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有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护理研究也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方面的护理进行研究综述,以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研究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第一个病例报告都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其主要是出现在集体当中,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婴儿院内感染。同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一种对新生儿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且在美国发病率比较高,高达0.07~0.21%,且住院病死率高达15~20%[1]。随着近年来我国新生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当前护理工作人员也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
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明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与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早产、感染以及炎症反应、缺氧缺血、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其主要是因为发育不够成熟,尤其是没有完善的消化功能、胃肠蠕动、免疫防御功能等,其中以早产儿患者占多数,高达9成,患病风险与新生儿胎龄、体重成反比例关系;发病时间也与新生儿胎龄有一定的关系[2]。足月儿也可能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且还会伴有红细胞增多症。结合实验室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可知,患有该疾病的新生儿还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增多、高血糖等。且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肠上皮细胞组织、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指标也会使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率提高。
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研究进展
1.观察患儿病情
该疾病治疗关键就是要早期发现。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观察时主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密切观察患儿腹部情况,通常来说最早发现的是腹胀,且也会出现胃潴留,最后会变为全腹膨胀等,减弱肠鸣音,这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给患儿插胃管并予胃肠减压观察是否存在胃潴留,同时观察患儿腹壁是否有炎性红肿,还要观察肛管灌肠排气对减轻腹胀有无效果等。第二,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情况,患儿呕吐通常是先呕吐奶液,最后逐渐出现咖啡样物以及胆汁样。出现呕吐时将患儿置于右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记录呕吐时间以及呕吐物的量及性状。并及时给患儿更换干净衣服以及被子,避免出现呕吐物积聚发酵的情况。第三,高度关注患儿大便的情况,如颜色、次数、量、性状等,若患儿经常腹泻,一开始也会呈水状或者是黏液便,最后出现血水便或者是红色果酱样大便,甚至带有腥臭味。这主要是因为粘膜以及肠黏膜下层血性渗出或者是水肿渗出,应告知家属立即留取大便将其送检,明确病情变化。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上护臀霜,预防臀部皮肤发生破溃。第四,营养支持。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营养,待病情好转可井经口进食时先用5%葡萄糖水3-5ml试喂,如无呕吐、腹胀,可喂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每次3-5ml,以后渐增量(2ml/次),切忌喂奶过早、增奶过快,否则易复发或致病病情恶化。
2.患儿体温监测
当极低体重患儿在保温箱内监测体温时需要高度重视,若患儿体温<36℃,或者是>37.5℃,那么监测患儿体温次数应为Q1h。当患儿体温趋于恒定后缩减监测次数Q4h。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应集中进行,尽量避免因为反复打开保温箱的窗门增加散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来说通过调节保温箱的温度达到维持患儿正常体温一定程度上也会将患儿发热或者是低体温状态掩盖,因此在监测患儿体温时也要密切关注保温箱温度以及湿度变化。
3.术后护理
重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比如III期的NEC患者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就是肠造瘘术,其他的还有肠管减压腹腔引流术以及肠切除吻合术等。新生儿各项系统还处于未完善的情况,且由于免疫力低也就极易发生感染,因此对患儿进行造瘘口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患儿术后2~3d造口也会开放,因此在此之前也可以通过用生理盐水纱布或者是凡士林纱布覆盖造瘘口起到保护造口的作用[3]。但是因为造瘘口没有受到括约肌的控制,因此患儿排便也就无规律,消化液或者是胎粪也会随着造瘘口流出,甚至对周围的皮肤起到腐蚀作用,因此也就出现接触性皮炎并发症。这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运用婴儿专用湿纸巾按照从外到内的方法将患儿造瘘口周边的分泌物擦拭干净,之后用温开水冲洗干净。为了避免患儿发生皮炎,用0.1%的碘伏擦拭患儿造口与皮肤缝合处,并用生理盐水擦拭后涂上氧化梓软膏。整个操作应动作温柔,避免造楼口发生损伤。在此之后密切观察患儿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情况以及肠黏膜血运情况,通常来说是呈粉红或者是红色,若颜色发黑主要是因为肠管血运障碍问题,因此要留意肠造口有无坏死、出血等情况,一旦发现不良情况应立即查明缘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常来说,运用一次性造瘘袋后还要细心观察造瘘袋内引流的各方面情况,如排便顺畅与否、颜色、性质、量等,若患儿连续超过5小时造口排出都是水样便,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遵医嘱用药[4]。若患儿造口腹壁切口太大或者是腹内压增高也会导致造口端肠管脱垂,患儿术后应为其提供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患儿疼痛也能有效的预防患儿出现便秘、腹泻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一般来说,3~5d更换一次造瘘口袋,且也已经有研究表明于患儿手术后早期运用3M敷贴使用价值更高,也能有效减少感染几率。
4.健康教育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重等特点,且晚期并发症、病死率以及造瘘口整体护理难度也会增加。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应给家长提供与造口护理有关的资料,给家属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指导家长规范操作直至家长能熟练操作更换造瘘袋。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鼓励家长说出自己的疑惑以及担心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家长担忧的问题。此外,定期给家长讲解护理问题,咨询患儿近况,若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复诊。已经行造瘘手术的患儿护理人员应于患儿出院时告知家属于3~6月后行关闭瘘口手术,同时也叮嘱家属尽可能少带患儿去公众场所,避免发生感染[5]。还应该给家属讲解一些治疗成功以及护理的案例,取得家属的信任并提高家属治疗的自信心。
5.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患儿容易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低体重、长时间肠外营养、侵入性操作等。集中对患儿进行护理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在接触患儿前后都要洗手,且于床边做好保护性隔离工作;医院也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双手、咽拭子培养,及时处理感染者以及带菌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定期消毒各种需要用到的器具,每天常规对患儿进行3次口腔护理,2次脐部护理,患儿所用温箱应每周更换[6]。若运用的是PICC、UVC,还应尽可能减少由于早产儿静脉穿刺操作以及刺激产生的感染危险。
小结
综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会对新生儿产生生命威胁,且早期病情不明显、病情严重、进展比较快,因此日常护理工作中还应细心观察,这也是预防患儿出现该疾病的重点。此外,护理人员也应熟练掌握该疾病的护理要点以及病程特点,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方式减轻患儿痛苦,确保患儿于治疗过程中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亭君,王欣,马盼盼,et al.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0):2433-2435.
[2]弓少华,洪黎,孙洁,et al.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6(12):53-53.
[3]李德渊,母得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6).
[4]李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C]// 中华医学会全国儿科学术会议.2013.
[5]余蓓萌,杜立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6):568-570.
[6]甘馨,李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
论文作者:黄江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小肠论文; 结肠炎论文; 或者是论文; 也会论文; 研究进展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