病因假说包括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自身免疫疾病、脂质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其中内耳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不同病因最后致病过程中的共同途径。目前认为突发性聋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探讨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找到突发性聋的易感基因,提供突发性聋发病的前瞻性信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研究的突发性聋易感基因包括:(1)血栓形成相关基因;(2)应激反应相关基因;(3)炎症应激相关基因;(4)补体因子H基因;(5)血管张力调节相关基因等。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突发性聋的易感基因可能不止一个;且基因多态性受地域、种族的影响,相同基因的同一位点,在不同区域、不同种族分布情况也有所差异,这些都增加了寻找到突发性聋易感基因的难度。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于内听动脉(亦称为迷路动脉),与颈内、颈外动脉吻合支纤细,因缺少有效的侧支循环,易引起内耳缺血。位于耳蜗的毛细胞对于缺血极其敏感,缺血1小时后即可导致毛细胞形态学上不可逆的改变。结合内耳血供、毛细胞的生理特点,以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突发性聋类似于心血管事件。而动脉粥样硬化在心血管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冠心病和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中均发现炎性标记物表达升高。突发性聋的影像学研究亦提示炎症可能参与突发性聋的发病过程,并影响疾病预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细胞粘附分子-1(intercellural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均为炎症标志物,在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6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增强局部炎症反应,增加血液粘稠度以及干扰脂质代谢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在白细胞迁移和稳定细胞间粘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受体结合后促进多种炎症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参与血管内皮损伤的过程。研究表明在炎症反应过程中IL-6与ICAM-1之间存在协同作用。IL-6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增强局部炎症反应;而通过p38和ERK1/2MAPK信号通路,ICAM-1也可促进IL-6的表达,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IL-6和ICAM-1水平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存在相关性,两者血浆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突发性聋的发病风险。基因的改变可影响转录及翻译,从而使相应的产物含量、生物活性发生改变。已有研究证实IL-6基因多态性影响IL-6的血浆水平,且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存在相关性;但对于ICAM-1与突发性聋的研究局限于蛋白水平,国内外尚无关于ICAM-1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研究的报道。此外研究表明IL-6基因与ICAM-1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同时携带IL-6-572G/G和ICAM-1469E/E基因型罹患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升高。而IL-6和ICAM-1基因多态性在突发性聋发病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与心血管事件发病存在相关性,且具有协同作用的IL-6-572C/G和ICAM-1469K/E为研究位点,探讨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评价IL-6-572C/G和ICAM-1469K/E共同成为突发性聋易感基因的潜能,提供突发性聋发病的前瞻性信息。研究方法选取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75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病例组,同一时期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165例对照者。排除遗传性聋、老年性聋、噪音性聋、中毒性聋、自身免疫相关性耳聋,以及其他中耳疾病、听神经疾病导致的听力下降的病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和年龄)、临床指标(血压、血糖、血脂),并作统计学比较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2m1,提取全组DNA,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对ICAM-1基因rs5498和IL-6基因rs1800796进行基因分型,观察两组IL-6-572C/G及ICAM-1469K/E基因多态的分布情况,比较两个位点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并通过直接测序法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在叁种遗传模型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进行调整。计算比值比、95%可信区间、p值评估疾病与叁种不同遗传模型的关系;同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各组合基因型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比较中发现,性别、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年龄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计算发现ICAM-1基因rs5498和IL-6基因rs1800796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3. ICAM-1基因rs5498的各基因型分布中,病例组中KK基因型(44%)低于对照组(55.8%),而携带E等位基因的KE+EE基因型频率(56%)高于对照组(4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在等位基因分布中发现,病例组K等位基因(64%)低于对照组(72.1%),而E等位基因频率(36%)则高于对照组(27.9%),然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仍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73)。我们进一步分析了ICAM-1469K/E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听力类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示在低频听力下降的突发性聋患者中,KK基因型高于携带E等位基因的KE+EE基因型,携带的K等位基因明显高于E等位基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平坦下降型中结果与之相反,携带E等位基因的KE+EE基因型高于KK基因型,E等位基因高于K等位基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听力平坦下降型携带的E等位基因高于其他听力下降类型。4.IL-6基因rs1800796的各基因型分布中,病例组CC(40%)基因型低于对照组(57%),病例组CG和GG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等位基因分布中,病例组C等位基因(68%)低于对照组(77%),而G等位基因频率(32%)则高于对照组(2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L-6-572G/G基因多态性在病例组不同听力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C等位基因在低频听力下降类型分布频率大于其他类型,G等位基因在平坦下降型中的分布频率大于其他类型;但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四种听力下降类型中分布频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增加突发性聋的发病风险,调整混杂因素对G等位基因与突发性聋相关性造成的影响后,OR值增高,p值接近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叁种遗传模型中,对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进行调整。通过logistic分析发现,调整前ICAM-1469K/E显性遗传模型p值接近0.05,但在调整后p值增大,在调整前后叁种模型的ORs均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在IL-6-572C/G的显性遗传模型中,调整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隐性模型中调整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加性模型中IL-6-572C/G调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s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比较IL-6-572C/G和ICAM-1469K/E组合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发现,病例组中同时携带G和E(G+/E+)等位基因(44%)显着高于对照组(19.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G-/E+组合中,对照组高于病例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在G+/E-和G-/E-的组合类型中,两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进行调整,分别观察携带G基因、携带E基因以及各等位基因组合类型的发病风险。携带G等位基因的CG+GG基因型的发病风险是CC基因型的1.828倍;同时携带G和E等位基因者突发性聋发病风险是其他基因型的3.122倍,差异有显着性(p<0.001);而携带G-/E+者虽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但校正以上因素后,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G-/E-等位等位基因对突发性聋的发病可能是保护因素(OR=0.432,95%CI:0.195-0.956, p=0.038).结论1.首次探讨了ICAM-1 469K/E与突发性聋的关系,E等位基因可能与突发性聋听力下降类型存在相关性,但ICAM-1 469K/E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突发性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首次发现了汉族人群中IL-6 -572C/G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耳聋存在相关性,G等位基因增加突发性聋的发病风险。3. ICAM-1 469K/E和IL-6 -572C/G在突发性聋发病中存在协同作用,同时携带G和E等位基因可显着升高突发性聋的发病风险。

张军[3]2011年在《PTPN22、CTLA-4基因多态性与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PTPN22、CTLA.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天津人群thymoma-MG(+)发病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thymoma-MG(+)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4例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thymoma-MG(+))、46例单纯胸腺瘤无重症肌无力(thymoma-MG(-))、35例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MG-thymoma(一))患者的石蜡标本和同期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外显子1中49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PCR-RFLP和PCR-SASP法分别检测PTPN22基因外显子14+1858C>T位点及启动子区域-1123G>C两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CTLA-4和PTPN22相互作用与thymoma-MG(+)的易感性。探讨PTPN22基因、CTLA-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天津地区人群thymoma-MG(+)的相关性。所有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PTPN22基因+1858C>T位点不存在多态性。(2) PTPN22基因启动子-1123G>C的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CC分布频率在thymoma-MG(+)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13);thymoma-MG(-)组及MG-thymoma(-)组CC基因型分布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P=0.214和P=0.067、P=0.254)。(3) CTLA-4基因外显子149A>G的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GG分布频率在thymoma-MG(+)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3),thymoma-MG(-)组及MG-thymoma(-)组GG基因型分布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P=0.261和P=0.058、P=0.058)。(4)与携带CTLA-4的AA基因型及PTPN22的G等位基因相比,携带CTLA-4的AG或GG基因型与PTPN22的CC基因型者更易发生thymoma-MG(+)(OR=4.722,95%CI 1.460-15.277)。结论1、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PTPN22+1858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性,提示中国天津地区人群在该位点没有突变,thymoma-MG(+)发病与PTPN22+1858C>T SNP无相关性。2.PTPN22-1123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thymoma-MG(+)中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hymoma-MG(-).MG-thymoma(-)和正常对照者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与野生基因型GG和突变杂合基因型GC相比,突变基因型CC增加了罹患thymoma-MG(+)的风险性(OR=4.253,95%CI 1.565-11.556)。3.CTLA-4基因49A>G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在thymoma-MG(+)中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hymoma-MG(-).MG-thymoma(-)和正常对照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CTLA-4 49A>G SNP中,变异基因型GG增加罹患thymoma-MG(+)的危险性(OR=12.600,95%CI 1.526-104.035)。4.CTLA-4 49A>G SNP与PTPN22-1123G>C的SNP在增加thymoma-MG(+)的易感性方面有协同作用。与携带CTLA-4的AA基因型及PTPN22的G等位基因相比,携带CTLA-4的AG或GG基因型与PTPN22的CC基因型者更易发生thymoma-MG(+)。5.PTPN22和CTLA-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thymoma-MG(+)发病的相关性,使其有望能够制备成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这将为PTPN22和CTLA-4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提供良好的应用前景,为thymoma-MG(+)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顾以韧[4]2007年在《IGF-1基因在不同猪种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以中外8个猪群共计325头猪为研究材料,采用PCR-SSCP、基因序列测定和微卫星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猪IGF-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研究了各多态位点对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分析,同时进行了各基因型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和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通过SSCP检测和测序证实IGF-1基因外显子内共存在3处点突变,分别是位于第3外显子内的第201位核苷酸的G→A突变和第4外显子内的第440、455位核苷酸的A→G和T→C突变。将存在多态性的外显子不同纯合基因型个体的核苷酸序列分别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所有检测到的外显子序列上碱基的多态性并没有引起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说明这几个外显子上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遗传密码子的摇摆性所致,属同义突变。在5′端侧翼微卫星位点上,通过测序共发现3种分别为(CA)_(17)、(CA)_(19)和(CA)_(21)的(CA)重复。外显子3位点共出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基因型AA在外种猪中占绝对优势,BB基因型仅出现在藏猪、雅南猪和大河乌猪中。国外猪群具有更高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整个检测群体中等位基因A、B的频率分别为0.6508、0.3492,A为优势等位基因。该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3531。外显子4上共检出EE、EF和FF 3种基因型,基因型EE在国外猪种中的频率高于在国内猪群中的频率;基因型FF仅在藏猪和大河猪中被检测到。等位基因E在除大河猪外的其它各群体中均为优势等位基因。该位点上等位基因E、F的频率分别为0.9000和0.1000,E为优势等位基因。该位点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IC<0.25),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1763。5′端侧翼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CC、DD、GG、CD、CG、DG6种基因型,等位基因C、D、G的频率分别为0.4405、0.4306和0.1289。该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6028。χ~2合性检验显示,供试的各群体在IGF-1基因的2个外显子位点上除了长雅猪偏离哈温(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群体均处于平衡状态。5′端侧翼微卫星位点上,只有藏猪和大河乌猪达到哈温(Hardy-Weinberg)平衡,其它群体均偏离平衡状态。遗传效应分析发现,IGF-1基因外显子3位点上的B等位基因具有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评分、减小肌纤维面积、降低失水率和瘦肉率的遗传效应。表现为BB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显着地高于基因型AB基因型个体,大理石纹评分显着高于AA、AB基因型个体,失水率显着低于AA、AB基因型个体;胴体性状中,BB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显着低于AB基因型个体。此位点对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没有显着影响。IGF-1基因外显子4位点上的F等位基因具有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减小肌纤维面积、降低失水率的遗传效应。表现为FF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着地高于EE、EF基因型个体;EF基因型个体的肌纤维面积显着小于EE基因型个体;EF基因型个体的失水率极显着的低于EE基因型个体。在5′端侧翼微卫星位点上,G等位基因具有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表现为GG基因型个体能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C18∶3的含量显着增加。DD基因型个体肌肉中His、Thr、Arg、Tyr、Phe、Lys、Leu的含量显着增加。最小二乘分析发现,IGF-1基因的AA-FF基因型组合具有较好的肉质性能,AA-EE基因型组合具有较好的胴体性能。IGF-Ⅰ基因是影响猪肌肉生长潜在的遗传标记,可应用于猪育种工作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提高选种的效率和准确性。

王莎莎[5]2013年在《新疆维、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维)、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维、汉族冠心病患者204例及176例健康体检非冠心病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空腹血液标本3mL,采用标准酚-氯仿抽提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利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对所得380例样本DNA进行apo E基因分型。结果:(1)新疆汉族人群中等位基因ε2分布频率高于维族人群中等位基因ε2分布(P<0.05)。维族人群中基因型E3/4分布高于汉族人群中基因型E3/4分布(P<0.05)。汉族人群中基因型E2/3分布显着高于维族人群中基因型E2/3分布(P<0.05)。(2)汉族CHD组等位基因ε4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ε4频率分布(P<0.05);维族人群CHD组等位基因ε4频率分布较对照组等位基因ε4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维、汉二民族人群基因型E4/X携带者均较基因型E2/X携带者的TC、LDL-C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显着降低(P<0.01),余各类血脂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维族与汉族人群中apo E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差异。(2) apo E基因多态性对维、汉二族人群个体血脂水平均有影响。(3)新疆汉族人群中apo 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显着增高。

朱双利[6]2016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诊断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及其并发症仍然是住院患者致病的高危险因素。临床诊断LEDVT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超声具有实时、安全、方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优势,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载脂蛋白E遗传特性可能与LEDVT形成有潜在的内在联系。载脂蛋白E(ApoE)是载脂蛋白家族的一个成员,ApoE基因中存在叁种常见的等位基因形式:E2,E3和E4,相应的有六种基因表型(E2/E2,E2/E3,E2/E4,E3/E3,E3/E4和E4/E4)。研究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等许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国外,少数研究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有潜在的遗传性,研究证实,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性,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对超声和CT静脉造影的对照研究,证实超声检查除具备很多优势外,同时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基于APOE基因多态与LEDVT之间的潜在联系,旨在寻找出两者间的遗传规律,为LEDVT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经超声检查诊断为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300例,其中52例行超声和CT静脉造影两项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对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然后将300例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所有病例均鉴定ApoE基因多态表型,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造影作为公认的检查LEDVT的金标准,通过对52例LEDVT检查的比较分析证实超声与静脉造影在诊断LEDVT高度一致,超声的准确率达到94.9﹪,超声对LEDVT的诊断可以广泛用于临床;300例病例组与300对照组比较,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更高的载脂蛋白E3/E4频率(OR=1.48,95%CI=1.05,2.10;P=0.03)。把病人按家族史分组,发现有该病家族史的患者的载脂蛋白E3/E4基因类型更高(OR=1.68,95%CI=1.04,0.95;P=2.70)。病例组按吸烟史、静脉曲张史、II型糖尿病史和激素用药史分组,任何一组都没有显着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的诊断LEDVT,并能观察血栓的性质、范围及血栓分期,可做为临床诊断LEDVT的首选方法;对照研究表明APOE中E3/E4基因表型与更高的LEDVT风险有关。当按照LEDVT家族史分组,有家族史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APOE中E3/E4基因表型出现频率更高。

莫鸿辉[7]2007年在《IL-6、ICAM-1、ApoE血清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证侯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迄今为止,冠心病(CHD)的传统危险因素仅能解释大约一半CHD患者的发病原因,另一半患者的发病可能需应用遗传危险因素加以解释。发掘CHD发病新的遗传危险因素、从微观水平探讨CHD发病的遗传易感机理是目前CHD病因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现已证实,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病理学基础)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粥样硬化斑块区的脂质核心及破裂斑块的“肩区”,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源性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全过程。当血管内皮因各种因素受损后,局部发生炎症反应,一方面表达多种粘附分子(如粘附分子-1),介导单核细胞和T细胞的滚动、粘附、迁移和聚集;另一方面又分泌致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这些致炎因子在内皮下使单核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摄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进一步分泌TNF,IL-1等致炎因子,进而趋化、招募炎性细胞,增强局部炎症反应,使粥样斑块病变逐渐趋向于复杂化,增加AS斑块的不稳定性。因此,炎性因子在介导炎症反应所致血管内皮损伤一修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因子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这些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影响自身及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活性,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炎性因子产生能力或影响炎性细胞对炎症刺激因素反应程度的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CHD的发生,研究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对CHD发病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与体质关系密切,而先天禀赋差异是个体体质差异的决定因素,是证候易感性和变化趋向性差异的内因,因此,从结构基因组的角度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的相关性,就能从生理层面预测证候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途径,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本课题选择IL-6、ICAM-1、ApoE叁个重要的细胞因子,进行基因多态性与CHD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对冠心病中医痰瘀证候基因多态性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能阐明痰瘀证的致病机理及本质;同时从基因水平进一步认识证的本质,以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诊治水平。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CHD痰证、瘀证、痰瘀互结证患者97例,另选3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运用酶联免疫法(ELS)检测所有样品的ICAM-1、IL-6和ApoE血清水平,提取全血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叁者基因型,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CHD组与对照组比较,IL-6、ICAM-1、ApoE血清水平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提示叁者血清水平与CHD发病有关,并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非侵入性指标。2、CHD组痰瘀诸证IL-6、ICAM-1、ApoE血清水平比较,瘀证组、痰瘀互结组IL-6血清水平较痰证组增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痰证、痰瘀证组ICAM-1血清水平较瘀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证组、瘀证组ApoE血清水平高于痰证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CHD组患者IL—6基因—174位点多态性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此位点多态性与CUD发病关系不大;ICAM-1K469E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等位基因的患病风险明显高于K等位基因,E等位基因患CUD风险是K等位基因的4.65倍,提示CHD发病可能与ICAM-1 E等位基因突变有关;CHD组ApoEE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R值为4.065,95%c1分别为0.996~7.126,表明E4等位基因变异与CHD发病显着相关。4、在IL-6、ICAM-1、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痰瘀证关系上,IL—6基因-174G/C多态性及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分布在叁组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ApoEE3/4基因型和E4等位基因频率在痰证患者中明显高于痰瘀证及瘀证患者(P<0.05),变异等位基因E4携带者更倾向于发生痰证,表明E4等位基因,特别是E3/4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及中医痰证的主要易感基因之一。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以明确判断。5、经Logistic分析,吸烟、糖尿病、LDL-C、TG、IL-6、ICAM-1均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IL—6基因—174位点多态性及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并非CHD危险因素。

丁莉, 王志忠, 马万瑞, 杨文君, 张金玲[8]2018年在《载脂蛋白E基因在回、汉族中老年人群间的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载脂蛋白(apo)E基因多态性在回、汉族中老年人群间的差异及其与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社区306名回族和618名汉族中老年人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提取DNA,采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检测apo E基因多态性,以符合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标准者181例为病例组,认知功能正常者743例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apo E基因多态性与MCI发病风险。结果回、汉族apo E基因各基因型构成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o E等位基因E2、E3、E4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4、P<0.001);控制年龄和性别后,等位基因E2携带(OR=0.68)、E4携带(OR=2.45)和风险指数(OR=0.63)与MCI显着相关。结论 E4等位基因携带式MCI的独立危险因素,apo E基因多态性对MCI的影响是普遍的,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一致性。

史丽[9]2011年在《KCNQ1基因多态性及GLP-1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KCNQ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门控电压钾离子通道(KCNQ1)基因多态性rs151290、rs2237897与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KCNQ1基因rs151290多态性,应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法检测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选择624例云南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包括288例健康对照组(NC),3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非肾病(NDN)组171例,糖尿病肾病组(DN)153例包括微量白蛋白尿组即(DN1)组112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41例即(DN2)组],比较分析各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相关临床、生化资料;其中145例用采用EIA测定空腹血浆GLP-1浓度。结果:1.T2DM组的年龄、BMI、WHR、SBP、DBP、ALT、HOMA-IR高于NC组,HDL-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低于NC组。DN组的DM病程、年龄、SBP、HbA1C高于NDN组,120分钟C-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低于NDN组。2.KCNQ1基因rs151290 C等位基因在T2DM组和NC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5%和67.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OR=1.12[1.008-1.318],P=0.04);T2DM组AA型+AC型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OR=1.216[1.036-1.428]P=0.017),在校正年龄、性别、BMI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36)。SNPrs2237897C等位基因在T2DM组和NC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4%和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OR=1.331[1.042-1.701]P=0.02);T2DM组CT型+TT型频率显着低于NC组,差异有显着性(OR=1.34[1.141-1.574]P<0.001),且校正年龄、性别、BMI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01)。3.KCNQ1基因rs151290 A等位基因在NDN组、DN1和DN2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3%、33.5%和40.2%,叁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48);DN组AA型+AC型频率显着高于NDN,差异有显着性(OR=1.250[1.002-1.558]P=0.039),纠正年龄、性别、BMI后差异性仍然存在(P=0.006)。KCNQ1基因rs2237897T等位基因在NDN组、DN1和DN2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7%、33%和32%,叁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性(P=0.265);NDN组、DN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7%和33%,差异没有显着性(P=0.09)。4.NC组携带SNPrs151290C等位基因者(CC+AC)比AA基因型的平均SBP高8.36mmHg (P=0.011),平均DBP高523mmHg (P=0.006);在T2DM组携带A等位基因者比CC基因型的平均尿白蛋白(ALB)高3.614ug/ml(P=0.002);在DN组携带C等位基因者比AA基因型的平均HDL-C高0.184mmol/l(P=0.037),携带A等位基因者比CC基因型的平均平均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高14.97pmol/l (P=0.011)。SNPrs2237897在T2DM组携带T等位基因者比CC基因型的平均同型半胱氨酸(HCY)高3.614umol/l (P=0.002)。5.在NC组和T2DM组、DN组和NDN组中未发现KCNQ1基因SNPrs151290、rs2237897多态性与空腹血浆GLP-1有相关性(P均>0.05)。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T2DM患者中,年龄、DM病程、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果糖胺(FA)是D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1.KCNQ1基因SNP rs151290和rs2237897多态性位点是中国汉族T2DM的易感位点。2. KCNQ1基因rs151290多态性与DN发病相关。携带rs151290等位基因A的DM人群DN患病风险高于非携带者;本研究未发现SNP rs2237897与DN的发病相关。3. KCNQ1基因可能与正常人群的血压有关,与T2DM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有关。4.本研究未发现KCNQ1基因多态性与空腹血浆GLP-1有关。5.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和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二部分GLP-1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者(T2DM)和健康对照者(NC)、糖尿病肾病者(DN)和糖尿病非肾病者(NDN)血浆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及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4例云南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其中55例NDN,30例DN](T2DM组)和健康对照者59例(NC组),进行人体测量学和代谢指标的检测,分析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IA法测定空腹GLP-1浓度,比较不同组别之间血浆GLP-1水平的差异。结果:1.T2DM组的年龄、WC、WHR、SBP、DBP、FPG高于NC组,HDL-C低于NC组;DN组和NDN组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T2DM患者空腹血浆GLP-1浓度低于N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3±6.84pmol/l vs 2.78±2.95pmol/l, P=0.034);与NDN者相比,DN患者空腹血浆GLP-1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68±2.57pmol/l vs 2.96±3.58pmol/l, P=0.665)。3血浆GLP-1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1.T2DM患者空腹血浆GLP-1水平降低,血浆GLP-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GLP-1与HDL-C呈正相关,提示GLP-1水平增高有可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发挥作用。3.GLP-1与年龄呈负相关,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分泌GLP-1的能力可能下降,增龄引起GLP-1浓度下降可能为T2DM的发病机制之一。

陈敏[10]2014年在《维吾尔族和汉族胆结石相关风险因素及ApoE、ApoB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单中心维吾尔族、汉族胆结石的患病率及可能的风险因素;(2)探讨ApoE基因标签SNP与胆结石之间的关系,维吾尔族、汉族胆结石的可能风险基因型;(3)探讨ApoB基因标签SNP与胆结石之间的关系,维吾尔族、汉族胆结石的可能风险基因型。方法:(1)收集我院体检中心资料齐全者共3288例,统计胆结石总患病率、不同民族患病率、不同性别患病率、不同年龄段患病率;按患病率分层方法统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胆结石的风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者带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胆结石的风险因素,同时探讨胆结石患病风险因素在不同区组间的异同;(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对158名维吾尔胆结石患者及106名维吾尔族对照、110名汉族胆结石患者及106名汉族对照,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内切酶方法进行ApoE基因型分型,分析基因型分布的民族间差异、疾病间差异、可能的易感基因型;(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对158名维吾尔胆结石患者及106名维吾尔族对照、110名汉族胆结石患者及106名汉族对照,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进行ApoB基因型分型,分析基因型分布的民族间差异、疾病间差异、可能的易感基因型。结果:(1)胆结石患病率存在民族、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维吾尔族胆结石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30.66%vs13.39%,P<0.001);>50岁人群胆结石患病率高于≤50岁人群(34.34%vs11.51%,P<0.001);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8.14%vs14.61%,P=0.008)。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胆结石患病风险因素不同,但结果均提示民族为胆结石的独立风险因素。维吾尔族与汉族胆结石风险因素存在差异。共同因素为:年龄、TG,而汉族胆结石的风险因素还包括:BMI;维吾尔族胆结石患病风险因素还包括:性别、HDL。分析汉族、维吾尔族胆结石患者一般特征发现,维吾尔族胆结石患者相较于汉族患者具有以下特点:患病年龄大、BMI高、LDL高、TC低、女性比例高、脂肪肝比例低。(2)ApoE基因rs405509位点:在维吾尔族人群中,胆结石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在汉族人群中,胆结石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P<0.05),ApoE基因rs769450位点在维族、汉族人群中,胆结石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差异(P>0.05);(3)ApoB标签SNPApoB基因rs676210、rs2854725、rs11676704、rs520354和rs136711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胆结石组和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ApoB基因rs11676704、rs52035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汉族胆结石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s676210、rs2854725和rs136711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汉族胆结石组和对照组间未见差异(P>0.05)。结论:(1)胆结石患病率存在年龄、性别、民族差异,维吾尔族胆结石患病率高于汉族,>50岁人群胆结石患病率显着增高,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民族为胆结石独立风险因素。不同民族间胆结石患病风险因素及胆结石一般特征不尽相同;(2)ApoE基因rs40550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胆结石有关联。ApoE基因rs76945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胆结石无关联;(3)ApoB rs11676704、rs52035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汉族胆结石有关联,而与维吾尔族胆结石无关。ApoB基因rs676210、rs2854725、rs136711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胆结石均无关联。

参考文献:

[1]. ICAM-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脑梗死相关性研究[D]. 耿玉荣. 石河子大学. 2011

[2]. IL-6和ICAM-1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研究[D]. 张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3]. PTPN22、CTLA-4基因多态性与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研究[D]. 张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4]. IGF-1基因在不同猪种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效应分析[D]. 顾以韧.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5]. 新疆维、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D]. 王莎莎.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诊断方法的应用研究[D]. 朱双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16

[7]. IL-6、ICAM-1、ApoE血清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证侯关系研究[D]. 莫鸿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8]. 载脂蛋白E基因在回、汉族中老年人群间的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丁莉, 王志忠, 马万瑞, 杨文君, 张金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9]. KCNQ1基因多态性及GLP-1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D]. 史丽. 昆明医学院. 2011

[10]. 维吾尔族和汉族胆结石相关风险因素及ApoE、ApoB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陈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PCR-RFLP法检测中国延边朝鲜族Apo E等位基因多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