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同业论文,利率论文,进程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中,资金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利率并没有很好的进入市场而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这一改革的滞后并由此带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整个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长远来看,利率的市场化已是必然趋势,当今问题的焦点是如何选取恰当的突破口,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的市场化与我国现行利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
1、我国现行利率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现行利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水平方面
居民储蓄存款的负利率现象是我国利率总水平偏低的有力证明。从1979年以后,经过11次的调整,水平有所提高,如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从1979年的3.24%提高到目前的10.98%,纵向比较已经不低, 但与通货膨胀率这一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标准比较,我国的利率总水平仍然偏低。在1985年以来的9年时里,有5年的实际利率是负的,其中最大值达-9.86%。
市场资金供求紧张和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不断上扬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一情况。如从1993年5月15日起, 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一年的利率为9.36%,而同期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高达13.0%,也就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贷款者实际上不仅没有支付任何利息,反而“赚回”了3.64%。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张程度。
(2)利率结构方面
利率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存款利率结构、贷款利率结构和存贷款利率结构及再贷款利率结构等方面。
存款利率结构中,主要问题是活期存款利率偏低。我国城乡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80%和68%上升到1991年的84%和80%,从中可以看出定活两种存款结构中的不协调。主要原因仍是利率因素。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980年的5.4%到目前的10.98%,翻了一番,而活期存款利率由2.88%上升到3.15%,仅提高0.27%。这一方面使银行利息支出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加剧了居民存款结构的非同步发展。
贷款利率结构中主要是优惠利率比重偏大,目前约占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这无疑降低了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也使银行通过贷款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存贷款利率结构中,存贷款利率利差偏小是主要的问题,利率“倒挂”仍是较普遍的现象。
(3)利率管制方面
可以说,现行的利率管理仍是计划经济下的衍生物,尚不存在一个灵活、合理的利率调控体系。中央银行不仅规定银行的整体利率水平,而且确定各个档次的利率水平,而市场融资利率又大大高于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造成实行上的双轨利率。这种资金的双重价格无疑会造成资金配置的低效率。中央银行在利率上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毛病一再凸现出来。
2、利率市场化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在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利率改革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影响到全国的资金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便显得异常迫切。一是完善利率体系的需要。合理灵活的利率体系是中央银行调控的重要基础。而利率不进行市场化,中央银行的调控机制便不能顺畅运行。二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只有利率走向市场,中央银行才能有效制导整个货币政策的运行,吞吐基础货币,调控短期利率市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三是政策金融与商业从事分离的需要。因为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分开要求信贷向国际贯例靠拢,并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的“三性”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选择
利率市场化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涵义:利率水平的高低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逐步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浮动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以市场利率为主的利率体系,利率管理制度由管制变为监管,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更多的自主权。
但如何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呢?是不是采取“一步到位”全面开放呢?又如何选取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呢?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实际形势下,不宜采用“一步到位”全面开放的方案,现实选择是:以放开同业折借利率为突破口,分步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这是由于:
(1)由于各种条件尚不具备, 利率的一步到位全面放开会带来种种弊端。一是利率所特有的高敏感性决定了利率市场化一步到位的高风险性。如果存款利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那么,现有的1.7 万亿居民存款就可以多得1700亿元利息, 相当于1993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3-5073.9亿元的5%, 这无疑会急剧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助长消费基金的陡然膨胀,并引起债券、外汇市场的剧烈动荡。二是中央银行还没有强有力的基准利率灵活调节市场利率的变化。以再贴现利率为依据而形成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体现的条件还不具备,存款准备金手段也没有能象西方国家那样把它作为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手段,而是作为集中与分配资金的手段,而我国中央银行无论在债券的拥有量还是交易上都不足以通过债券的买卖来灵活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从而一步到位的利率将难以监管和约束。三是企业预算软约束,有非理性的贷款需求冲动,一下子放开,可能会因过度的贷款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过快,从而使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关系更加混乱,并可能导致金融失控。
(2)同业拆借利率在现行整个利率体系中的特殊性
同业拆借市场作为银行间相互调剂头寸的市场,与商业银行关系最为密切,也最能体现货币市场的特点,是货币政策能顺畅传导的重要条件。而且货币市场的其它部分(如国债市场、票据市场)的结果都会反映到同业拆借市场上来,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的这一特殊性,培育同业市场和放开同业拆借利率既是货币政策改革的需要,又是培育货币市场的需要,因此,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为先导、为突破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另外,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间的本币头寸市场。只有银行(或经批准的存款机构)参与,更易于中央银行控制。而且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先放开这一市场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震荡,汇率改革成功开放银行间市场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一)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正是由于同业拆借市场在利率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以开放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是利率市场化的内在客观要求。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则首先要求建立全国性的同业拆借融资中心,依靠现有人民银行全国电子联行(或未来的支付系统)先进的高速通讯技术,以会员制的方式将全国范围内的各地拆借市场连结为一个整体。
因为目前各地的同业拆借市场(各省市的融资中心)相互分割,不利于人民银行监管,这些市场规范程度不一,利率水平高低各异而且不同地区间不易流动,资金流动不畅,若简单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可能会导致同业市场的无序发展。因此,先建立一个全国一体的同业拆借市场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这一市场实行市场公开报价交易,只允许金融企业的法人代表和法人授权者入场交易,在融资中心办理登记和签署拆借合同,在人民银行营业部办理清算,建立一个规范化、一体化的全国性同业市场。
初期人民银行可对市场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对入市条件、拆借比例、用途、期限等进行控制。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其后,应逐步放宽专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范围,淡化信贷规模管理,鼓励各银行加强资金调度和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的发育完善,为整个利率体系的规范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纠正商业银行各自为政的不合理的拆借行为,形成统一、有序、公平竞争的拆借市场。
(二)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份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近期目标:1995—2000年,总的目标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不断提高利率水平,培育金融市场,制定和完善金融法规,实现利率的初步市场化。
(1)适当提高利率水平。
可分3—5年将现行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提高15—20%,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到16—22%,以期初步发挥利率在促进储蓄、调节资金供求、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利率结构。
应适当调高活期存款利率,使存款的内部结构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同时,提高贷款利率水平,改变存贷款利率的“倒挂”现象。使金融机构能获得正常利差,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3)逐步确立灵活自如的基准利率, 大力培育票据市场和国债市场。
目前应严格执行《票据法》,改善银行结算制度,扩大央行再贴现规模。同时提高央行再贷款的利率水平,改变目前再贷款利率低于银行吸储利率的现状。积极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培育起有足够规模的票据市场和国债市场,使之与同业拆借市场并联为一体共同良性发展。中央银行可根据同业拆借市场的变化和资金供求状况进行再贴现和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形成较为合理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
(4)强化浮动机制,变管制为监管。
应加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使浮动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中央银行则减少直接的利率管制,改为采用间接的金融监管,少使用刚性的行政手段,扩大弹性经济的手段的使用范围。
2、远期目标:2000—2005年,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中央银行按照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先决定出基准利率和利率的浮动范围,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遵守法律和在央行的监管之下,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自由决定贷款的使用方向,自由开展经营活动,自由决定存贷款利率的高低,形成一个水平合理,结构完善,管理严格、灵活的市场利率制度。
标签:利率市场化论文; 同业拆借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同业拆借利率论文; 利率论文; 银行贷款利率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