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高校招生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温州师范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2001年开始构建实施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推出关于本科招生、人才培养、转专业、促就业等相关举措,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取得很好效果。
一、科学招生:紧跟市场需求,科学制订招生计划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以销定产,适销对路”,科学制订招生事业计划和来源计划。
1.建立生源基地,优化生源结构
结合高校和地方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生源基地,优化生源结构。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并预计几年后社会所需人才,科学制订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和收费标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与大型企业等单位实行定向就业招生,提高就业率。加强与中学及其他用人单位的沟通,充分发挥学校与中学及其他用人单位间的纽带作用,积极拓宽生源和就业渠道。
2.改革招生模式,实施大类招生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试行按文理、学科或学院大类招生,实施通才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校2001年开始实施按大类招生改革试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先不分专业,通过基地平台学习后,再分专业培养;该模式符合当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大趋势,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
3.科学制订政策,使招生与就业率相挂钩
高校办学、开设专业要眼睛紧盯“就业率”。近年来,各省市和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纷纷出台措施,如部分高校制订年度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的措施,规定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偏低的或处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或专业,其招生增幅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控制、减少招生规模,乃至停止招生;对第一志愿生源较差的或连续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要控制其专业总数,以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专业,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要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并将在新增教学编制数、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数、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投入、院系年度评优等方面实施合理的限制和有效的管理。同时,对申报的新专业,必须充分论证社会人才需求前景和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就业状况。
二、科学培养: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人才的结构、能力、素质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高等教育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为此,温州师范学院紧跟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1.实行大类培养,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环境。打破单纯按专业培养的旧模式,实行按大类培养的新模式,为每个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提供更加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这是当前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专业扎实的“既通又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对不同就业岗位的竞争力。
2.实行转专业政策,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专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为学生构筑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及学生成才提供更多的通道。温州师范学院从2002年开始允许5%的学生学习一年后重新选择专业,此后,学生转专业条件越来越宽,转专业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并且打通师范、非师范界线,跨文、理、艺术、体育四大类进行转专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3.实行分级教学,打造学生个性发展新平台。分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选定不同的教材,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打造个性发展新平台。温州师范学院主要基础课程均实行分级教学,即开出不同档次(内容深浅不同)、不同类型(发展方向不同)、不同风格(讲授方法特点不同)的课程,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等情况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全面推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试改革,使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
三、科学就业:完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就业资源,疏通就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渠道,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以人为本,深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我国就业制度改革仅十多年的历史,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则更短,就业指导课程仅限于学生毕业前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教给毕业生一些求职技巧,以提高就业率。这远远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全面展开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年级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刚入学的新生更需要就业指导,并要求把“就业指导课”按一定的学分以公共课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从新生进校后即进行成才教育,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容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化、就业指导师资专家化、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市场化。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早做准备,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目标,到了毕业班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前景。
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将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面对这些变化,毕业生若不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仍然固守着“到大机关、到大城市、到富裕地区”的旧观念,那么其就业前景就不容乐观。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广大农村对大学毕业生存在大量需求。
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应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相统一。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业者。”这一新的理念为我们思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启了新的思路。倘若大学培育的人才是创新型的创造饭碗的人,而非抢饭碗的人,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许多就业的机会。因而,高校在抓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环境的新变化以及更新就业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地、主动地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社会优秀人才资源的高校毕业生,应该“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就业实现自立于社会;第二步,通过创业奉献于社会。
四、科学教育: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
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各个培养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招生、培养与就业是关键所在。做好招生工作是确保生源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所以,对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改革进行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做好招生、培养与就业工作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之间将存在着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毕业生质量竞争、就业市场竞争。高等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以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来赢得就业市场,以毕业生高层次的就业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吸引高质量的生源,以高质量的生源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最终形成学校良性发展的“闭路”,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短期来看,一所高校毕业生现实就业状况是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龙头”。
2.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招生规模及招生专业的确定,不仅要针对社会发展当前和近期需要,而且要针对可以预见的社会中、长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树立“机遇意识”、“跨越意识”,办出优势,力争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又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坚持适度发展,防止低水平膨胀,集中精力追求内涵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更应主动着眼于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在加强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招生比例。
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是促进招生的治本之策。对一所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指标,而是教学改革、生源质量、校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反映。一所学校要想保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步伐,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加强校风建设,同时,还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高标准的教学质量等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创新人才。从而形成培养、就业与招生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