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潜力与对策研究
任 杰,钱发军,刘 鹏,李双权,胡婵娟,张中霞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 450052)
摘 要: 对河南省煤炭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开展了电力、焦化、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七个重点耗煤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潜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等措施,七个重点耗煤行业煤炭消费减量可有力支撑全省2020年煤控目标完成。基于此,从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耗煤、削减非电行业用煤、提升电煤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提出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对策措施。
关键词: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措施;河南省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煤炭消费总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支撑了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空气污染等突出问题[1~6]。当前,全省空气环境质量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从全省及郑州等地市PM2.5源解析结果来看,燃煤是影响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开展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研究对于全省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倒逼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潜力分析
(一)河南省煤炭消费现状分析
河南是全国煤炭消费大省,煤炭消费总量多年居全国前列,全省煤炭消费现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从煤炭消费变化来看,据统计[7],2010—2016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中,2010—2014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15395.8万t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17785.5万t标准煤。2014年以后,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降至16818万t标准煤。随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以及各项控煤措施的深入实施,可以初步判断2014年即为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的峰值。
2.从煤炭消费结构来看,2017年,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实物量)为22669万t,其中工业煤炭消费量为21887.24万t,占总煤炭消费量的96%,其他领域煤炭消费量较小。工业领域中,电力、焦化、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七个重点耗煤行业占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的97%。因此,做好七个重点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是全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关键。
图1 2010—2017年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变化
图2 2017年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情况
3.从煤炭消费区域来看,安阳、郑州、平顶山、洛阳、焦作、许昌、新乡、三门峡等8个地市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70%,这些地市大部分地处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和汾渭平原,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区域,也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重点区域。
(二)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潜力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空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煤炭消费减量呈正向变动关系[8~10]。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为22669万t左右,较2015年削减1051万t左右,下降4.43%左右;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73.6%,较2015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全省PM2.5年均浓度66ug/m3,比2015年下降17.5%;PM10年均浓度117 ug/m3,比2015年下降13.3%[11]。
第二,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看出,对农业大学的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模式的研究较多,而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较少。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科研人员取得科研成果需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农业技术推广则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手段与方式。为此,可以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拓宽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领域。
《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行动计划(2018—2020年)》[12]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15%左右。”完成全省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18—2020年须再削减煤炭消费总量2500万t以上。根据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现状,以下开展电力、焦化、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七个重点耗煤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潜力分析。
1.电力行业。考虑“十三五”后期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改电、居民用电等实际情况,全社会用电量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河南省全社会用电量约为3760亿kwh。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50亿kwh,外电入豫量最大600亿kwh,燃气发电100亿kwh,其余2710亿kwh电量将由煤电机组承担。同时,按照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到2020年全省统调公用燃煤机组供电煤耗力争控制在300g标准煤/kwh以内,则2020年河南省煤电行业煤炭消费量预计比2017年增加 800万t。
管理员可以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包括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部门、电话、住址等。 可以修改个人登录密码。可以退出系统功能。
第四,提升电煤利用效率。加大煤电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关停标准,再淘汰一批20万kw及以下煤电机组,通过代发方式再关停一批企业自备煤电机组。提高清洁高效机组发电比例,通过差别化电量计划等手段,降低30万kw以下煤电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引导高效清洁机组多发电,提高60万kw以上超临界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继续实施煤电机组节能环保标杆引领行动,重点推进30万kw级供热机组提升改造、60万kw及以上机组系统性节能改造,改造后供电煤耗达到同类型机组国内先进水平。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降低灰分和硫分,提高入炉煤热值,其中,全省统调公用燃煤机组平均入炉煤热值达到5 000kcal/kg。
借鉴其他省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经验做法[14~19],结合河南实际,研究提出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20]。
4.钢铁行业。2018—2020年将大力实施《河南省钢铁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13],把钢铁企业优化重组作为转型发展的出路,突出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全面提升工艺装备、质量品牌、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全省钢铁行业能耗水平将明显提升。预计到2020年,钢铁行业可减少煤炭消费300万t。
一是对文本所传递的具体信息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查找描述作者言语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的语言理解其表达的概念,如假设、定义、推断、主张等。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文中主题句以及写文章概要的方式,以促进对篇章信息的理解。
第一,严格控制新增耗煤。坚决从源头上严把煤炭消费准入关,全省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新增非电行业耗煤项目,确因产业发展和民生需要新上耗煤项目的,要全面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对未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省辖市实施耗煤项目能评限批(民生项目除外),省辖市严格落实减煤措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进入绿色预警区域后可以解除能评限批。
6.化工行业。按照《河南省传统煤化工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全省合成氨产能只减不增,甲醇产能只减不增,淘汰化工行业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化炉,退出单套装置30万t/a以下的合成氨产能。预计到2020年,全省退出单套装置30万t/a以下的合成氨产能可减少煤炭消费 400万t。
2.焦化行业。据统计,河南省每年向省外销售焦炭1000万t左右,但污染和煤炭消耗却留在了本省,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严格控制焦炭外流。重点加大独立焦化企业淘汰力度,全面落实国家“以钢定焦”政策,力争2020年炼焦产能与钢铁产能比达到0.4左右,则可减少煤炭消耗1750万t。
7.建材行业。根据《河南省水泥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全省水泥行业水泥产能、水泥熟料企业、水泥粉磨装备明显减少,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水泥产能控制在1.5亿t左右,企业熟料生产工序实现超低排放。淘汰2 000t/d及以下通用水泥熟料生产线,直径3m及以下水泥粉磨装备。据测算,全省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探索以能源消耗总量削减水泥产能的减量化手段,预计到2020年全省建材行业可削减煤炭消费100万t。
第三,削减非电行业用煤。加强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用煤管控。将钢铁、电解铝、焦炭、化工、水泥、炭素、铸造、耐火材料、棕刚玉、铁合金、砖瓦制品等行业落后装置列入省淘汰目录。对于列入淘汰目录装置的企业,实行最严格的重污染天气管控,黄色及以上预警情况下实施最大程度停限产。压减焦化行业煤炭消费,加大独立焦化企业淘汰力度,全面落实国家“以钢定焦”政策。开展炼焦企业排查,列出炭化室高度在4.3m及以下的焦炉企业清单。压减化工行业煤炭消费,开展合成氨企业排查,列出采用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化炉技术装置和单套装置30万t/a以下的合成氨企业清单。严格控制有色行业产能产量,加快退出低效电解铝产能,开展炭素企业排查,列出10万t/a以下独立铝用炭素企业清单。
二、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研究
首先,手机app“翻转校园”的使用迈出了教学管理数字化的第一步。老师上课点名变得更加高效,学生可以实现课前预习、查看教师点评、参与课后讨论等等。
5.有色行业。根据《河南省铝工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全面退出中心城区电解铝产能,淘汰单厂规模20万t/a以下产能,涉及退出中心城区电解铝产能可减少煤炭消费量100万t。同时,电解铝行业自备电厂耗煤量较大,加强对自备燃煤机组的管理,加大关停和改造能耗高、排放高的燃煤自备机组力度,到2020年电解铝行业自备电厂关停淘汰可削减煤炭200万t。综合以上分析,到2020年全省有色行业煤炭消费总量可削减300万t以上。
2018—2020年重点行业减煤潜力
第二,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是从源头减少煤炭消费的根本性措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业,加快壮大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产业规模,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和附加值,创新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健康养老等服务供给,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工业两个万亿级产业能级,争取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成为新的万亿级产业,带动全省制造业规模壮大、结构跃升。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一代智能终端、节能环保等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航空及冷链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区别对待、分业施策,以产业链延伸为主攻方向,推动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和高端化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电力、焦化、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七个重点耗煤行业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可比2017年削减2350万t,可有力促进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完成(见下页表)。
3.煤炭行业。2018—2020年将加强原煤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结合煤炭去产能,提高原煤质量,禁止开采低质原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原煤中矸石含量。预计到2020年,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可削减煤炭消费300万t左右。
大学生信息化管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大学生主体的,因此,自下而上的反馈对于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更为重要,更具有针对性。
淀粉基纳米复合材料中存在纳米粒子-淀粉、纳米粒子-增塑剂以及增塑剂-淀粉三种相互作用力,纳米粒子与酯化淀粉分子的作用减弱增塑剂对淀粉的增塑作用,膜材断面的粗糙度增加,形成更多凸起或褶皱;酯化淀粉分子、纳米粒子和增塑剂间的相互作用促使纳米粒子在酯化淀粉基膜材中形成插层,纳米粒子呈均一取向分布,纳米粒子的层状结构、酯化淀粉基膜材的结晶结构均保留完整。此相互作用促使增塑剂分子、酯化淀粉分子的热稳定性提高。以上结果可为调控淀粉基膜材结构,扩大淀粉基膜材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第五,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有序推进豫北、豫东等平原地区低风速平原风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有序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统筹地热能开发利用。拓宽清洁能源消纳渠道,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供应商沟通衔接,加大市场资源采购,争取更多油气资源量。加快青电入豫等重点工程建设,扩大外电入豫规模。实施燃煤替代工程,鼓励陶瓷、耐火材料等行业生产企业实施电能替代,在落实气源保障前提下实施天然气替代;鼓励食品、医药等行业生产企业,采用生物质气化锅炉替代燃煤锅炉。
三、结论与展望
第一,对河南省煤炭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围绕电力、焦化、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七个重点耗煤行业开展了煤炭消费减量潜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等措施,七个重点耗煤行业煤炭减量可有力支撑全省2020年煤控目标完成。
第二,围绕河南省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完成,从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耗煤、大力削减非电行业用煤、提升电煤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创新减煤支持政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尼古丁-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腹主动脉瘤模型小鼠血管弹力蛋白及肥大细胞的变化…………………………………………………………………………… 李宗庄,等(4):389
第三,在下一步研究中,将进一步细化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研究,为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空气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吕连宏,罗宏,王晓.大气污染态势与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J].中国煤炭,2015,(4):9-15.
[2]李丹,郭丕斌,齐晓燕.我国煤炭消费与区域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矿业,2016,(9):65-68.
[3]刘畅,刘月.我国煤炭消费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6,(5):609-613.
[4]余江,张凤青.煤炭消费对中国PM2.5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6,(7):162-167.
[5]李雪玉,杨富强.我国雾霾成因分析及散煤治理建议[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7,(2):7-11.
[6]刘怡彤,梁丽萍.我国中西部煤炭消费、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关系研究[J].煤炭工程,2019,(3):155-160.
[7]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8]张磊,李倩琪.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解耦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2019,(4):53-57.
[9]苏红键.煤炭消费与雾霾污染的关系研究[J].城市,2018,(4):60-70.
[10]李丽英.大气污染物减排对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6,(12):24-27.
[11]河南省生态环境厅.201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2018-06-15.
[12]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行动计划(2018—2020年)[EB/OL].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8-12-20.
[13]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钢铁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四个方案[EB/OL].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8-12-29.
[14]杨武,王贲,项定先,等.武汉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7):9-12.
[15]臧元峰,王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现状与未来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8,(7):13-20.
[16]王杰,李惠民,张明顺.控制大气污染背景下北京市减少煤炭消费的政策经验与启示[J].生态经济,2018,(8):193-198.
[17]王圣,雷宇,王慧丽.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转型期我国煤炭消费路径思考[J].中国煤炭,2018,(10):49-51.
[18]张一清,刘传庚,周勇.山东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8,(9):44-47.
[19]袁家海,徐燕,雷褀.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J].中国能源,2015,(3):11-17.
[20]杨书娴,王姗姗,王克,等.河南省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其环境影响评估[J].中国煤炭,2017,(10):15-20.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al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REN Jie,QIAN Fa-jun,LIU Peng,LI Shuang-quan,HU Chan-juan,ZHANG Zhong-xia
(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in Henan Province is analyzed,and the potential reduc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is analyzed in seven key coal-consuming industries,including power,coking,coal,building materials,steel,non-ferrous metals and chemical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in seven key coal-consuming industries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al control target in 2020 by taking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uch as eliminating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resolving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mproving energy utilization level.The countermeasures of total coal consumption control in Henan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strictly controlling new coal consumption,reducing coal use in non-electric industries,improving coal utilization efficiency,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 energy,innovating coal reduction support policies,etc.
Key words: coal consumption;total quantity control;countermeasure;He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30-0050-04
收稿日期: 2019-08-19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研究”(192400410284)
作者简介: 任杰(1980-),男,河南鄢陵人,副研究员,从事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 陈丹丹]
标签:煤炭消费论文; 总量控制论文; 对策措施论文; 河南省论文;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