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的诊断与改革措施_化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诊断及其改革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措施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迈入新世纪,化学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无论是在增产食物,增加能源还是在改善环境,发展新材料,裨益人类健康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贡献,化学正日益成为本世纪的中心学科。然而,反映到我们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却成了让学生头痛的符号、方程式、没完没了的计算……。我们化学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如此诱人的世界却让同学们望而怯步,或者冷漠以待?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教轻学

“传道、授业”是我国教学的传统之一,在大班授课的前提下,讲授无疑是高效的传播知识的手段,但重教不能轻学,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认知规律,传统的重教轻学体现在下列方面:

1.重讲授轻启发

虽然我国有优秀的启发式教学法,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仍是以满堂灌为主。老师滔滔不绝讲授的代价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丧失,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高容量,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第惠多斯强调,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

2.重成人逻辑,轻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大家都知道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摸准学生”,但实际上往往是重前者,轻后者,老师们往往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以及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如何。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科教学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奥苏贝尔看来,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形成的,而同化和顺应都需要学生头脑中已有认知结构的参与,建构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是什么,认知结构达到什么水平,而一味按自己的成人逻辑有条不紊地传授知识的话,结果可想而知。例如:在《物质的微粒》单元中,微粒是个抽象的概念,是以后学习物质结构的基础,日常生活的经验赋予给儿童形形色色关于微粒的雏形:它是圆的还是方的?微粒有没有颜色,能摸得着吗?……这些在儿童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微粒的知觉假设,如果这些假设得不到及时的检验指导,就很容易与当前要接受的新概念发生冲突,并以其顽固性掩盖新概念,往往出现一下课就忘的现象,也就是说,新概念没有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3.重一般知识教学,轻方法、策略的培养

化学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繁多的符号、方程式,纠缠不清的计算,有的同学直到高中毕业提起化学还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首先是没有把握住化学科学的结构特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布鲁纳强调,教给学生任何一门学科,务必让其掌握该学科的结构。冯忠良先生认为,学科能力的实质即类化的经验,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而且还包括知识技能的结构及活动的经验图式。化学尤其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和功能组块,就知识繁多的元素化合物部分来说,也自成一统,七个主族每族只介绍一至二个主族元素而且研究规律大同小异。如:

研究表明,知识的结构化水平越高,记忆的信息就越丰富,提取也愈容易。其次,教师疏于方法、策略的培养,尤其是有关元认知的训练。学习低效的学生除了缺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外,更缺乏对自己学习进程的监控调节,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适时调整计划,选用合适的方法,这些对提高学习效率尤为重要。

二、重结果,轻过程

人类历史上往往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但如果把这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化学教学中却会滋生出许多弊端,化学教学中的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主要体现在:

1.重静态的知识,轻来龙去脉

任何事物的产生的都不是无中生有,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迫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但对于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理清其来龙去脉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如:原子结构的教学如果仅就课本上的介绍,也可以达到要求,但教师更应该知道:学生头脑中原子结构是什么样的?学生也急于想了解: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又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自己与科学家的想法有相似之处吗?现在对原子的研究前景如何?应该承认人类对科学的认识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反复、甚至失误。在化学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重答案,轻思维过程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表现得更突出。一般而言,能把解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就算是好老师了,毫无疑问,这些思路一定能达到答案的彼岸。但问题是,老师的思路一定是可取的吗?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有没有遇到困难?如果有,是如何克服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答案似乎成了我们的最终目的,比如提问时,如果一位同学答错了,老师会马上叫下一位同学,直到找到答案为止。那么答错的同学是怎样想的?卡壳在哪里啦?答对的同学其思路又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要那样想?,……这些,老师是无暇顾及的,但老师们却忽略了,这样做的结果会浪费一大笔宝贵的资源: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原因,而这也恰好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展示思维的过程(正确的、错误的、老师的、学生的)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三、重操作,轻体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具备哪些功能?刘知新先生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也决不仅限于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除此之外还应有,获得验证并扩展化学知识;通过解释实验,启迪思维;认识实验室工作的精确性和局限性,记录做得准确,结果表达得清楚;发展个人的责任心和可靠性,通过有效地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计划并进一步进行实验。但走进课堂,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实验几乎蜕变成了机械操练。首先,从实验的性质看,验证性实验一统天下,这些实验一般老师都随堂演示过,这样一来,化学实验的探索性、新奇感、不确定性都一下子消失了,因而失去了许多深入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其次,从实验的过程看,实验的每一步老师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滴加几滴溶液,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老师的命令,没有发挥的余地,完全是照方抓药,学生确实是在“做”实验,但完全“体验”不到实验的味道,实验所蕴涵的特有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更无从谈起。

四、重书本,轻联系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同学们对化学提不起兴趣,反觉化学无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材内容单一、呆板、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联系社会的内容挖掘得不够。受高考的影响,一切围绕考试转,凡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讲或略提及。这样看似提高效率,其实往往抹煞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反而不愿意接近化学。兴趣的淡薄导致厌学进而考试失败,于是恶性循环。时至今日,中学化学教学要走出“纯化学”的教育,化学教育应该联系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化学教育应该成为有关化学的教育,即“开放式”的化学教育。

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信念,从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是改进一切教学的前提,鉴于中学化学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结合相关研究,总结出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一、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

单一的传授很容易掩盖学生的想法,提问则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考虑到目前学生还不善于发问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做出示范,这里要注意,首先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决不仅限于对已学知识的检测、巩固,更重要的是诊断学生头脑中的假设,刺激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研究提问的技巧,了解问题的认知水平。最后,要鼓励学生提问,从而改变以往单一导向模式,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明显增强,主体性得以发挥。

二、思维过程外显化

思维过程外显化常见的方法是“出声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问题解决时用“出声法”,可以展示思维过程,给听众以启迪和思考。首先,教师应做示范,小步骤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那样的方法,尽可能使思维过程再现出来。其次,让学生大声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可以讨论,指出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重视学习策略的培养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根据化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1)每课结尾要做小节示意图,每个单元结束后做单元结构图,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来画概念图,由于概念图是由学生自己思维加工的结果,往往易转入长时记忆。(2)及时总结活动功能组块,如化学中的离子共存问题,离子鉴别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固定的思路,小的功能组块可以随着问题复杂程度进行灵活的嫁接转化。(3)用自我提问法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如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督促学生自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条件多还是不足?需要用到哪些原理或化合物知识?突破口在哪儿?还有没有别的方案?

四、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首先,在有条件让学生做实验时,尽可能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因为老师演示过的实验再让学生做,既费时又费力,毫无成效。尤其是在安全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应当把实验当作一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平台,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都无法比拟的。如:金属单元中,Mg、Al、Fe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解释,老师只需从旁帮助。

其次,端正对化学基本操作的态度,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倾向是过分追求化学实验操作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基本操作在培养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方面的作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为载体,它本身的灵巧,构建的实验系统的美观和实用性,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它使学生在类似于制造立体模型的过程中,添加了科学所要求的严格和一丝不苟的作风的教育。

最后,培养学生从自身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简单仪器动手实验。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电动玩具中的控制器件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造热情,进一步推动其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

五、依据教材,但不拘泥子教材

传统上不拘泥于教材往往是出于向高考看齐,千变万化的高考题无论如何也不是薄薄的教材所能承载的。但随着高考制度的变化,尤其是3+大综合的实施,化学高考难度一落千丈。事实上,以前的精英教育己慢慢走向大众化,未来的化学家毕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科学素养。因此,化学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未来公民的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挖掘生活中的化学因素,有意识地联系实际,增加化学课堂的生机活力,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教材总具有滞后性,比实际生活迟了一步。

展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活动过程,化学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面貌。因此,中学教学也将呈现灵活多变的态势,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期望早日迎来充满生机活力的化学教学。

标签:;  ;  ;  ;  

中学化学教学的诊断与改革措施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