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中小学生论文,思想道德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宗教对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笔者于2007年对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思想道德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和探讨。
一、调查方法和调研对象
1.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等方法;问卷设计多为单项选择,个别题为多项选择;问卷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课题组于2007年3-7月对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理塘县、雅江县、石渠县、九龙县、得荣县,阿坝州若尔盖县、云南省丽江玉龙县、景洪市、勐罕县、分场县等十余所中小学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达96%;其中有效问卷467份,占93.4%;个别访谈2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3次。由于样本规模的限制,本调查数据与分析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467名学生中,有小学生146名,初中生274名,高中生47名;其中独生子女149人,占32%;少数民族学生318人,占68%;45%的学生是少先队员,37.5%的学生是共青团员。担任校学生会或共青团干部的22人,占4.7%;担任班委或团支委的133人,占28.5%;家庭所在地在城市的68人,占14.6%;在县城的133人,占28.5%;在乡镇的159人,占34%;在农村牧区的107人,占22.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被调查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较高
此次调查统计显示,信教学生329名,占被调查人数的70.4%。其中信仰汉传佛教的占7.3%,信仰藏传佛教的占66.9%,信仰伊斯兰教的占2.7%,信仰道教的占2.4%,信仰基督教的占2.4%,信仰天主教的占3.3%,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占1.8%,毕摩信仰的占0.6%,东巴信仰的占0.6%,信仰其他宗教的占1.8%。其开始信教的时间大都在上初中以前(83.9%),较少学生在上初中或上高中时才开始信教(16.1%)。
2.较多学生对自己的宗教信仰较执著,且虔诚度较高
统计显示,有50.7%的学生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了解或完全了解;有3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理性的(22.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盲目的,从众心理的占33%,其他的占9.1%);有24.7%的学生认为自己信教非常虔诚,比较虔诚的占21.7%,程度一般的占41.4% ,不虔诚和很不虔诚的只占12.2%。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信仰宗教的比例仍然较大,部分学生的信教虔诚度还较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3.民族宗教中的消极、悲观、厌世等情绪有较大不利影响,宿命论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调查表明,19.7%的学生非常相信或较相信“世界上有鬼神”,27.8%的学生非常相信或较相信“福祸命中注定”,21.9%的学生非常相信或较相信“灵魂不死”,19.3%的学生非常相信或较相信算卦、相面、看手相,24%的学生非常相信或较相信天堂、地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他们的消极无为的思想,使其终日沉浸于幻想中,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二)中小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1.主要受民族传统、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
由于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比较边远地区的群众,还有许多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其父辈和亲戚们在心理习性、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延续着宗教的习惯,节假日和宗教日的纪念活动还比较频繁。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宗教气氛较浓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产生宗教感情和信念。他们受其父母、亲朋好友以及周围人的影响渐渐开始模仿其行为,做自己并不完全懂的事。久而久之,自觉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受宗教影响自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民族传统(77.6%)和受家人、朋友的影响(57.1%),其次是把宗教信仰作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32.3%),最后是环境的影响(31.4%)等。具体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在学生家长信教的情况调查中,父母都信教或其中一个信教的占59.5%,而在学生亲戚中信教者比例高达74.1%。
2.受宗教教义教规的影响
宗教教义教规中的劝世、救世、爱人、度人、不偷盗、不邪淫、不贪财、助人为乐、扶危济贫等戒律,表现了对真善道德的追求,可以使心灵清净,除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外,还可积善成德,达到精神世界的终极目标。被调查学生认为宗教的主要作用是:净化心灵(61%),给人希望和精神寄托(59%),去病免灾、保佑平安(45%),增强民族凝聚力(31%),指引人生方向(24%),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19%),传授知识(16.0%),淡泊名利,与世无争(15.0%),逃避现实(9.0%),抑制对现实的不满情绪(7.0%),其他(2.0%)。
3.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期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人生观还不成熟,不稳定,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如,在遇到困难或希望期末考出好成绩时,通常会:到寺庙或教堂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占14.1%,找算命先生算命占1.3%,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实现目标占79.9%,其他占4.7%。而在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亲戚帮助的占78.8%,找老师帮助的占64.2%,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帮助的占73.9%,找警察帮助的占17.8%,找喇嘛或阿訇或毕摩等宗教人士帮助的占4%,自己解决的占27.8%,其他占 0.6%。被调查学生认为信教对自身的意义是:心理平和25.5%,有幸福感10.3%,多做好事36.5%,约束不良行为12.2%,没有什么15.5%。
可见,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对人的境遇状况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释,感到个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从而他们相信有神灵在主宰人的命运,特别是遇到困难、挫折时希冀宗教神灵力量的帮助,逐渐形成宗教观念。宗教之所以能吸引人,为人们所信奉,就在于它们在精神领域里为人们提供解脱和得救的“途径”。人们在困惑、矛盾和痛苦时需要精神慰藉,宗教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一部分青少年无法认识宗教的本质,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感到苦闷、空虚甚至绝望时,宗教以美好的天国形象吸引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宗教是心灵的归宿和精神寄托,于是在思想上信服和皈依宗教。
4.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人才流失严重、交通不发达,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教师文化素质偏低、教学设施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学生流失较为严重等问题。有的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重视不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以及有关自然现象、人类进化、生老病死、吉祥祸福等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得不够,学校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没有很好地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民族宗教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8%的学生认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不能没有;认为信仰是虚无渺茫的,不会带来实惠的占19.7%;而认为信仰与个人的生活好坏无关,没有必要信仰什么的占32.3%。
在回答是否经常参加宗教礼仪活动时,有13.3%学生回答经常参加,23.8%的学生有时参加,22.9%的学生很少参加,40.1%的学生不参加。信教学生去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如做礼拜、拜佛、参加法会等),一周至少去1次的占3.3%,半个月去1次的占 2.7%,一个月去1次的占1.2%,半年去1次的占2.4%,重大节日去的占24.8%,寒暑假去的占18.2%,偶尔去的占30.1%,从来不去的占17.3%。
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可以使人获得心灵的“平和安宁”,满足情感的需要。调查表明,在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时的心理感受是:有较多的学生感到平和安宁、兴奋激动、幸福满足、神圣敬畏、好奇惊讶,而有6.9%和11.5%的学生在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时感到烦躁不安、恐惧害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见图2)。在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之后,较多的学生充满敬畏感、神圣感、安宁感和神秘感,而较少学生充满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见图3)。
可见,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比较虔诚,比较投入,程度比较深,参加宗教礼仪活动成为部分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民族宗教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它所给予人的这种情感需要上的满足,是其他意识形态所不能替代的。
2.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民族宗教以其特定的信仰、教义和礼仪等方式,把社会价值观念神圣化,以神灵意志为根据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信众的行为,在长期渗透、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信众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它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宣扬“六根消净”、“人间净土”来规范信众的言行,弃恶从善,积德行善;主张对身外之物要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从而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以求死后的灵魂解脱;提倡“替世之爱”、“普度众生”,教人要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自我,救助他人、行善好施,诚心诚意服务于人等宗教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具有更为明显的自律性和约束力,对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精神面貌等具有十分强烈的诱导作用,起到了净化信众心灵、规范信众言行、遵守社会法律法规的作用,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近90%的人都崇尚善良真诚、仁慈宽容、孝敬父母、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赞同“要经常做好事,乐善好施”、“要以善行去谋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安宁与平和”,“要不断净化心灵,扬善抑恶,净化环境”,“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人活在世上就要平等相处,善待自己和他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分别有79.3%和31.6%的学生对“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和“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等持否定态度。有超过90%的学生经常做善事,在同学或他人有困难时会主动帮助,尽自己的能力向灾区献爱心。
3.对个人成长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被调查学生认为宗教对个人成长有积极影响的占14.4%,有消极影响的占10.7%,二者兼有的占19.6%;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占16%,消极影响的占6.6%,二者兼有的占15.7%。
可见,正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具有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极大的可塑性,宗教教义教规对部分学生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的影响较大。他们对宗教的认识还充满神秘感,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等科学知识还缺乏一定的了解。
4.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化,在国家大力扶持、内地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援下,通过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宗教道德有助于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宗教信仰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约束力在逐步减弱。
应当说,宗教中的劝世、救世、爱人、度人、不偷盗、不邪淫、不贪财、助人为乐、扶危济贫等戒律与我们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并行不悖;特别是由于有影响的进步活佛、高僧、阿訇、毕摩等宗教人士的提倡,其宗教道德规范往往成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公共道德的标准为群众自觉遵守,从而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都认为宗教有助于善良真诚、助人为乐、孝敬父母、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礼貌友好、仁慈宽容、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的形成和提高;能够经常用宗教所提倡的道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占13.2%,有时会的占48.6%,不清楚的占20.8%,从来不用的占17.4%;对宗教所禁止的恶行,表示都不做的占29.8%,有些不做的占37.5% ,不清楚的占25.4% ,都会做的占7.4%;有7.8%的学生认为所信仰的宗教对改进个人不良行为有很大作用,有一定作用的占34.9%,不清楚的占32.5%,没有多大作用的占15.4%,完全没有作用的占9.3%;认为自己在遵守宗教教义方面做得很好的占13.2%,较好的占50.3%,不清楚的占18.9%,不太好的占10.5%,很不好的占7.2%。
从调查统计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大都认为个人的优良品质形成主要依靠家庭教育(86.7%)、学校教育(78.4%)和个人自觉学习(73.9%),而宗教信仰(9.4%)和传统习惯(16.0%)对个人的优良品质形成影响相对较小。
在回答提高个人道德行为品质应当注重哪方面的修养时,较多的学生选择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75.20%)、孝敬父母(57.60%)、多做善事(46.70%)、遵守公共秩序(33.20%)、多参与社会实践(25%)、遵守校纪校规(23.50%),其他还有阅读励志书籍(11.8%)和陶冶情操(9.40%)等。
分别有34.9%和40.2%的学生认为民族宗教对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很大作用或有一定作用;有42.7%的学生认为宗教道德中的教义对减少个人的利己思想与享乐思想有较大或很大作用。在对宗教和科学的态度上,只相信科学的占43.9%,既相信科学也相信宗教的占39.8%。
正因如此,民族宗教对中小学生的诚信观也带来深刻影响。如,当售货员多找给了钱,会主动退还的占77.7%;在捡到一笔钱时,会赶快找到失主的占42.6%,交给老师的占44.8%;认为作弊是不诚实的表现、坚决反对作弊的占76.4%,而自己考试从不作弊的占57.4%;从不说谎话的占11.3%,偶尔说过谎话的占85.7%。
三、思考与对策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一贯政策,对青少年信仰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疏导,既不能简单粗暴,压制歧视,也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要对其自身、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着眼长远、着眼和谐、着眼实际需要,加大西部教育的投入
近几年来,西部不少省份的教育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存量太少,再加上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着眼长远、着眼和谐、着眼实际需要,加大西部教育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学设施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学生流失较为严重等现状,才能使西部民族地区形成留住人才、善用人才的环境,改变知识人才严重匮乏和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也才能使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更好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健康发展。
2.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习惯的同时,大力开展无神论教育
江泽民指出:“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包括无神论教育。要按小平讲的,做好培育‘四有’新人的工作。”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指出:“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相似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不懂初等数学,就无法谈论高等数学;不懂无神论,或者说无神论世界观不坚定,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进行无神论教育就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无神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展科学文化教育
我们在大力开展无神论教育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普知识,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宗教,使他们看到宗教在道德教化、道德行为约束方面的作用,承认宗教人生哲学思想中包含着的某些合理的内容。普及有关自然现象、人类进化、生老病死、吉祥祸福等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消除宗教的神秘感,更理性地认识宗教。
4.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对于大城市非常贫乏,文化娱乐方式非常单调。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中小学生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依次是:看电视(78.4%),体育运动(68.5%),唱歌跳舞 (49.2%),看录像、看电影(31.3%),上网玩游戏或聊天(26.5%),诵经祈祷(7.3%)等,还有0.6%的学生参与赌博。因此,应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同时组织节假日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文化活动,有效地把德育融化在各种活动之中,从而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5.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建设与教育引导其家庭主要成员相结合
青少年的成长与其环境因素是有直接关系的,单靠学校教育青少年,而忽视对其家庭主要成员的教育引导,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成长环境的。要正确地教育引导该地的青少年,就要首先重视对其父母的思想教育,这是改变青少年环境最重要的方面。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益活动,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重视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